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探究 学习 方法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66-01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1 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的源泉。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乐于的探究氛围,以激发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投入探究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课时,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吧!请你在心中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你心中想的数先加上6,然后减去3,再乘以4,最后除以4,只要你说出结果是多少,我就能知道你开始时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几,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说:“不相信。”“那好,我们来试试看,看谁能难倒老师。”学生想好数后都开始计算起来。不一会儿,生1就报出了结果“6”,我马上说:“你想的数是3,对吗?”“咦,我想的数正好是3,老师你猜对了。”生2迫不及待地喊道:“我的结果是18。”我说:“你想的数肯定是15。”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结果,我都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有个“皮大王”有意要难倒老师,报出了结果“9999”。我说是“9996”。“皮大王”敬佩地说:“老师,你真神!”,这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双睛,迫不及待地讓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决窍。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们引入了最佳的探究状态之中。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游戏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1.2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辩证统一,通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解决鲜活的生活事例,提升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必要性。
1.3 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儿童是问题解决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因此教师应创设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激情绽放,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他们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孩子们讨论得异常激烈,我认真倾听他们的对话。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小组在说他们自己带来的那个月饼盒时,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原来那个月饼盒正面是个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一些孩子不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我抓住这样的契机再一次让全班同学讨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联系和区别。最后再举起那个月饼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我让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互相争论、互相辩析,最后达成共识,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
2 合理组织,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2.1 指导探究方法
探究是学生利用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的过程。因此,方法尤为重要。我们可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探究方法。
方法一:猜想—— 验证。即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活动验证猜想。
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出示一个装有5个白球,1个黄球的盒子,问学生:“我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请大家大胆地猜一猜,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更大?”学生大胆猜测,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白球更多。我马上追问:“有什么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拿出桌面上事先准备好的盒子(内装5个白球,1个黄球),和小组里的同学动手摸一摸,试一试,最后验证了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方法二:操作——发现。即在操作、类比中发现。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后,发现无法得出新知,我立刻让学生拿出学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记录活动,提出:各个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测量,有的计算,小组长记录。最终通过与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与交流,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导出了圆周率。
方法三:观察——总结。即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总结规律。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先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数出另外几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最后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注重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学习模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即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并有效地交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搭建平台。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合作探究的必要性,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 激励评价,体验乐趣,提升信心
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只有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之后,才能保持足够的探究动力,产生强大的激情,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赞赏与鼓励,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强烈的主动探究欲望。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 曾俊健.主动组织遗忘与组织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 周忠武.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宗少华.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探究 学习 方法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66-01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1 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的源泉。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乐于的探究氛围,以激发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投入探究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课时,设计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吧!请你在心中想好一个数,不要说出来,把你心中想的数先加上6,然后减去3,再乘以4,最后除以4,只要你说出结果是多少,我就能知道你开始时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几,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说:“不相信。”“那好,我们来试试看,看谁能难倒老师。”学生想好数后都开始计算起来。不一会儿,生1就报出了结果“6”,我马上说:“你想的数是3,对吗?”“咦,我想的数正好是3,老师你猜对了。”生2迫不及待地喊道:“我的结果是18。”我说:“你想的数肯定是15。”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结果,我都一一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有个“皮大王”有意要难倒老师,报出了结果“9999”。我说是“9996”。“皮大王”敬佩地说:“老师,你真神!”,这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双睛,迫不及待地讓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决窍。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们引入了最佳的探究状态之中。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游戏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1.2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辩证统一,通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解决鲜活的生活事例,提升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必要性。
1.3 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儿童是问题解决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因此教师应创设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激情绽放,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他们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孩子们讨论得异常激烈,我认真倾听他们的对话。这时,我发现有一个小组在说他们自己带来的那个月饼盒时,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原来那个月饼盒正面是个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一些孩子不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我抓住这样的契机再一次让全班同学讨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联系和区别。最后再举起那个月饼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我让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互相争论、互相辩析,最后达成共识,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
2 合理组织,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2.1 指导探究方法
探究是学生利用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的过程。因此,方法尤为重要。我们可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探究方法。
方法一:猜想—— 验证。即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活动验证猜想。
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出示一个装有5个白球,1个黄球的盒子,问学生:“我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请大家大胆地猜一猜,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更大?”学生大胆猜测,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白球更多。我马上追问:“有什么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说:“让我们动手试一试吧!”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拿出桌面上事先准备好的盒子(内装5个白球,1个黄球),和小组里的同学动手摸一摸,试一试,最后验证了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方法二:操作——发现。即在操作、类比中发现。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后,发现无法得出新知,我立刻让学生拿出学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记录活动,提出:各个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测量,有的计算,小组长记录。最终通过与小组同学的分工、合作与交流,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导出了圆周率。
方法三:观察——总结。即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总结规律。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先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数出另外几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最后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公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注重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学习模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即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并有效地交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搭建平台。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合作探究的必要性,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 激励评价,体验乐趣,提升信心
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只有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之后,才能保持足够的探究动力,产生强大的激情,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赞赏与鼓励,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强烈的主动探究欲望。
总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 曾俊健.主动组织遗忘与组织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 周忠武.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宗少华.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