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旨在克服传统教育误区,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作者针对新课改情况下的农村数学教育,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农村数学教育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顺应时代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各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思考
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现状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堆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农村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特别是教育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从而表现出信息交流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学习完全受教师的控制与监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受关注、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等严重束缚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职能由让学生适应要求变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使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使关注范围由单纯知识接受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觀三位一体,使课程资源由“一本一纲”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使教师评价由鉴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这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个体社会化”的质量(这是国家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中要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又关注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不单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不学,老何为”的道理。初一第一节数学课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增加投入,使学生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我经常用“身边数学”的实例,启迪和引导学生,不断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但农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由于农村中学经济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多媒体教学手段非常落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充分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和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电教手段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多媒体C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改 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思考
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现状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这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思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师生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改革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于教育观念上的萌动与突破。
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入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时空,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学到的仅仅是一堆死的知识,而失去观念、方法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情境,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农村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角色是随着社会特别是教育情况的变化、随着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从而表现出信息交流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学习完全受教师的控制与监督、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受关注、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应试”等严重束缚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校职能由让学生适应要求变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使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使关注范围由单纯知识接受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觀三位一体,使课程资源由“一本一纲”变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使教师评价由鉴别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这一系列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传授者变为合作者。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
三、关注学生发展,加强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可以说,只有学校教育才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才能保证“个体社会化”的质量(这是国家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当中,有三个重要功能,即促进个体思想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在教育教学中要既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又关注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不单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不学,老何为”的道理。初一第一节数学课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的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上增加投入,使学生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我经常用“身边数学”的实例,启迪和引导学生,不断激起学生学数学的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五、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但农村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由于农村中学经济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多媒体教学手段非常落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充分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和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电教手段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多媒体C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