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金融海啸波及全球,曾在国际金融界扮演最大赢家的华尔街,此番却成了最大的输家。而大洋此岸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在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因素,早已埋下伏笔?
作为中国第四代经济学家的领军人物,赵晓,这位曾经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深刻洞察到,“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的缺失才是危机之症结。“亚当·斯密的两大经典中,《国富论》只是构建了一套基于利己主义的经济科学体系,但《道德情操论》则充分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市场伦理的归位殊为迫切。
在他看来,几千年的中国不乏盛世,缺的是持续发展、和平变革;只有经历基于契约精神和博爱精神的现代性转换,中国才有望跳出历史上治乱循环的周期律,真正实现伟大的崛起与进步。2010年8月20日,京郊昌平一处庄园风格的院落,赵晓教授和朱敏总编在此分享着信仰与智慧。整个对话事先并未预设议题,却从上午十点持续到了中午一点多,不啻一次虔誠而悠远的思想文化之旅。
诚信短板与信仰危机
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作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贵的市场经济。而市场伦理恰恰是一种自发的道德约束,能够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
朱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燥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而最近发生一波接一波的名人失信悲剧,更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家的道德与信仰,到底缺失到了什么程度?
赵晓: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同步提高。近30年间崛起最快的是企业家群体,论财富,已超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即便如此,他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中国人实在太重视功成名就了,自古说“成者王,败者寇”,很强调成功,认为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凡事物极必反,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心烦意躁,不顾一切,就会丢掉他身上那些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
社会功利的氛围是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的,即便企业家的“裸捐”行为,仔细看你会发现,实质上不是慈善,而是捐给了公安、税务等政府部门,相当于一种利益的保护和交换,而且这种“慈善”加重了中国人的不信任感。还有一些地方,警察为了当地的企业竟然跑来北京抓人,也是利益的驱使。
朱敏:中国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唐骏曾信誓旦旦地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但当唐骏“学位门”事件曝光后,人们无奈地发现,能被复制的恐怕并不是成功,而是造假!这并不像是句玩笑话,就算是,也属于黑色幽默。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不仅可以“成功”,他的“成功”还能被复制,多么可怕!
赵晓: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陷入了“木桶原理”陷阱。众所周知,最后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是诚信。市场经济能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市场的博弈可以降低撒谎人的行为,法律的严厉惩罚也有利于交易行为的规范,但如果只靠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将会很高,甚至高到难于运行的地步。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作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贵的市场经济。而市场伦理恰恰是一种自发的道德约束,能够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
朱敏:除了前段时间闹得厉害的唐骏“学位门”,最近的“李一事件”和“曹操墓风波”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在国美,陈晓和黄光裕的股权之争更是热闹……
赵晓:其实这些事件也好、风波也罢,都体现出很严重的诚信危机。我们看国美权争,说实话,陈晓的行为是很不光彩的,他黄光裕不管有什么罪,你作为职业经理人也应该保证诚信,不能玩内部人控制,据为己有。放眼整个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就是诚信危机,企业界也是如此。比如新华都集团,至今还在雇佣唐骏,让人很难想象。
对比美国,总是不惜巨大代价来捍卫诚信。最近惠普公司的经理人马克·赫德仅仅是因为用公款泡妞就被开除。据说这个人很有能力,担任CEO期间,惠普股价增长了1倍多,业绩大幅上升。以营收额为标准,四年前惠普超过了IBH,进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科技公司。在他离职前,业界对他颇多溢美之辞。但是,一纸性骚扰的指控,就此断送了他的惠普生命。惠普提前终止合同,公司赔偿了他1220万美元遣散费和其他一些利益,消息公布后,惠普股价重挫9.3%,大约缩水100亿美元。
朱敏:这要放在国内。可能多半要被当做不理智的案例了。同样是对待不诚信的人或不诚信的事,相比之下,中国人似乎从表面看上去更“宽容”,但实际上可能是一种麻木。惠普为什么舍得牺牲如此巨大的代价,让一个战功赫赫地“将帅”走人?这就叫“宁失一帅,不失一信”。
赵晓:的确。惠普董事会表示,赫德违背了“惠普商业行为准则”。因为董事会对他整个人的诚信品质,产生了信任危机,就没有办法再用这个经理人。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不足惜。从这件事,你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多么地看重个人诚信。
有个人在美国学开车,第一次没有过,第二次实际上后来证实已经通过,但是由于心虚塞给主考官一些钱,没过多久,他单位收到美国法院对他的传票,控告他有向美国公务人员行贿的嫌疑。但我一个朋友在国内考驾照,情况就截然不同:前面是电子考试都没问题,最后路考,考两次没过,最后塞200元如愿通过。你说应该如何深层次地看待这个问题?
朱敏:看来,在美国骗人的成本非常高,就像有的中国偷渡者以诸如政治庇护为借口,很容易获得绿卡,不过虽然好骗,一旦发现你撒了谎,惩罚会很重。骗子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在中国,骗人的成本似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比如唐骏,事后依然稳坐泰山,甚至认为“有能力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我想这正是我们探讨的诚信问题,背后本质是信仰的缺失、伦理的沦丧。
赵晓: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对“道”或者说上帝的一种理解和遵从。凭着这个信仰,人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人相信这个世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就不敢做坏事。而不是说通过一种理性去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不做坏事,它是人本身凭着一种信仰才不去做。如果自己的企业没有商业道德,自己做了那些坏事,比如朝奶粉里面掺“毒药”,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做不长。因为相信这个,所以有些事情人就不会去做了。这个就是从一个人的信仰引出的道德,所以信仰的确是道德的源泉。
朱敏:宪法也赋予了我们公民的合法信仰自由,只不过多数国人的信仰还有些流于形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有的往往成了以祭神拜鬼来寻求 一种心灵上的寄托;而且,社会大众对所谓成功人士的个人崇拜也很严重,“成功学”盛行。这二者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呢?如果有,是不是都跟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有关?以您对欧美的考察来看,东西方之间,信仰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赵晓: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西方的历史经验。美国是新教徒跑到美洲大陆建立起来的国家,他们不认同欧洲的宗教理念,于是跑到美洲大陆去。构成美国法律基础的是“五月花号协议”,主旨就是万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处理,公民来组织社会,没有强加在公民头上的权力,但人们心中有信仰的约束,美国的国歌就是“愿上帝保佑美国”。
美国的宪法,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的思想实施的。原因是他们相信人都是有罪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必须有法律制约。而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总想出现清官,想要好皇帝。美国人从来不相信有好皇帝,不管你是什么人,总是有罪的,如果不加以任何约束,最终一定会变坏。于是,中国人总在找好皇帝,而美国人找好制度,按照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信念路径建构了美国社会。
朱敏:欧洲的情况我也略有所知。他们经过了数百年的革命进程,包括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权力垄断的天主教时代,极大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后来,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欧洲逐渐变得自由和民主。
赵晓:实际上,欧洲近现代文明也是因宗教改革而逐渐兴起。而中国,至今在最深层次理念上的启蒙还未真正完成。“五四”启蒙的是民主与科学,后来经济学家杨小凯发现“民主与科学”并不是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自由与共和”,即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再之后他发现,自由和共和的背后是信仰。因为经济发展的国家,都是基督教社会,或被基督教国家改造过的国家,比如日本,它是被美国进行全面手术,实行三大改革后才开始腾飞的。而事实上,美国是基于基督教信仰而建构的一种政体,她的制度特征足以证明,制度就是一种文化,只不过使之“硬化”了而已。
文化融合:经济活力之源
过去中国人总是在找好人、清官、孝子、榜样,而美国人总是在研究设计完善的机制、制度、法律、福利。这是完全不同的
朱敏:正如您方才所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对人性的认知上是有差距的,因此中国的老百姓习惯寄托于人,寄托于英雄、圣人、救世主。殊不知,只要是人,不管他多成功、多有光环,都会有道德瑕疵,都会有人性弱点,你要拜他们,或者拜某种以人(或被神化的人)为偶像的“教”,最终恐怕都要失望的。
赵晓:是这样。所以我才要强调,宗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也就是信仰。拜个假的神明一定会失败,拜毛主席、拜李一、拜唐骏,这个偶像一定会坍塌。宗教其实是一种拐棍,许多人找到了庙宇、教会,但这都不是关键,除非一个人找到上帝,并且建立起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才叫信仰。无神论更不是信仰,你或许相信物质、科技、金钱……但这些具体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信仰,信仰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屏蔽掉罪恶的欲望。信仰是一种很内生的东西,即使是法律也不可替代。
以色列民族(犹太人)流浪两千多年,最后还能回来,并且日益壮大,这要是放到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民族身上可能吗?华人在美国,两三代就完全西化了,就剩一层皮肤而已。但以色列民族两千年依然保存自己的文化,这才叫信仰。而且以色列是一个知恩必报的民族,中国、美国都在二战中救过犹太人;同时他们也有恶必惩,二战逃亡的战犯,不管在巴西、还是阿根廷,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捉拿到。这个民族的磊落和说到做到的精神状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朱敏:不论我们多么津津乐道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的现状并不那么乐观,在急功近利的大氛围下,越发在走向四分五裂。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目前普遍存在将其“GDP化”、“物化”的倾向,如此动机之下,势必造成文化的断裂和毁害。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处于概念化、程式化的状态之中,传承和发展也就丧失了源头活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视我们的文化,呼唤其重新觉醒,是有识之士无可逃避的议题。
赵晓:是的,文化作为制度的冰山实在值得重视。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爱这个国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孩子,都会关心这个家能不能兴旺、能不能发达,也深爱着自己的文化。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动的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今天,应该说文化根基已经基本保存下来,而且作为一个地理的整体,也延续下来了,“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只剩下中国。今天的中国还越来越发达起来,其中包含着许多道理,最关键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兼容并包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历过两次重要的文明融合与大国崛起。一次是汉朝,主张“儒道互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后的各种文化,此时成了最优秀的儒道间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形成了董仲舒新的以“天人感应”为特点的儒家学说,其所建构的精神资源支撑了汉朝的崛起。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国崛起,是我们之所以称“汉人”的历史大背景。
第二次伟大崛起是唐朝,大力引进外来文明,唐朝是儒道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当时的情景据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儒释道融合的精神资源基础上有了大国崛起。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是学习中华文明,可见其繁荣程度。
朱敏:当时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虽说有一定政治军事色彩,但更本质意义上是一种文化输出,也就是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辐射周边(东亚、东南亚)的“中华文化圈”。只不过,这种辉煌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赵晓我不这样认为,我相信中华文化的辉煌近在眼前。中华文明好就好在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它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什么东西容易死亡呢,就是僵化的东西。中国过去几百年的落后,吃亏在封闭,第是自己的原因,第二还有地理上的因素。过去“天朝”没有对手,直到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之后,中国人才开始学习,许多华人跑到东南亚、美国、欧洲,一出去就是条龙。所以我坚信中国会有第三次文明融合的兴起,那就是传统的中华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更加丰富的精神资源,支撐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大国崛起。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2000年最重大的事情是基督的诞生及基督教文明的传播,过去1000年最重大的事情是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其引发的近现代文明兴起,过去500年则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美国的崛起,而今天会是中国的 崛起,其中的文化基础将是融合了传统中华文化与基督文明的“新中华文化”。中国将会极大地影响世界,包括制定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国会越来越有发言权,会有能力输出价值观。
朱敏:全球化在连接起“地球村”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文明、文化的竞争与融合进程。倘若再像历史上的黑暗时期那样封闭和保守。一定会断送我们民族的文明活力。
赵晓:时代不允许你保守啊。这是一个文化激荡的时期,经济也是如此。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如果还信奉“人之初,性本善”,永远不会发展出有效的治理结构,因为此假设并不符合人性。只有相信人是有罪的,才会设计出公司治理制度,防止人犯错,激励人发展。中国人总是在找好人、清官、孝子、榜样,而美国人总是在研究设计完善的机制、制度、法律、福利,这是完全不同的。
朱敏:是的,中国人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了不起的化身,而人们歌颂的也是了不起的榜样。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榜样、标杆,并且这个标杆一生不能犯错。假如犯了错,就得帮他掩着、遮着,不能让他坍塌。
赵晓:孔子就是如此啊,他曾说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尊者、长者、贤者有了错误、过失,你要帮他遮盖。但西方的思想是,人可以有错误,犯错了就道歉,你要死不认账就会被认为品格有问题。唐骏制造了假学历、假经历,但重要的不是他骗了人,重要的是他骗人之后还不认账,丝毫没有悔过之心。
尼克松下台,并不仅仅是因为“水门事件”,那只是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承认知道这个事件,但后来大量证据证明他在撒谎。全美国人民无法容忍一个撒谎的总统。他们的理念是,一个人小事上不忠心,大事上也不可信任;一个人没有办法做到不犯错,或者不犯罪,但是你必须诚实,这是你可以做到的品行。同样犯了错,但为什么克林顿出了“莱温斯基事件”,美国人民却可以原谅他?因为他在全国人民面前公证认错,而他的妻子希拉里作为第一受害人也原谅了他。即便如此,他如果再度去竞选恐怕也没机会了。
而中国人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诚实、诚信反而被当成小节,不在乎你使用什么卑鄙的手段,重要的是结果,是达到目的。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是个虽然木讷、却很诚实的人,他说到一定做到。有个战友牺牲前告诉阿甘:“我的家乡在阿拉巴马,如果我回去,我要去做虾酱,你要不要跟我一块去?”阿甘说“好,我愿意跟你一块去”。中国人会觉得这只是说说,不会当真。但阿甘退伍之后,真的就去了那个地方捕虾,最后成了百万富翁。阿甘好像智商很低,情商也很差,但他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上很成功,最后在生意上也很成功,包括情感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只能产生出阿Q。
朱敏:但我想到了国内近两年引起较大反响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也是不小的。里面的主人公叫许三多,就像个生在中国的阿甘。
赵晓:是吗?那太好了。
现代性转换:博爱与契约
如果脑子里没有正确的思想,一定会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产生,人们注定会去找一个心灵寄托,没有找到上帝可能就会找到江湖术士、邪门歪道
朱敏:如果没记错的话,您是在2002年第一次赴美访问,当时是试图找到美国构建市场的最佳答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次考察,完全改变了您的思想和研究课题,导致您在学术研究上发生了一次大转型。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心路历程呢?
赵晓说起那段历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哈佛广场半径二百米,有三座教堂;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城市,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灯红酒绿,到处都特别平静,每个周末,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不是去教堂就是刚从教堂回来。这使我反复思考:教堂有什么功用,教堂和美国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后来,我在熊彼特概括马克思唯物史观时说的那句话中得到了启发:“政治、政策、艺术、科学、宗教的和其他的信仰或创造,全都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上层建筑”;进而,我又在韦伯的书中得到答案:“西方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他们的宗教精神(伦理)之上,他们的宪政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同样也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我在文中强调,是教堂的作用支撑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开始从伦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来比较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进而反思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缺陷。
朱敏:正如我们在讨论中所发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知道了市场。知道了制度与“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把制度当成制胜法宝,悬挂于市场经济厅堂的最高处。可接踵而来的问题却令人始料不及。记得您在某篇文章里也慨嘆,改革走到今天已显示出某种尴尬,尽管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并承认人的自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今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诚信危机: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坑蒙拐骗无所不在,从毒大米、毒酒、毒辣椒到毒奶粉,从股份公司的做假账到基金黑幕,从官商勾结到黑社会杀人越货……为追逐金钱不择手段的原罪,已在很大程度上玷污了市场经济的声誉。
赵晓你想,为什么企业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会成为当下市场经济的副产品?为什么“无商不奸”会成为人们对商人具有讽刺意味的再冼诠释?我得出的结论是:经济的变革不仅要有政治、法律的变革作为支持,还需要有以道德伦理变革为主体的文化变革作为依存。所谓“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并不在于有无市场、有无交易,甚至不在于有无完善的市场法律,而在于有无健全的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
在我看来,当前中国转型缺少两样属于文化伦理层面上的东西:
一个是博爱精神,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仁爱。仁爱视对象不同会有爱在程度上的等差,也会因对方的不善导致以恶制恶、冤冤相报的结果;而博爱是无条件的,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甚至陌生人,更甚至是伤害过你的人,都要爱他们,所谓“爱你的仇敌”,这样,恶的循环就可以在此终止。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博爱之心对待所有人,以此构筑强大坚固的文化基础。
另一个就是契约精神。无论是工商文明(市场文明)还是宪政文明,诚信都最为重要,高度的市场文明和宪政文明需要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契约精神的构建,应贯穿在整个中国转型之中。
朱敏:诚信和信仰已然成为今天国人的短板。这虽是相当痛心疾首的事实,但至今并没能形成一个基于共识的“解决方案”。既然只有经历基于契约精神和博爱精神的现代性转换,中国才有望跳出历史上治乱循环的周期律,真正实现伟大的崛起与进步,那么在您看来,究竟有没有更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来推动这一至关重要的转型进程?
赵晓:路径要靠慢慢探索,但我坚信转型是必然的。不妨先说两点:第一,中国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在美国,宪法第一条就是宗教自由,意味着政府不能用纳税人的钱扶持任何一个宗教。中国道德繁荣也有赖于来自宗教自由竞争的繁荣。我们一定要相信,道德的繁荣、宗教的繁荣和产品繁荣、服务繁荣一样,也要来自于自由竞争,而不是由政府垄断供应。这样,就会逼着大家都拿出好产品来,才会有市场的繁荣。
第二,中国的精英阶层,应该首先产生一批虔诚的信仰者。精英人士有信仰、讲诚信,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但是,现今的精英领袖像拜李一的那一批,世俗头脑可能很发达,精神世界却空空如也。我们知道,一个房子是空的,不住人,一定会有蜘蛛罗网进来。人的脑子也是这样,如果脑子里没有正确的思想,一定会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产生,人们注定会去找一个心灵寄托,没有找到上帝可能就会找到江湖术士、邪门歪道。
人的眼睛犀利,却看不到自己的脸,所以一定要照镜子。人很聪明,但要有认识自我的智慧,一定要有彼岸的观照,以此来参照此岸。人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不认识自己。古希腊人讲,什么叫智慧,就是知道你是谁。“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就是你有自知,但除非找到上帝这面镜子。
作为中国第四代经济学家的领军人物,赵晓,这位曾经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深刻洞察到,“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的缺失才是危机之症结。“亚当·斯密的两大经典中,《国富论》只是构建了一套基于利己主义的经济科学体系,但《道德情操论》则充分肯定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市场伦理的归位殊为迫切。
在他看来,几千年的中国不乏盛世,缺的是持续发展、和平变革;只有经历基于契约精神和博爱精神的现代性转换,中国才有望跳出历史上治乱循环的周期律,真正实现伟大的崛起与进步。2010年8月20日,京郊昌平一处庄园风格的院落,赵晓教授和朱敏总编在此分享着信仰与智慧。整个对话事先并未预设议题,却从上午十点持续到了中午一点多,不啻一次虔誠而悠远的思想文化之旅。
诚信短板与信仰危机
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作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贵的市场经济。而市场伦理恰恰是一种自发的道德约束,能够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
朱敏: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燥易怒”症状的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而最近发生一波接一波的名人失信悲剧,更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家的道德与信仰,到底缺失到了什么程度?
赵晓: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同步提高。近30年间崛起最快的是企业家群体,论财富,已超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即便如此,他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中国人实在太重视功成名就了,自古说“成者王,败者寇”,很强调成功,认为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凡事物极必反,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心烦意躁,不顾一切,就会丢掉他身上那些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
社会功利的氛围是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的,即便企业家的“裸捐”行为,仔细看你会发现,实质上不是慈善,而是捐给了公安、税务等政府部门,相当于一种利益的保护和交换,而且这种“慈善”加重了中国人的不信任感。还有一些地方,警察为了当地的企业竟然跑来北京抓人,也是利益的驱使。
朱敏:中国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唐骏曾信誓旦旦地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但当唐骏“学位门”事件曝光后,人们无奈地发现,能被复制的恐怕并不是成功,而是造假!这并不像是句玩笑话,就算是,也属于黑色幽默。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不仅可以“成功”,他的“成功”还能被复制,多么可怕!
赵晓: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陷入了“木桶原理”陷阱。众所周知,最后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短板就是诚信。市场经济能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市场的博弈可以降低撒谎人的行为,法律的严厉惩罚也有利于交易行为的规范,但如果只靠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将会很高,甚至高到难于运行的地步。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作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贵的市场经济。而市场伦理恰恰是一种自发的道德约束,能够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
朱敏:除了前段时间闹得厉害的唐骏“学位门”,最近的“李一事件”和“曹操墓风波”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在国美,陈晓和黄光裕的股权之争更是热闹……
赵晓:其实这些事件也好、风波也罢,都体现出很严重的诚信危机。我们看国美权争,说实话,陈晓的行为是很不光彩的,他黄光裕不管有什么罪,你作为职业经理人也应该保证诚信,不能玩内部人控制,据为己有。放眼整个中国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就是诚信危机,企业界也是如此。比如新华都集团,至今还在雇佣唐骏,让人很难想象。
对比美国,总是不惜巨大代价来捍卫诚信。最近惠普公司的经理人马克·赫德仅仅是因为用公款泡妞就被开除。据说这个人很有能力,担任CEO期间,惠普股价增长了1倍多,业绩大幅上升。以营收额为标准,四年前惠普超过了IBH,进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科技公司。在他离职前,业界对他颇多溢美之辞。但是,一纸性骚扰的指控,就此断送了他的惠普生命。惠普提前终止合同,公司赔偿了他1220万美元遣散费和其他一些利益,消息公布后,惠普股价重挫9.3%,大约缩水100亿美元。
朱敏:这要放在国内。可能多半要被当做不理智的案例了。同样是对待不诚信的人或不诚信的事,相比之下,中国人似乎从表面看上去更“宽容”,但实际上可能是一种麻木。惠普为什么舍得牺牲如此巨大的代价,让一个战功赫赫地“将帅”走人?这就叫“宁失一帅,不失一信”。
赵晓:的确。惠普董事会表示,赫德违背了“惠普商业行为准则”。因为董事会对他整个人的诚信品质,产生了信任危机,就没有办法再用这个经理人。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不足惜。从这件事,你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多么地看重个人诚信。
有个人在美国学开车,第一次没有过,第二次实际上后来证实已经通过,但是由于心虚塞给主考官一些钱,没过多久,他单位收到美国法院对他的传票,控告他有向美国公务人员行贿的嫌疑。但我一个朋友在国内考驾照,情况就截然不同:前面是电子考试都没问题,最后路考,考两次没过,最后塞200元如愿通过。你说应该如何深层次地看待这个问题?
朱敏:看来,在美国骗人的成本非常高,就像有的中国偷渡者以诸如政治庇护为借口,很容易获得绿卡,不过虽然好骗,一旦发现你撒了谎,惩罚会很重。骗子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在中国,骗人的成本似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比如唐骏,事后依然稳坐泰山,甚至认为“有能力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我想这正是我们探讨的诚信问题,背后本质是信仰的缺失、伦理的沦丧。
赵晓:信仰是什么?信仰就是对“道”或者说上帝的一种理解和遵从。凭着这个信仰,人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人相信这个世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就不敢做坏事。而不是说通过一种理性去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不做坏事,它是人本身凭着一种信仰才不去做。如果自己的企业没有商业道德,自己做了那些坏事,比如朝奶粉里面掺“毒药”,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做不长。因为相信这个,所以有些事情人就不会去做了。这个就是从一个人的信仰引出的道德,所以信仰的确是道德的源泉。
朱敏:宪法也赋予了我们公民的合法信仰自由,只不过多数国人的信仰还有些流于形式,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有的往往成了以祭神拜鬼来寻求 一种心灵上的寄托;而且,社会大众对所谓成功人士的个人崇拜也很严重,“成功学”盛行。这二者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呢?如果有,是不是都跟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有关?以您对欧美的考察来看,东西方之间,信仰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赵晓: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西方的历史经验。美国是新教徒跑到美洲大陆建立起来的国家,他们不认同欧洲的宗教理念,于是跑到美洲大陆去。构成美国法律基础的是“五月花号协议”,主旨就是万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处理,公民来组织社会,没有强加在公民头上的权力,但人们心中有信仰的约束,美国的国歌就是“愿上帝保佑美国”。
美国的宪法,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的思想实施的。原因是他们相信人都是有罪的,总统是靠不住的,必须有法律制约。而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总想出现清官,想要好皇帝。美国人从来不相信有好皇帝,不管你是什么人,总是有罪的,如果不加以任何约束,最终一定会变坏。于是,中国人总在找好皇帝,而美国人找好制度,按照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信念路径建构了美国社会。
朱敏:欧洲的情况我也略有所知。他们经过了数百年的革命进程,包括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权力垄断的天主教时代,极大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后来,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欧洲逐渐变得自由和民主。
赵晓:实际上,欧洲近现代文明也是因宗教改革而逐渐兴起。而中国,至今在最深层次理念上的启蒙还未真正完成。“五四”启蒙的是民主与科学,后来经济学家杨小凯发现“民主与科学”并不是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自由与共和”,即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再之后他发现,自由和共和的背后是信仰。因为经济发展的国家,都是基督教社会,或被基督教国家改造过的国家,比如日本,它是被美国进行全面手术,实行三大改革后才开始腾飞的。而事实上,美国是基于基督教信仰而建构的一种政体,她的制度特征足以证明,制度就是一种文化,只不过使之“硬化”了而已。
文化融合:经济活力之源
过去中国人总是在找好人、清官、孝子、榜样,而美国人总是在研究设计完善的机制、制度、法律、福利。这是完全不同的
朱敏:正如您方才所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对人性的认知上是有差距的,因此中国的老百姓习惯寄托于人,寄托于英雄、圣人、救世主。殊不知,只要是人,不管他多成功、多有光环,都会有道德瑕疵,都会有人性弱点,你要拜他们,或者拜某种以人(或被神化的人)为偶像的“教”,最终恐怕都要失望的。
赵晓:是这样。所以我才要强调,宗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也就是信仰。拜个假的神明一定会失败,拜毛主席、拜李一、拜唐骏,这个偶像一定会坍塌。宗教其实是一种拐棍,许多人找到了庙宇、教会,但这都不是关键,除非一个人找到上帝,并且建立起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才叫信仰。无神论更不是信仰,你或许相信物质、科技、金钱……但这些具体的东西不可能成为信仰,信仰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屏蔽掉罪恶的欲望。信仰是一种很内生的东西,即使是法律也不可替代。
以色列民族(犹太人)流浪两千多年,最后还能回来,并且日益壮大,这要是放到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民族身上可能吗?华人在美国,两三代就完全西化了,就剩一层皮肤而已。但以色列民族两千年依然保存自己的文化,这才叫信仰。而且以色列是一个知恩必报的民族,中国、美国都在二战中救过犹太人;同时他们也有恶必惩,二战逃亡的战犯,不管在巴西、还是阿根廷,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捉拿到。这个民族的磊落和说到做到的精神状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朱敏:不论我们多么津津乐道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的现状并不那么乐观,在急功近利的大氛围下,越发在走向四分五裂。以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例,目前普遍存在将其“GDP化”、“物化”的倾向,如此动机之下,势必造成文化的断裂和毁害。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处于概念化、程式化的状态之中,传承和发展也就丧失了源头活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视我们的文化,呼唤其重新觉醒,是有识之士无可逃避的议题。
赵晓:是的,文化作为制度的冰山实在值得重视。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爱这个国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孩子,都会关心这个家能不能兴旺、能不能发达,也深爱着自己的文化。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变动的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今天,应该说文化根基已经基本保存下来,而且作为一个地理的整体,也延续下来了,“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只剩下中国。今天的中国还越来越发达起来,其中包含着许多道理,最关键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兼容并包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历过两次重要的文明融合与大国崛起。一次是汉朝,主张“儒道互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后的各种文化,此时成了最优秀的儒道间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形成了董仲舒新的以“天人感应”为特点的儒家学说,其所建构的精神资源支撑了汉朝的崛起。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国崛起,是我们之所以称“汉人”的历史大背景。
第二次伟大崛起是唐朝,大力引进外来文明,唐朝是儒道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当时的情景据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儒释道融合的精神资源基础上有了大国崛起。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是学习中华文明,可见其繁荣程度。
朱敏:当时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虽说有一定政治军事色彩,但更本质意义上是一种文化输出,也就是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辐射周边(东亚、东南亚)的“中华文化圈”。只不过,这种辉煌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赵晓我不这样认为,我相信中华文化的辉煌近在眼前。中华文明好就好在从来不排斥外来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它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什么东西容易死亡呢,就是僵化的东西。中国过去几百年的落后,吃亏在封闭,第是自己的原因,第二还有地理上的因素。过去“天朝”没有对手,直到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之后,中国人才开始学习,许多华人跑到东南亚、美国、欧洲,一出去就是条龙。所以我坚信中国会有第三次文明融合的兴起,那就是传统的中华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由此形成新的更加丰富的精神资源,支撐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大国崛起。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2000年最重大的事情是基督的诞生及基督教文明的传播,过去1000年最重大的事情是欧洲的宗教改革及其引发的近现代文明兴起,过去500年则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美国的崛起,而今天会是中国的 崛起,其中的文化基础将是融合了传统中华文化与基督文明的“新中华文化”。中国将会极大地影响世界,包括制定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国会越来越有发言权,会有能力输出价值观。
朱敏:全球化在连接起“地球村”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文明、文化的竞争与融合进程。倘若再像历史上的黑暗时期那样封闭和保守。一定会断送我们民族的文明活力。
赵晓:时代不允许你保守啊。这是一个文化激荡的时期,经济也是如此。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如果还信奉“人之初,性本善”,永远不会发展出有效的治理结构,因为此假设并不符合人性。只有相信人是有罪的,才会设计出公司治理制度,防止人犯错,激励人发展。中国人总是在找好人、清官、孝子、榜样,而美国人总是在研究设计完善的机制、制度、法律、福利,这是完全不同的。
朱敏:是的,中国人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了不起的化身,而人们歌颂的也是了不起的榜样。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榜样、标杆,并且这个标杆一生不能犯错。假如犯了错,就得帮他掩着、遮着,不能让他坍塌。
赵晓:孔子就是如此啊,他曾说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尊者、长者、贤者有了错误、过失,你要帮他遮盖。但西方的思想是,人可以有错误,犯错了就道歉,你要死不认账就会被认为品格有问题。唐骏制造了假学历、假经历,但重要的不是他骗了人,重要的是他骗人之后还不认账,丝毫没有悔过之心。
尼克松下台,并不仅仅是因为“水门事件”,那只是个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承认知道这个事件,但后来大量证据证明他在撒谎。全美国人民无法容忍一个撒谎的总统。他们的理念是,一个人小事上不忠心,大事上也不可信任;一个人没有办法做到不犯错,或者不犯罪,但是你必须诚实,这是你可以做到的品行。同样犯了错,但为什么克林顿出了“莱温斯基事件”,美国人民却可以原谅他?因为他在全国人民面前公证认错,而他的妻子希拉里作为第一受害人也原谅了他。即便如此,他如果再度去竞选恐怕也没机会了。
而中国人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诚实、诚信反而被当成小节,不在乎你使用什么卑鄙的手段,重要的是结果,是达到目的。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是个虽然木讷、却很诚实的人,他说到一定做到。有个战友牺牲前告诉阿甘:“我的家乡在阿拉巴马,如果我回去,我要去做虾酱,你要不要跟我一块去?”阿甘说“好,我愿意跟你一块去”。中国人会觉得这只是说说,不会当真。但阿甘退伍之后,真的就去了那个地方捕虾,最后成了百万富翁。阿甘好像智商很低,情商也很差,但他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上很成功,最后在生意上也很成功,包括情感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只能产生出阿Q。
朱敏:但我想到了国内近两年引起较大反响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也是不小的。里面的主人公叫许三多,就像个生在中国的阿甘。
赵晓:是吗?那太好了。
现代性转换:博爱与契约
如果脑子里没有正确的思想,一定会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产生,人们注定会去找一个心灵寄托,没有找到上帝可能就会找到江湖术士、邪门歪道
朱敏:如果没记错的话,您是在2002年第一次赴美访问,当时是试图找到美国构建市场的最佳答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次考察,完全改变了您的思想和研究课题,导致您在学术研究上发生了一次大转型。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心路历程呢?
赵晓说起那段历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哈佛广场半径二百米,有三座教堂;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城市,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灯红酒绿,到处都特别平静,每个周末,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不是去教堂就是刚从教堂回来。这使我反复思考:教堂有什么功用,教堂和美国的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后来,我在熊彼特概括马克思唯物史观时说的那句话中得到了启发:“政治、政策、艺术、科学、宗教的和其他的信仰或创造,全都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上层建筑”;进而,我又在韦伯的书中得到答案:“西方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他们的宗教精神(伦理)之上,他们的宪政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同样也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和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我在文中强调,是教堂的作用支撑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开始从伦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来比较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进而反思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缺陷。
朱敏:正如我们在讨论中所发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知道了市场。知道了制度与“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把制度当成制胜法宝,悬挂于市场经济厅堂的最高处。可接踵而来的问题却令人始料不及。记得您在某篇文章里也慨嘆,改革走到今天已显示出某种尴尬,尽管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并承认人的自利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如今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诚信危机: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坑蒙拐骗无所不在,从毒大米、毒酒、毒辣椒到毒奶粉,从股份公司的做假账到基金黑幕,从官商勾结到黑社会杀人越货……为追逐金钱不择手段的原罪,已在很大程度上玷污了市场经济的声誉。
赵晓你想,为什么企业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会成为当下市场经济的副产品?为什么“无商不奸”会成为人们对商人具有讽刺意味的再冼诠释?我得出的结论是:经济的变革不仅要有政治、法律的变革作为支持,还需要有以道德伦理变革为主体的文化变革作为依存。所谓“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并不在于有无市场、有无交易,甚至不在于有无完善的市场法律,而在于有无健全的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
在我看来,当前中国转型缺少两样属于文化伦理层面上的东西:
一个是博爱精神,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仁爱。仁爱视对象不同会有爱在程度上的等差,也会因对方的不善导致以恶制恶、冤冤相报的结果;而博爱是无条件的,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甚至陌生人,更甚至是伤害过你的人,都要爱他们,所谓“爱你的仇敌”,这样,恶的循环就可以在此终止。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博爱之心对待所有人,以此构筑强大坚固的文化基础。
另一个就是契约精神。无论是工商文明(市场文明)还是宪政文明,诚信都最为重要,高度的市场文明和宪政文明需要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契约精神的构建,应贯穿在整个中国转型之中。
朱敏:诚信和信仰已然成为今天国人的短板。这虽是相当痛心疾首的事实,但至今并没能形成一个基于共识的“解决方案”。既然只有经历基于契约精神和博爱精神的现代性转换,中国才有望跳出历史上治乱循环的周期律,真正实现伟大的崛起与进步,那么在您看来,究竟有没有更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来推动这一至关重要的转型进程?
赵晓:路径要靠慢慢探索,但我坚信转型是必然的。不妨先说两点:第一,中国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在美国,宪法第一条就是宗教自由,意味着政府不能用纳税人的钱扶持任何一个宗教。中国道德繁荣也有赖于来自宗教自由竞争的繁荣。我们一定要相信,道德的繁荣、宗教的繁荣和产品繁荣、服务繁荣一样,也要来自于自由竞争,而不是由政府垄断供应。这样,就会逼着大家都拿出好产品来,才会有市场的繁荣。
第二,中国的精英阶层,应该首先产生一批虔诚的信仰者。精英人士有信仰、讲诚信,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但是,现今的精英领袖像拜李一的那一批,世俗头脑可能很发达,精神世界却空空如也。我们知道,一个房子是空的,不住人,一定会有蜘蛛罗网进来。人的脑子也是这样,如果脑子里没有正确的思想,一定会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产生,人们注定会去找一个心灵寄托,没有找到上帝可能就会找到江湖术士、邪门歪道。
人的眼睛犀利,却看不到自己的脸,所以一定要照镜子。人很聪明,但要有认识自我的智慧,一定要有彼岸的观照,以此来参照此岸。人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不认识自己。古希腊人讲,什么叫智慧,就是知道你是谁。“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就是你有自知,但除非找到上帝这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