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各高校在不断探索特色办学之路。以武汉纺织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四个经管类专业2005-2011年共7年的毕业生首次就业去向数据为样本,分析了纺织行业特色对这个非行业特色专业的就业影响。结果发现,纺织行业特色与这四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联系并不紧密。这表明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在创建自身特色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行业特色。
[关键词]行业特色 特色专业 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 G4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3-0088-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中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各类高校也在不断探索特色高等教育之路。前几年国内高校的合并潮事实上造就了某些“大而全”的高校,即使是一些具有强烈行业背景的高校也在走建立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之路。但是如何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在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走综合性多学科发展之路的同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发展本身是一柄双刃剑,这正如专业化能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道理一样。对于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来讲,如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本文试图就行业背景对高校非行业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从行业背景与高校非行业特色专业关联度的视角谈如何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
为了分析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对其非行业特色专业就业的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纺织行业背景对武汉纺织大学经管类毕业生首次就业影响的调查”课题组利用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去向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检验连续7年间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纺织这个行业的关联度。
之所以选择武汉纺织大学,主要原因是,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就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特色。1958年本校为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本校即使被改称为武汉科技学院的期间,纺织服装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在业界的影响和知名度也广为称道。目前武汉纺织大学经管类专业包括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造价、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等15个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
二、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的专业范围
考虑到一些专业是隔一年招生一次,或是新增专业,其时间跨度有限,因此只选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四个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作为分析的对象。
2.调查的时间跨度
收集在2005年至2011年间共7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因收集的信息只有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名称,而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因而只能根据单位名称推断从事工作与武汉纺织大学行业背景特色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度。
3.调查分析的相关数据
剔除信息不完全的毕业生,调查分析的人数共涉及四个专业2761名学生,到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共计352人。具体情形见表1。
三、分析
(一)调查分析方法
本文仅从单位名称考察就业方向与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性,因而从单位名称上确定所就业单位与纺织服装等行业是否相关对分析至关重要。
下文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分析方法。横向比较法主要是考查某个年度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与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性差异;纵向比较法主要是考察某个专业随时间变化与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性变化。
(二)比较与分析
因不同年度不同专业的具体人数及其相关行业就业的人数变化很大,表2列出了各专业到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占比的情形。
不难看出,表2中数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讲,这四个专业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就业的百分比为12.75。也就是说,总体上讲,四个专业与纺织服装等行业关联度不大。这与纺织专业的就业去向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四个专业到相关行业就业总体占比波动幅度很大,如图1。
四个专业到相关行业就业总体占比最高的年份为2007,高达24.41%。但随之在2008年降到最低,仅为9027%。
第二,与纺织服装等行业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平均占比为18.75%,会计学专业联系得最不紧密,平均占比仅为6.4%。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占比波动幅度非常大,2005年没有学生到相关行业就业,但2010年占比数据高达41.38%。
四、讨论与启示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大学生的个人前途与发展。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学生主体的高校,应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培养层次、办学领域等方面不断探索。绝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但关键是如何形成特色?是否一个学校一个特色?还是不同专业形成不同特色?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名称中包含的强烈的行业特色对于非行业特色专业并没有充当某信号的作用。这对于正在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高校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是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的某些专业可以不受行业特色的束缚,可能形成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这就意味着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可能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二是社会难以对这样的高校形成总体的特色印象。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行业特色 特色专业 就业去向
[中图分类号] G4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3-0088-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中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各类高校也在不断探索特色高等教育之路。前几年国内高校的合并潮事实上造就了某些“大而全”的高校,即使是一些具有强烈行业背景的高校也在走建立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之路。但是如何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在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走综合性多学科发展之路的同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发展本身是一柄双刃剑,这正如专业化能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道理一样。对于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来讲,如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本文试图就行业背景对高校非行业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从行业背景与高校非行业特色专业关联度的视角谈如何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
为了分析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对其非行业特色专业就业的影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纺织行业背景对武汉纺织大学经管类毕业生首次就业影响的调查”课题组利用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去向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检验连续7年间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纺织这个行业的关联度。
之所以选择武汉纺织大学,主要原因是,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就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特色。1958年本校为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本校即使被改称为武汉科技学院的期间,纺织服装及相关工程类专业在业界的影响和知名度也广为称道。目前武汉纺织大学经管类专业包括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造价、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展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等15个专业,在校学生近万人。
二、调查情况介绍
1.调查的专业范围
考虑到一些专业是隔一年招生一次,或是新增专业,其时间跨度有限,因此只选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等四个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作为分析的对象。
2.调查的时间跨度
收集在2005年至2011年间共7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因收集的信息只有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名称,而没有具体的工作岗位,因而只能根据单位名称推断从事工作与武汉纺织大学行业背景特色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度。
3.调查分析的相关数据
剔除信息不完全的毕业生,调查分析的人数共涉及四个专业2761名学生,到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共计352人。具体情形见表1。
三、分析
(一)调查分析方法
本文仅从单位名称考察就业方向与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性,因而从单位名称上确定所就业单位与纺织服装等行业是否相关对分析至关重要。
下文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分析方法。横向比较法主要是考查某个年度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与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性差异;纵向比较法主要是考察某个专业随时间变化与纺织服装等行业的相关性变化。
(二)比较与分析
因不同年度不同专业的具体人数及其相关行业就业的人数变化很大,表2列出了各专业到相关行业就业人数占比的情形。
不难看出,表2中数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讲,这四个专业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就业的百分比为12.75。也就是说,总体上讲,四个专业与纺织服装等行业关联度不大。这与纺织专业的就业去向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四个专业到相关行业就业总体占比波动幅度很大,如图1。
四个专业到相关行业就业总体占比最高的年份为2007,高达24.41%。但随之在2008年降到最低,仅为9027%。
第二,与纺织服装等行业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平均占比为18.75%,会计学专业联系得最不紧密,平均占比仅为6.4%。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占比波动幅度非常大,2005年没有学生到相关行业就业,但2010年占比数据高达41.38%。
四、讨论与启示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大学生的个人前途与发展。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学生主体的高校,应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培养层次、办学领域等方面不断探索。绝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但关键是如何形成特色?是否一个学校一个特色?还是不同专业形成不同特色?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名称中包含的强烈的行业特色对于非行业特色专业并没有充当某信号的作用。这对于正在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高校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是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的某些专业可以不受行业特色的束缚,可能形成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这就意味着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可能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二是社会难以对这样的高校形成总体的特色印象。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