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硕东魁诉曲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夜,窗外依然飘着小雨,夏虫不停地在耳边呢喃,忙完了白天的事务,我又坐在窗前读起了禾睦先生的诗词。品读先生的诗词,如饮甘醇,不知不觉醉入其中。尽管刚刚对其《长相思·橘花》作了札记,还是忍不住再次添足,固执地想把自己的感想在笔端发泄下,权作一个读者的随心、随性而为吧!
  长相思·临海东魁杨梅
  花匆匆。果匆匆。墨染梅山十日容。画梁巢燕空。
  酸情浓。蜜情浓。硕硕东魁诉曲衷。相思风雨中。
  《橘花》与《临海东魁杨梅》同属一个词牌,在结构、用词、情感表达方式上亦有近似之处。但由于不同的词题,不同的表达对象,自然又有不同的精妙之处。
  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时,我的眼球、我的思绪,便被最后一句话给吸引住了:“相思风雨中”,多么浪漫清趣的一句话。如果说《橘花》作为词牌名“长相思”,有的是从容,有的是芬芳,但通篇未见一个“思”,那么《临海东魁杨梅》则直接地用“相思风雨中”来点题,这在我这个似乎比较喜欢诸如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有点小资情结的小女人的眼里,《杨梅》似乎更有长相思的味道,也似乎更像词牌名“长相思”。真是这样吗?“相思风雨中”,诗人究竟“思”的是什么呢?
  诗人首先点明杨梅开花结果的时节正值梅雨季。“花匆匆。果匆匆。墨染梅山十日容。”每年春天,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至四月,杨梅花儿绽开了笑脸,在雨雾中尽情地欢笑着,虽然杨梅花期很短,匆匆而谢,但细雨中的花容,已足以让家乡人相思了。至六月,梅雨到来之时,便是杨梅成熟之季。风雨中,杨梅从淡红,深红,到墨黑,挂满枝头,挂满山坡。果农和吃货者喜笑颜开,不能自已。“十日容”点出了杨梅的果期短暂,促人珍惜。其实,望梅止渴也好,莼鲈之思也罢,此中心情都是相通的。杨梅又怎能不让游子思乡情切,乡愁风雨中呢!
  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吟出了下一句“画梁巢燕空”。巢燕哪儿去了呢?杨梅如此之好,风景如此之美,巢燕也出去赶热闹啦!燕子是候鸟,每年要迁徙过冬;但燕子也是最有家乡情结的鸟类,只要它的巢还在,不管它飞得有多远,来年总会飞回来。巢燕虽不能人语,但它却最懂相思了。诗人用了“画梁巢燕空”既写出了东魅杨梅的独特之美,也为下阙的“相思风雨中”情感升华打下了伏笔。
  如果说上阙以写景为主,那么下阙则是情感的升华。“酸情浓。蜜情浓。硕硕东魁诉曲衷。”此句中的一酸一蜜,既是杨梅的滋味,又是相思的滋味。谁说风雨中的相思不是由最浓的酸和最甜的蜜组成的呢?“酸情浓”,“酸”道出了杨梅的本质,“望梅止渴”便是如此。杨梅本来就是酸的,即便熟透了的杨梅,酸味依然是有的。著名作家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被选入浙江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就写到他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牙齿又酸又软,后来连豆腐也咬不动了。然而,就是这一份浓得化不开的酸情,让故乡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家乡的杨梅。所以,这里的“酸情浓”,也暗含了游子在外,旅途酸辛,尤其在这梅雨之季,更是思乡酸情浓,更是相思风雨中了。
  “蜜情浓”,则写出了熟透了的东魁杨梅很甜很甜,甜得如蜜一般,甜得甚至让人感受不到其酸了。这也暗含了家乡人爱家乡的情结之深,即便是游子在外,只要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东魁杨梅,便是甜蜜涌上心头,一切的酸辛便也不复存在了。的确如此,古往今来,无论是爱情、亲情、故乡情,哪一种真正的相思不是甜得让人忘却了酸呢?一酸一甜,看似两个极端,此刻却高度统一地融合在故乡的東魅杨梅之中,融入了极致的相思风雨中。“硕硕东魁诉曲衷”。硕硕既言杨梅之大,亦寓含思情之浓。东魁杨梅在诉曲衷?其实是望梅者、品梅者、思梅者在诉曲衷,是咏梅的诗人自己在诉曲衷!那首曲便是最深情的乡愁!
  “相思风雨中”,它不是简单的歌名移用,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相思,更不是矫情而故作的呻吟。这是梅雨时节故乡美景的深情回望,是故乡名果饱含的酸甜至极的家乡味道,是故乡人走到哪儿也忘不了回家路的情感升华,是诗人乡愁情结的自然喷发!此刻再读“相思风雨中”,早已与红极大江南北的张学友的歌曲无关,早已超越通俗的男女相思之情,早已不再是那一种李清照式的凄凄惨惨戚戚,而代之以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脱,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缠绵。此时,如果我们以府城方言大声吟诵,则更有一股乡土豪情!总之,品也好,读也罢,诗中“相思风雨中”的精妙,已一览无遗!
  诗人的两曲《长相思》,一曲以硕硕东魁诉曲衷来说乡愁、思乡愁,似是柔情,实则豪迈,全部融于相思风雨中;一曲以片片芬芳酿大同来说乡愁、记乡愁,似是写景,实则大同,最后凝练成“香飘云上峰”的绝对高度。同样的“长相思”,看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则异曲同工,高度大同啊!
  此刻,夜已深,除了夏虫依旧呢喃,一切复归宁静,细听,窗外淅沥沥的小雨不知也何时已停。然而,我的内心却澎湃不已,席慕容的《乡愁》再度在我的心中响起: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其他文献
再好吃的东西,也有让人吃腻的时候,可我知道,有一样算不上正宗食品的食品——母亲下的大酱,是一家人不会吃烦的。打小时,一天甭管吃啥,这大酱碟子不放在桌上,一顿不撮咕几口,大人孩子的食欲就旺盛不起来,不是你挑咸了就是他挑淡了,众口十分难调起来。如正赶上家里拌了凉菜、打个饭包、抄个水粉或吃个白豆腐什么的,大酱如断了顿,这顿饭干脆就没法下咽了,人人皱了眉头,手举着筷子,心却不在吃饭上。到现今,母亲自然不会
摘 要:汉维问候语的语用功能基本相同,它们在人与人进行交际时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汉维问候语为例对人们习焉不察的言语交际观进行了探析,以此致力于各民族相互之间的交流、交融、交往。  关键词:言语交际;问候语;维吾尔语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1  一、言语交际中的问候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中的描写的爱情淳朴、真挚、朦胧而又美好并且颇具地方民族特色。但是文章中的翠翠、天保、傩送等人的爱情无不带有宿命论的味道,这让原本就朦胧的爱情故事更添一种无以言说的凄凉之感。这种影响他们爱情的宿命色彩来源于他们生长的地方、身边的人,当然也包括创作者。本文将从《边城》的宿命论色彩出发,结合翠翠、天保、傩送的爱情来分析《边城》中的沈从文的宿命观。  关键词 :《边城》;爱情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美国建国初期,用小说评论家伊恩*乌斯理的话说,当时的美国作家总体上“借用欧洲的文化,阅读和模仿当时英国的时髦小说。”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也不出其外。因为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美国本土意义的职业作家,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把这个头衔已经灌给了诸如夏洛特*莱诺克斯、托马斯*阿特伍德*狄格思、威廉
摘 要:从屈原曲折坎坷的一生看,屈原的作品,大抵是发愤之作。屈原一生经历了少年得志,正欲大展宏图之际,小人进谗,遭楚怀王疏远,再谏流放汉中。继顷襄王即位后,境遇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流放江南,永不召回,最终国破之际自沉汨罗。屈原的悲剧人生对于其创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内心愤懑却无法纾解,只能通过创作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橘颂》、《离骚》、《渔父》等作品是屈原人格精神、美政理想、生命意识的生动体现,对中华民
摘 要:现今全球化时代,文艺美学的延伸和发展受到了新兴媒体无处不在的影响,与此同时,“媒介”亦代表着一种特殊文化,象征着某个时代文化价值的符号。文艺美学是文艺与美学的融合,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新兴媒介文化给予了文艺美学新的研究观点和探索方向,因此,文艺美学和媒介文化之间拥有许多的关联与共通之处,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当前文艺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媒介文化;文艺美学;新媒体;信息时
摘 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
摘 要:中古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演进阶段,在从汉末到唐代的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术研究著作《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以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古时期宗教、文学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通过详实的文学和宗教材料,提供了一个关于“地狱”这一重要主题的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考证。  关键词:地狱观念;中古文学;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德國,一个以军工制造领衔世界的国家,以认真严谨的民族性格给世界留下刚毅父性形象的国家,它的文学却是细腻、深邃的,德国文学以其精致的写作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由格林兄弟收集出版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简称为《格林童话》)最为世界读者熟知。《格林童话》继承了德国文学的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古代紫色的分析阐明了紫色是权力的象征。根据分别对《万叶集》、《枕草子》、《源氏物语》一系列作品进行研究,认识到紫色所表现出来的美丽、神秘、高贵、优雅以及权力。最后对江户紫和现代日本中存在的紫色进行分析,证实了紫色经久不息的高贵,以此探索出日本人的紫色情结。  关键词:紫色;万叶集;紫式部;枕草子;江户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