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赛博朋克时代的工作,各位能想到什么呢?《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里狩猎仿生人的赏金猎人,《攻壳机动队》中打击高科技犯罪的特种部队,还是《神经漫游者》里妙手空空的黑客?可惜,赏金猎人需要考核,特种部队需要训练,而黑客违法。倘若我们只是一介普通人,而且又没有学历认证,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想想看,过去我们臆想中的赛博朋克世界:满是机械手臂的全自动化工厂,屏幕里的演员全是合成的,饭菜按几个按钮就会从机器里出来,似乎已经没有人存在了。这些场景多少有些反乌托邦情结,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正在朝那个方向迈进。那么在这条路上,我们所熟知的工厂、媒体,还有餐馆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呢?
赵垒,无任何可验学历的文科生,以不同身份游走各地。相较于幻想更擅长观察,作品说是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更像是怀旧小说。
“请A2组代班成员更换B2型义体进入9号车间,防尘等级S级。”
他感觉到丝丝冰冷从双肩的义体接口旋了进来,工作用的义体胳膊只有手指才有触觉模拟,但他依旧能隐约感到除尘的风带着消毒喷雾吹在手臂上。
除尘室的强光灯透过护目镜依然照得他眼睛生疼,旁边的两个同事正在讨论晚饭叫哪一家餐馆的外卖,他尽量不去插话。半袖式的防尘服看起来很傻,肩膀接口处扎起来的圆口像是莎士比亚舞台剧里的戏服。
他走神的时候闸门开了,双脚带着他走向工作台,回过神时,他的双手已经开始组装一支义腿的脚掌。
他平时负责的岗位是湖藕Ⅱ型义手的手指组装,今天是给另外一组人代班,组装脚掌。除了两只义体胳膊换成了另外一个型号,还有电子脑里预载的控制软件不同以外,这两项工作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工作开始不久,他就开启护目镜上的扫描装置,让双手进入了托管状态,然后把护目镜连上手机,开始看关于战争的纪录片了。按规定,就算进入托管状态,他也应该盯着看有没有程序出错,但今天是代班,就算出现不良品的概率提高也不会影响到他的业绩。
在大型工厂工作有几点好,义体手术绝对安全,提供的工程义体肯定是经过测试的良品,不会出现私改义体失控和失灵的情况。但相对而言,义体化的位置没得选,一定是肩胛骨以下全部切除,想只换手或者使用外骨骼都是不可能的。
另外,工厂的工作很轻松,进入托管模式以后可以干自己的事情,娱乐还是学习都随意。
对于他来说,这份工作是一个跳板,等攒够足够的钱买一只属于自己的义体后,他会从事个体制造业,虽然造什么他还没有想好,但总归是造自己的东西。
这份工作推荐给能接受义体化的人,或许在工作层面上学不到太多东西,但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机器让人丢掉工作是个由来已久的担忧。简单的管理、高效的工作——机器人似乎是老板的理想选择,而富士康在美国建厂也预示着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纯机器生产可以看作是福特流水线式生产的终极体现,然而随着产能越来越高,供过于求也变相导致工业产品的利润越来越低。而模板化生产的机器在满足不同工种的需求时,也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机器也不会有一天突然灵光一闪提醒你如何改进生产工艺。也许机器有一天会替代人类工作,而这个替代,或許并不是之前我们所想的“替代”。
当然,如果不想放弃自己的身体,还有别的选择。
“作为一个大众演员,最重要的是多演,让你的脸混成熟脸。只要观众在三部电影里见过你,就会渴望了解你。”
镜子里的人说道。
他经常给自己这么打气,不然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去演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影的。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一部作品是最好的认证,自己拍几部短片就可以注册成为演员。不巧的是,导演也是如此。
今天他要赶六场试镜,要试的角色上到男主角下到跑龙套,好到英雄坏到恶棍,他都得去试,而他的形象使用权签出去了二十次,天黑之前还要重新提交自己的面部数据。
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他还有一条标准:选导演一定要选拍过三部电影以上的导演。但等到入行之后,这条标准就逐渐降低,最后消失了。他发现导演会主动去找的,往往是那些造型特殊的演员——因为只有这样的演员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导演的想象力。
他有些后悔当初整容时整掉了脖子上的一块胎记,他打算过两个月把那块青斑重新补回来,如果可以的话,甚至还能把它的范围弄得大一点,延伸到脸上。那样一来,如果有人要再拍《水浒传》,他被选中演杨志的概率会高一些。
他已经演了六部电影,其中有三部是使用了他的形象授权,并不是他自己演的。然而那三部电影的口碑比他自己演的那三部要好很多,过去他在模拟空间里学着如何演别人,现在他要跟别人学怎么演自己。
很多刚入行的新人在授权形象使用的时候都想亲自上阵,事实上,把自己的虚拟形象交给别人才是比较快捷的方式,那些老戏骨能帮你更好地树立形象,不过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得学,总得把自己的脸争回来,否则某一天真的大红大紫的那部戏是别人用你的脸演的,那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让你出让自己的形象,然后出一笔钱让你去整成别的样子。
另外在关于形象使用权上,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使用权分三个部分:面容使用权、身型使用权和声纹使用权。通常面容和身型会配套签约,至于声音——除非非常有特点,否则声纹会被排除在外或者价格被压到很低。
总的来说,演员是个门槛较低,但很辛苦的职业。倘若你有编剧才能,那么可以试一下自编、自导、自演,用全景模拟拍摄的成本很低;要是没有才能,就得从一大批玩票的导演里甄别出好导演。切记,不要随便去参加真人秀,连形象授权都不要给。
当1963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世界上第一部3D短片时,大概没有人会去想这对电影业能造成多大的冲击。半个世纪以后,人脸捕捉和动作捕捉已经成了特效大片的标配,演员的表演也逐渐从户外转到了绿幕下。当然,影视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抠图表演和全程替身之类的歪路。衡量一个演员价值的标准也逐渐从演技变成了人气。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学习表演就能成为演员,也或许在楚门选择离开镜头、走向自由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为了吸引粉丝而绞尽脑汁。 不过呢,如果你不喜欢看到自己在电视里演各种奇奇怪怪的角色,想本分地开个小店,那下面的工作一定适合你。
“食谱可不仅仅是材料那么简单。”
连锁店的地区经理继续在虚拟会议室里大放厥词,他叹了口气,从线上会议中切了出来。后面的话他都知道,服务质量和心理诉求也还是食谱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类似的空话、套话他听过太多,当初他捏着为数不多的存款加盟连锁店时可没想到有那么多麻烦事。
他以为只要投点钱租间店面,然后加盟连锁店,买套设备就万事大吉。有连锁店资格申请营业执照方便很多,卫生检疫那边也容易过关,材料配送全程由无人机械完成。招店员的时候确实是碰到了一点小问题,不过好在他的店小,店员他可以自己兼着,况且如今也没多少人真的出来吃饭了。来店里最多的是五花八门的配送机械。
几个月前,他还有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听了一段时间的口号以后,他反而想当个甩手掌柜了。其实他懂厨艺,南方菜色他大多都会。之前他开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黑餐馆,只有一锅、一灶,在一个小区里小范围经营,没有门面,家就是他的店。他的手艺不错,会有人固定订餐,时间一长,他攒下了点小钱,升级了厨电。挣得多了,当然问题也就来了。
订单多了以后,他没法再把控每一个流程,就算全自动的机械按他的设定完成了每一个步骤,菜品的质量还是无法避免地开始下降。而更糟糕的是,食材的补充也出了问题,一块过期的肉差点儿毁了他的招牌。他收到了投诉,各种他听都没听说过的部门跑来查他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店,有人说要吊销他的执照,但他根本没有执照,只好罚了一笔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么多年来,我们玩的东西变了,看的东西也变了,吃的东西似乎除了微波炉经常让人吃剩菜以外,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科技对餐饮行業的影响看起来似乎并不大,但事实上,自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开张以后,整个餐饮行业的文化、观念和管理模式就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随着食谱和配方的高度数字化和物流的快速发展,独家秘方也得以能够大规模地量产,“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不适应互联网浪潮了,而饭菜的质量也不再是评价一间餐馆的唯一标准,“吃点好的”这句话,也不再只是吃点好吃的这么简单了。
后来他换了一座城市,打算重新开始,但又不想走之前的老路,所以就加盟了连锁店,目前为止,发展还算顺利,只是不太顺他的心意。他觉得从一开始发展就错了,应该拿这笔钱去考个厨师资格证的。但转念一想,颠勺和配菜都是机器完成了,他考个厨师证,除了按几个按钮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从工厂到娱乐再到饮食,最后让我们解析一下人类害怕工作被机械抢走背后的复杂情绪:批量生产的模式从工业蔓延到各行各业以后,人类所负责的工作也就从过去的精细活变成了单调乏味的重复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确实提高了效益,但对工作者的心理来说却造成了造物价值低下的认知,久而久之,对工作就会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单一的工作模式使得从工作中学到的经验和技术少之又少,技术与资本最终还是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而对于人本身来说,这种工作模式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维变得狭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又反向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提供方式变成了碎片化的模式。
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查理进入机器经过敲打,变成庞大机械里的一颗人肉螺丝。虽然这有些夸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意象正在一步步成真,我们所惧怕的其实并不是机械代替我们工作,而是人本身正在逐渐变成机器的一部分。
在这个新时代中已经出现了一种价值观,学历和知识对于一些工作是没有太多帮助的,或许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作为一个人来说,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独立的思维。而在阿西莫夫的世界中,即使机械,也必须拥有独立的思想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赵垒,无任何可验学历的文科生,以不同身份游走各地。相较于幻想更擅长观察,作品说是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更像是怀旧小说。
1. 工 厂
“请A2组代班成员更换B2型义体进入9号车间,防尘等级S级。”
他感觉到丝丝冰冷从双肩的义体接口旋了进来,工作用的义体胳膊只有手指才有触觉模拟,但他依旧能隐约感到除尘的风带着消毒喷雾吹在手臂上。
除尘室的强光灯透过护目镜依然照得他眼睛生疼,旁边的两个同事正在讨论晚饭叫哪一家餐馆的外卖,他尽量不去插话。半袖式的防尘服看起来很傻,肩膀接口处扎起来的圆口像是莎士比亚舞台剧里的戏服。
他走神的时候闸门开了,双脚带着他走向工作台,回过神时,他的双手已经开始组装一支义腿的脚掌。
他平时负责的岗位是湖藕Ⅱ型义手的手指组装,今天是给另外一组人代班,组装脚掌。除了两只义体胳膊换成了另外一个型号,还有电子脑里预载的控制软件不同以外,这两项工作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工作开始不久,他就开启护目镜上的扫描装置,让双手进入了托管状态,然后把护目镜连上手机,开始看关于战争的纪录片了。按规定,就算进入托管状态,他也应该盯着看有没有程序出错,但今天是代班,就算出现不良品的概率提高也不会影响到他的业绩。
在大型工厂工作有几点好,义体手术绝对安全,提供的工程义体肯定是经过测试的良品,不会出现私改义体失控和失灵的情况。但相对而言,义体化的位置没得选,一定是肩胛骨以下全部切除,想只换手或者使用外骨骼都是不可能的。
另外,工厂的工作很轻松,进入托管模式以后可以干自己的事情,娱乐还是学习都随意。
对于他来说,这份工作是一个跳板,等攒够足够的钱买一只属于自己的义体后,他会从事个体制造业,虽然造什么他还没有想好,但总归是造自己的东西。
这份工作推荐给能接受义体化的人,或许在工作层面上学不到太多东西,但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机器让人丢掉工作是个由来已久的担忧。简单的管理、高效的工作——机器人似乎是老板的理想选择,而富士康在美国建厂也预示着人口红利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纯机器生产可以看作是福特流水线式生产的终极体现,然而随着产能越来越高,供过于求也变相导致工业产品的利润越来越低。而模板化生产的机器在满足不同工种的需求时,也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机器也不会有一天突然灵光一闪提醒你如何改进生产工艺。也许机器有一天会替代人类工作,而这个替代,或許并不是之前我们所想的“替代”。
当然,如果不想放弃自己的身体,还有别的选择。
2. 演 员
“作为一个大众演员,最重要的是多演,让你的脸混成熟脸。只要观众在三部电影里见过你,就会渴望了解你。”
镜子里的人说道。
他经常给自己这么打气,不然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去演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影的。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一部作品是最好的认证,自己拍几部短片就可以注册成为演员。不巧的是,导演也是如此。
今天他要赶六场试镜,要试的角色上到男主角下到跑龙套,好到英雄坏到恶棍,他都得去试,而他的形象使用权签出去了二十次,天黑之前还要重新提交自己的面部数据。
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他还有一条标准:选导演一定要选拍过三部电影以上的导演。但等到入行之后,这条标准就逐渐降低,最后消失了。他发现导演会主动去找的,往往是那些造型特殊的演员——因为只有这样的演员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导演的想象力。
他有些后悔当初整容时整掉了脖子上的一块胎记,他打算过两个月把那块青斑重新补回来,如果可以的话,甚至还能把它的范围弄得大一点,延伸到脸上。那样一来,如果有人要再拍《水浒传》,他被选中演杨志的概率会高一些。
他已经演了六部电影,其中有三部是使用了他的形象授权,并不是他自己演的。然而那三部电影的口碑比他自己演的那三部要好很多,过去他在模拟空间里学着如何演别人,现在他要跟别人学怎么演自己。
很多刚入行的新人在授权形象使用的时候都想亲自上阵,事实上,把自己的虚拟形象交给别人才是比较快捷的方式,那些老戏骨能帮你更好地树立形象,不过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得学,总得把自己的脸争回来,否则某一天真的大红大紫的那部戏是别人用你的脸演的,那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让你出让自己的形象,然后出一笔钱让你去整成别的样子。
另外在关于形象使用权上,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使用权分三个部分:面容使用权、身型使用权和声纹使用权。通常面容和身型会配套签约,至于声音——除非非常有特点,否则声纹会被排除在外或者价格被压到很低。
总的来说,演员是个门槛较低,但很辛苦的职业。倘若你有编剧才能,那么可以试一下自编、自导、自演,用全景模拟拍摄的成本很低;要是没有才能,就得从一大批玩票的导演里甄别出好导演。切记,不要随便去参加真人秀,连形象授权都不要给。
当1963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世界上第一部3D短片时,大概没有人会去想这对电影业能造成多大的冲击。半个世纪以后,人脸捕捉和动作捕捉已经成了特效大片的标配,演员的表演也逐渐从户外转到了绿幕下。当然,影视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抠图表演和全程替身之类的歪路。衡量一个演员价值的标准也逐渐从演技变成了人气。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学习表演就能成为演员,也或许在楚门选择离开镜头、走向自由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为了吸引粉丝而绞尽脑汁。 不过呢,如果你不喜欢看到自己在电视里演各种奇奇怪怪的角色,想本分地开个小店,那下面的工作一定适合你。
3. 餐 馆
“食谱可不仅仅是材料那么简单。”
连锁店的地区经理继续在虚拟会议室里大放厥词,他叹了口气,从线上会议中切了出来。后面的话他都知道,服务质量和心理诉求也还是食谱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类似的空话、套话他听过太多,当初他捏着为数不多的存款加盟连锁店时可没想到有那么多麻烦事。
他以为只要投点钱租间店面,然后加盟连锁店,买套设备就万事大吉。有连锁店资格申请营业执照方便很多,卫生检疫那边也容易过关,材料配送全程由无人机械完成。招店员的时候确实是碰到了一点小问题,不过好在他的店小,店员他可以自己兼着,况且如今也没多少人真的出来吃饭了。来店里最多的是五花八门的配送机械。
几个月前,他还有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听了一段时间的口号以后,他反而想当个甩手掌柜了。其实他懂厨艺,南方菜色他大多都会。之前他开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黑餐馆,只有一锅、一灶,在一个小区里小范围经营,没有门面,家就是他的店。他的手艺不错,会有人固定订餐,时间一长,他攒下了点小钱,升级了厨电。挣得多了,当然问题也就来了。
订单多了以后,他没法再把控每一个流程,就算全自动的机械按他的设定完成了每一个步骤,菜品的质量还是无法避免地开始下降。而更糟糕的是,食材的补充也出了问题,一块过期的肉差点儿毁了他的招牌。他收到了投诉,各种他听都没听说过的部门跑来查他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店,有人说要吊销他的执照,但他根本没有执照,只好罚了一笔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么多年来,我们玩的东西变了,看的东西也变了,吃的东西似乎除了微波炉经常让人吃剩菜以外,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科技对餐饮行業的影响看起来似乎并不大,但事实上,自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开张以后,整个餐饮行业的文化、观念和管理模式就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随着食谱和配方的高度数字化和物流的快速发展,独家秘方也得以能够大规模地量产,“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不适应互联网浪潮了,而饭菜的质量也不再是评价一间餐馆的唯一标准,“吃点好的”这句话,也不再只是吃点好吃的这么简单了。
后来他换了一座城市,打算重新开始,但又不想走之前的老路,所以就加盟了连锁店,目前为止,发展还算顺利,只是不太顺他的心意。他觉得从一开始发展就错了,应该拿这笔钱去考个厨师资格证的。但转念一想,颠勺和配菜都是机器完成了,他考个厨师证,除了按几个按钮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从工厂到娱乐再到饮食,最后让我们解析一下人类害怕工作被机械抢走背后的复杂情绪:批量生产的模式从工业蔓延到各行各业以后,人类所负责的工作也就从过去的精细活变成了单调乏味的重复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确实提高了效益,但对工作者的心理来说却造成了造物价值低下的认知,久而久之,对工作就会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单一的工作模式使得从工作中学到的经验和技术少之又少,技术与资本最终还是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而对于人本身来说,这种工作模式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思维变得狭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又反向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提供方式变成了碎片化的模式。
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查理进入机器经过敲打,变成庞大机械里的一颗人肉螺丝。虽然这有些夸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意象正在一步步成真,我们所惧怕的其实并不是机械代替我们工作,而是人本身正在逐渐变成机器的一部分。
在这个新时代中已经出现了一种价值观,学历和知识对于一些工作是没有太多帮助的,或许事实也确实如此。但作为一个人来说,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独立的思维。而在阿西莫夫的世界中,即使机械,也必须拥有独立的思想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