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等。”我们称之为史料。
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史料主要有:人物画像或照片、图表、民谣、笔记、碑文、典籍等等。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资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历史资源,对感悟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为了开创高效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大量的史料,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大量运用史料,可以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死板的历史变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东西。由此加强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文献等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下面以《红军长征》一课为例,来谈谈运用史料创造高效课堂的一些方法。
1.用在开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有兴趣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即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可运用史料的音像化将历史情境再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中,在上课前播放《十送红军》歌曲,并展示问题:“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学生通过音乐和画面,初步认识到红军长征时期历尽艰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从而激发学生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史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2.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中,出示动感地图:《红军长征》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阅读课文,并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来充分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对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行程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奋战和克服千难万险有较深的印象。由于地图是动感的,所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明确认识。例如“四渡赤水”战役,地图上反复的四条红箭头,学生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在赤水河上和敌人捉迷藏式的行军打战的过程。
对于中央红军和红四、红二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弄明白。传统教学时,固定的历史挂图,让学生感觉头绪繁多,条理不清,使用动态的长征地图,将纷繁的行军路线视觉化,具体化,学生仅仅通过观看地图,就从整体上了解聊红军长征的起点、终点和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对红军行军路线的感知耳目一新,老师重点强调几句就可。“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先看红一方面军的行程图,是1935年10月到达了吴起镇。再看紧跟而来的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路线,是1936年10月才到达的会宁、静宁。所以红军长征是以三军会师才宣告胜利结束的。学生自己都会播放,看了地图,就一目了然。
在讲述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历史事件。适当增加一些照片、图片、当年报纸杂志以及开会的记录、视频等史料,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事件发生时红军面临的困难及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从而让学生对这些《红军长征》一课中的重难点内容能较有效的掌握。
3.用在结尾:拓展提升——形成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史料提供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是本课的一个教学提升,也是体现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体愿。首先展示一系列的史料:播放视频《红军长征》中的片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情境。提示学生注意:红军穿着单衣,忍受着饥饿、疾病,翻越白雪皑皑的夹金山,走过随时可能被沼泽淹没的草地。再让学生朗读《七律.长征》。思考毛泽东为什么把这种艰苦的经过写成这样的轻松和乐观?通过“读”、“想”、“讲”、“感受”,从而一步步得出结论。形成“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艰苦奋斗精神等。
使学生认识到长征精神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榜样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本课的教学充分使用了“歌曲、动感地图、照片,遗址(遵义会议)、视频和诗词”。面对大量的史料做到了合理取舍,灵活运用。围绕教材重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知识和深刻地体会了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财富。
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史料主要有:人物画像或照片、图表、民谣、笔记、碑文、典籍等等。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资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感知历史资源,对感悟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为了开创高效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大量的史料,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大量运用史料,可以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死板的历史变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东西。由此加强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文献等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下面以《红军长征》一课为例,来谈谈运用史料创造高效课堂的一些方法。
1.用在开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有兴趣之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即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可运用史料的音像化将历史情境再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中,在上课前播放《十送红军》歌曲,并展示问题:“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学生通过音乐和画面,初步认识到红军长征时期历尽艰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从而激发学生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运用史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2.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体感知历史事件的过程。八年级上册《红军长征》一课中,出示动感地图:《红军长征》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阅读课文,并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来充分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对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和行程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对红军长征中的英勇奋战和克服千难万险有较深的印象。由于地图是动感的,所以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明确认识。例如“四渡赤水”战役,地图上反复的四条红箭头,学生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在赤水河上和敌人捉迷藏式的行军打战的过程。
对于中央红军和红四、红二方面军的行军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弄明白。传统教学时,固定的历史挂图,让学生感觉头绪繁多,条理不清,使用动态的长征地图,将纷繁的行军路线视觉化,具体化,学生仅仅通过观看地图,就从整体上了解聊红军长征的起点、终点和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对红军行军路线的感知耳目一新,老师重点强调几句就可。“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先看红一方面军的行程图,是1935年10月到达了吴起镇。再看紧跟而来的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路线,是1936年10月才到达的会宁、静宁。所以红军长征是以三军会师才宣告胜利结束的。学生自己都会播放,看了地图,就一目了然。
在讲述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历史事件。适当增加一些照片、图片、当年报纸杂志以及开会的记录、视频等史料,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让学生掌握这些历史事件发生时红军面临的困难及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从而让学生对这些《红军长征》一课中的重难点内容能较有效的掌握。
3.用在结尾:拓展提升——形成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史料提供的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是本课的一个教学提升,也是体现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体愿。首先展示一系列的史料:播放视频《红军长征》中的片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情境。提示学生注意:红军穿着单衣,忍受着饥饿、疾病,翻越白雪皑皑的夹金山,走过随时可能被沼泽淹没的草地。再让学生朗读《七律.长征》。思考毛泽东为什么把这种艰苦的经过写成这样的轻松和乐观?通过“读”、“想”、“讲”、“感受”,从而一步步得出结论。形成“长征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艰苦奋斗精神等。
使学生认识到长征精神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榜样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本课的教学充分使用了“歌曲、动感地图、照片,遗址(遵义会议)、视频和诗词”。面对大量的史料做到了合理取舍,灵活运用。围绕教材重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知识和深刻地体会了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