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对此,我谈谈自己几点浅显的看法: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就是把学生的思维情趣引向实际的生活,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理解未知领域里的数学问题。借助学生熟悉生活时间情境,通过表面上的时针与分针以及格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几时、几时半的时间,通过对表的认识,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继续探索。思维的情趣与生活结合,无形的变为有形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获得“已知”,到生活中解决“未知”,学生的思维情趣中就有了“发现”的快乐,“成功”的满足。
2.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灵活变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试着变换形式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等式的形式。
①2∶4=8∶16
②1∶1.2=3∶3.6
(2)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①4×20=5×16
②2.2×0.3=0.2×3.3
这些是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巩固与拓展性应用,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新知识,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三年级“测量”一课时,预先安排学生实地测量自家农田的周长,或门前的道路,正式上课时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3.动手操作,激发创新思维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利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我“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我又“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老师表扬了这种摆法的同学肯动脑善思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学的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方法。只有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总结,才能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展某种智力的契机,是学生探索、发现自己智慧的钥匙。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就是把学生的思维情趣引向实际的生活,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理解未知领域里的数学问题。借助学生熟悉生活时间情境,通过表面上的时针与分针以及格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看几时、几时半的时间,通过对表的认识,使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再应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继续探索。思维的情趣与生活结合,无形的变为有形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获得“已知”,到生活中解决“未知”,学生的思维情趣中就有了“发现”的快乐,“成功”的满足。
2.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灵活变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试着变换形式让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等式的形式。
①2∶4=8∶16
②1∶1.2=3∶3.6
(2)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①4×20=5×16
②2.2×0.3=0.2×3.3
这些是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巩固与拓展性应用,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新知识,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授三年级“测量”一课时,预先安排学生实地测量自家农田的周长,或门前的道路,正式上课时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3.动手操作,激发创新思维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利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数学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我“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我又“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老师表扬了这种摆法的同学肯动脑善思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学的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因地制宜,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方法。只有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实践、总结,才能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