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着气收着走”的创作意境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ga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斌对书法产生兴趣源于其父亲的影响,小学三年级时他就描摹字帖。当同龄的小伙伴都玩骑马打仗的游戏时,他却猫在家里学写毛笔字。上初中的时候,他用小楷写了一篇作文,这让毕业于复旦大学的语文老师刮目相看,使得胡斌在书法方面的艺术天赋得以展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学习书法的热情日渐高涨,怡然自得,常常忘了妻子交办的事,忘了接孩子,愤怒的妻子曾把他的毛笔架都扔了。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胡斌练书法的热情,时间长了,无奈的妻子由不理解变为支持。
  1982年和1990年,胡斌先后两次参加平庄矿务局举办的书法比赛,竟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这对他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从此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1989年,平庄矿务局建局30周年出了一本画册,封面字“平庄矿务局”用毛笔题写,注明是“许化先题”,让沉浸在翰墨书海中的胡斌佩服得五体投地。1992年,胡斌调到基建公司建昌营仓库担任保管员,他打听到许化先的家住在元宝山矿,与他的工作单位约有10公里的路程。胡斌用心写了欧阳询的“九成宫”等几幅字,徒步前往寻师。对于贸然来拜师的胡斌,许化先只是说“我听说过你的名字”,对拜师的事不表态。他仔细研究胡斌带来的书法,最后,扔给胡斌六个字:“含着气收着走。”一周后的一天,许化先徒步去胡斌的单位找他,胡斌高兴得像个孩子。从此,这两个相差二十多岁、视书法如生命的矿区书法人开始了“忘年之交”。


录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草书)

  1991年和1993年,胡斌再次参加平庄矿务局书法比赛,在众多高手之中,他的书法作品分获二等奖和一等奖。醉心于书法的胡斌开始冲击市级和省级书法展览。1994年,他参加了全国煤炭系统第四届书法美术摄影展览,荣获二等奖。1995年,他的作品在全国第三届书坛新人新作展中入展,实现了他从市级到国家级书展的三级跳,这也是赤峰籍的书法艺术家首次入展国家级专业书法展。随后,他的作品在省级以上入选5次,并代表赤峰市赴日本展出。2008年他入围第二届全国草书展,2009年入展“尧山杯”兰亭奖新人展,2010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乌海杯”书法展。同年,他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赤峰市元宝山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一人。
  胡斌在品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开始向书法的更高境界迈进。他静下心来,花了大量时间,悉心学习汉简、汉隶、章草、金文、魏碑,在古人的书法精髓中寻找激发灵感的切入点。
  晋代书法是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胡斌深知书不入晋,难出正途。他注意借鉴当代大家的经验,特别喜欢民国时期孙中山的秘书长、黄埔军校教师谢无量的书法作品。其书法发于激情,妙造自然,那朴拙天真、苍润透纸的作品令人心旷神怡,其用笔、结体、布局达到了让胡斌痴迷的程度。而谢无量的书法是业余补趣,使之作品远离了经典书法的笼罩,有了广泛自由的审美空间。
  胡斌的书法一如其人,初始不为人悦,久之便为挚友,进而有相见恨晚之感。胡斌深知书家的精神境界决定着艺术境界,而学问恰恰是从内心提升书家精神境界和人品修养的途径。他特别感恩那些指导和帮助他的老师、领导。他工作单位的王宪斌老队长就是他感念的知己。在王宪斌领导的几十人的队伍中,就有包括胡斌在内的五个人走出工棚进入大学。他还感恩那些无私帮助过他的书法老师黄凌云、魏金国、胡青山、李向南等。


节释黄老石诗数首(草书)

  为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胡斌把自家的煤棚装修成书房,做了3平方米的大书台,每天给自己规定必须用3号斗笔练书法,一斤水加少许墨的墨汁不练完绝不睡觉。久而久之,胡斌体会到了老师教导的“含着气收着走”的创作意境。如今胡斌的书法作品中,再也看不到那种技法味、匠气味、学院味,表现出的是一种率真直白的味道。
  艺术简历
  胡 斌:祖籍湖北。平庄煤业集团投资公司老干部处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赤峰市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赤峰市书画院特聘书画师。
  1994年,其书法作品获内蒙古自治区煤矿第四届书法、摄影、美展二等奖;1995年,入选第三届中国书法新人新作展;1996年,获赤峰市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书法大奖赛二等奖;1997年,作品参加赤峰市赴日本友好城市十周年展;2008年,入围全国第二届草书展;2009年,入展第三届“尧山杯”兰亭奖新人展;2010年,入展由中国书协主办的“乌海杯”书法大赛。
其他文献
已经过去许久了  已经记不得多少天了  圆月没有出现  这个周期的开始,始于  浑大,光芒。像女人的经期  潮起潮落并且殷红  我的梦境  是半块半块的  拼不成一块好吃的月饼  香甜仿佛是身体暗处的疤  圆月来的时候  痒痒地立在水中
期刊
“圆月。离我很遥远了  我所熟悉的,正在改变”  这是午夜客厅中的虎皮鹦鹉  用三声谶语,将我惊醒  其实我在黑暗里早已醒来  对着黑已经说了很多的话  窗帘用遮蔽包裹住夜色  像封闭的核桃藏匿脑汁  而声音和光亮血一样汹涌  逝去无阻,背叛或者泄密  “正在改变,我所熟悉的  圆月,离我很近”鹦鹉说
期刊
就像草木生长  劳动是场美好的事情  把麦子种到田里  把树木栽到山上  把儿女养大成人  劳动让人活得有劲  劳动让人死得放心  一个村庄有多大  一条土路有多长  一滴汗有多重  一瓢水能把一洼谷子拔多高  劳动的人知道这些  劳动催人老  人老了劳动一点儿也不老,  人把一辈子没忙完的劳动交给儿孙  就像秋天把花草交给来年的早春
期刊
11月4日,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暨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怀柔区举行。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安全生产报》摄影记者张兆增凭借三十多年对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煤炭行业发展的忠实纪录,名列“纪录摄影类”获奖人名单中,成为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经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会认真评选,最终从
期刊
夕阳下,轿车驶出了草原的花海草浪,以箭的速度射向梦中的沙漠。  我急于与夜晚的沙漠相见,谁知车在一个小镇上却停下了,换上了一辆八面漏风的破吉普车,司机也换了——由蒙古族歌手巴音换成了一个叫布和的老司机,他带上一副破手套,拉着我们摇摇晃晃上路了。  原来,轿车是无法开进沙漠的。只有吉普车和越野车是沙漠真正的征服者。月光下的魅惑  来之前,我问巴音要去的这片沙漠叫什么,他用生硬的汉语答非所问:沙漠,就
期刊
家在河南义马、工作在青海一个煤矿的王晓峰,与我同名同姓,但与我素未谋面,只有不多的文字联系,前不久他嘱我为他的《矿区笔记》系列小说写一篇评论,我一口答应。以前对河南王晓峰知之不多,但感觉颇好,皆因为与我同名同姓的缘故,无端地多了一份好感和亲情,我称他为“自家兄弟”。还感觉他有一伙朋友,常喝点儿小酒。就因为他也叫王晓峰的缘故,我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为他写文章。自家兄弟说深了说浅了,说重了说轻了,他不会
期刊
一  一片葳蕤的故事  长在遥远的竹林  太阳鸟和月亮鸟轮番歌唱  渴望 一个高度  抑或一个轮回  一个轮回的誓言  秋花落下  秋风渐起  二  人消瘦 空山依旧  窗外的天 陷入深蓝  无语品茶 静对孤影  视野里的春天在眼角阑珊  湖之极处  布谷鸟不厌其烦  悲鸣或呼喊  不代表誓言  三  我走在雨中 回家  温馨只在梦中流淌  一句话纠结一个固定的时刻  叶落之后就无法回归原点了吗 
期刊
一  人生之书,黑色的封面下面  总是暗藏着一抹明亮的底色  被时光的重锤锻打成  一把闪烁冰冷清辉的双刃剑  插在每一个人的心口上  欢乐和痛苦,微笑和哭泣同在  翻过一页,就像走到一个岔口  孤独和迷茫,踯躅和彷徨  又叠加一层沧桑的况味  二  在这个纷繁的人世间行走  从叶子内心抵达花朵的歌唱  从异乡到故乡  我追随河流的方向  一路跌跌撞撞  鲜血淋漓的双脚  搁浅在光芒四射的海岸  
期刊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然而,它却承载着企业创新创效的重任,成为职工成长成才、发挥聪明才智和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这一“小”一“大”,折射出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几年来,河南神火集团以创新创效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员工学习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以此为平台,充分发挥技术骨干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
期刊
我的纪实摄影,力求融汇两种内容和价值:记录社会、佐证历史和捕捉经典的、戏剧化的生活瞬间。前一个像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将镜头对准自然万物、芸芸众生,镜头里全是历史信息供后人解读;后一个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框取了生活意义和美的价值交织至顶点生成的历史性的、决定性的、经典的时刻。  社会生活是意义森林,哪一束光照耀的叶片最亮眼?布列松认为,“决定性瞬间”是意义生成瞬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