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手机设计公司正经历一个漫长的严冬
时隔八年,曾被喻为中国手机设计研发旗帜的中电赛龙,再次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1999年成立,2002年并购飞利浦手机研发中心,中电赛龙通信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CECW,下称中电赛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手机设计产业迅猛崛起。然而,2007年夏天,人去楼空、公司轰然倒塌,陷入困境的还有整个行业。
在中国手机市场高歌猛进的2002年前后,国内手机设计公司一度风光无限;但当手机市场格局突变、上下游产业链不断挤压,以及国产手机集体溃败之下,手机设计公司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惨淡谢幕
“我在赛龙工作了七年,最后发生今天的变故,我很伤心。”原中电赛龙软件总监布鲁斯林(Bruce Lin)说。
记者日前在位于北京酒仙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看到,办公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中电赛龙大厦内已是人去楼空,公司网站以及办公电话、传真都已撤消。
中电赛龙6月29日正式宣布倒闭。林介绍说,在最后一天签定离职协议的员工大概有200多名,以技术人员为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已于7月9日将其经营场所内的财产正式查封。
据现场公告显示,法院是依据北京沃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电赛龙的承揽合同纠纷案裁定查封的。其中,查封的中电赛龙资产总价值仅为47万余元。
海淀法院方面向《财经》记者透露,目前中电赛龙的财产保全工作已经完成,该案件已送交审判厅。共有两家公司在海淀法院向中电赛龙提起诉讼,分别是北京沃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和艾睿中国电子贸易有限公司,涉及合同纠纷诉讼金额并不大,仅为47万元和9.7万元。
截至目前,法院还无法联系到被告,相关起诉通知也无法顺利送达。法院方面表示,不排除将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通知被告,这可能导致案件开庭审理时间要延后两个月以上。
七星产业园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称,中电赛龙的员工遣散和资产处理等工作在7月1日前已经完成。如今,其办公场所已被物业公司收回,预计8月就将有新企业入驻。据称,中电赛龙仅欠物业公司的费用已达400万元以上。
曾在中电赛龙任职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说,中电赛龙真正的资金危机爆发是在3月以后,4月开始拖欠员工工资,当时发生过债主上门排队的情况。其时,中电赛龙人力资源部还曾电话通知部分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公司遇到了问题,建议他们另外找工作。
内忧外患
2002年,收购飞利浦手机研发中心后,“赛龙系”的发展进入顶峰。英特尔联合日本软银、香港郭氏兄弟旗下新意网(香港交易所代码:8008)、UT斯达康宣布注资,中电赛龙的研发中心遍布中国、美国、法国和加拿大,与英特尔、飞利浦半导体、微软、摩托罗拉、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多个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飞利浦以及海尔、侨兴、康佳、TCL等多个国内企业成为其重要客户。
然而,2005年之后,“赛龙系”整体发展走向疲软,随着飞利浦手机、阿尔卡特手机全球业务的萎缩,赛龙加拿大研发中心(Cellon Canada)、赛龙法国(Cellon France)相继重组;从2006年底到2007年3月,深圳赛龙和上海赛龙也相继倒闭。
受此影响,中电赛龙在手机设计行业的地位迅猛下滑,不仅迅速被德信无线(Techfaith)、龙旗通信、上海希姆通等后来者赶超,去年10月失去飞利浦手机这个最大客户后,更陷入绝境。
对此,曾任中电赛龙高管的布鲁斯林不愿多谈,仅表示“中电赛龙的失败,最主要是对市场把握的缺乏,手机研发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赛龙却来不及改变”。
与中电赛龙渊源颇深的原飞利浦桑达通讯高管何洁认为,中电赛龙倒闭来自三方面原因:首先是手机设计行业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垄断性客户资源的突然缺失,最后则是赛龙内部传统管理风格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的改变。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赛龙与飞利浦手机之间的排他性捆绑合作模式,既成就了赛龙的辉煌,也直接诱发了赛龙系全面崩盘。
自从2002年,中电赛龙收购法国飞利浦研发中心后,中电赛龙就成为飞利浦通讯的惟一合作方,双方一举签定了三年的捆绑合作协议规定:期间赛龙系企业将采用飞利浦芯片并负责飞利浦所有手机的设计方案;而当时为飞利浦手机做代工生产的是桑菲。
其时,中电赛龙资金充足、有技术也有客户,如日中天。飞利浦著名的超长待机系列手机,均为中电赛龙作品;国内厂商诸如康佳、海尔前些年的超长待机类手机,也出自中电赛龙。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两年之后,中国乃至全球的手机市场格局发生巨变。随着手机终端市场的品牌集中化和国内低价手机的泛滥冲击,飞利浦、阿尔卡特、西门子等欧洲传统手机企业的业务极度萎缩,其中飞利浦手机从2005年600万台的销量急速下滑。
由于市况不好,手机设计价格出现暴跌。原来买断设计方案的价格从200万元人民币直降至80万元左右。而且,更为革命性的变化是,原先手机设计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手机厂商一次性买断的合作模式出现了变化。新的合作模式是,手机厂商前期先付一部分开发费,后期再按实际出货量与设计公司分成。
“竞争激烈,手机不好卖了,品牌厂商希望共同分担风险。”何洁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手机卖得不好,手机设计公司的前期投入也就血本无归。
受益于“排他性捆绑合作模式”,中电赛龙一度幸免于难。据统计,2005年,国内手机设计公司报价锐降至20万元人民币,2007年又降到10万元人民币,而赛龙同期报价却保持在18万美元以上。
但赛龙设计的拖沓却闻名业内。一般手机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生命周期仅为8个至10个月,但赛龙当时的设计时间平均在12个月以上。在为飞利浦手机代工期间,来自赛龙方面的设计方案几乎全部延期,一般延近两个月时间。例如,2005年初深圳赛龙为TCL协议开发的“1200”、“1205”两款机型,交付时间比其预计上市时间还晚了三个月。
但这些问题在大客户的支撑下被掩盖了。2005年与飞利浦的合作协议到期之后,中电赛龙立即表现出了对市场的极端不适应:方案价格虚高、设计周期过长、效率低下致使其总体成本远远偏离市场平均水准。2006年飞利浦退出手机行业。
原中电赛龙内部人士认为,中电赛龙通过收购LEMAN的飞利浦手机研发中心收获了飞利浦、西门子和阿尔卡特这些大客户,但是在赢得品牌和利润之后,内部管理制度没有提升,闭门造车和管理粗放混乱最终导致了今天的恶果。以新崛起的龙旗、希姆通为例,从项目试产到量产,一般技术支持人员不超过五人;但赛龙的一个研发团队经常是在十人以上。
行业巨变
中电赛龙的突然倒闭,使国内手机设计产业为之一震。北京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电信市场研究部经理沈子信直言不讳,认为中电赛龙事件预示着中国手机设计行业已经遭遇“拐点”,随着国内手机厂商的继续下滑,手机设计公司的谷底可能在2008年出现。
据统计,目前国内手机设计公司大大小小多达数百家,除了中电赛龙、德信无线、龙旗集团、闻泰电子科技、台湾联发科技(MTK)等业内知名企业,其他都是小成本制作。
沈子信向《财经》记者指出,中电赛龙并不“保守”,从2005年开始,它就已经开始寻求向“移动终端供应商”的转型,甚至还着力打造以“Cellon”为品牌的手机出口。
客观来说,手机设计是手机产业链条中的中间环节,随着手机行业利润的急速下降,上下游成本同时向中间环节挤压,加之芯片制造商集成度越来越高,原先手机设计公司的作用开始被取代。
沈子信介绍,现在联发科、德州仪器、英飞凌等手机芯片厂家提供的芯片方案已经越来越完整,甚至基本取代了手机设计公司这种模式。
这是手机设计商们共同面临的考验。前不久,纳斯达克上市的德信无线也宣布裁员400人。进入2007年以来,德信业绩依旧一蹶不振。其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第一季度营收为12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缩水近一半;净利润130万美元,不足去年同期的六分之一。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6月发布的《2007年中国手机设计厂商研究报告》显示,在2003年手机设计行业暴利时期,行业平均利润率高达70%;到2004年,手机设计公司的盈利模式,从原先的方案买断模式转变成方案出货提成模式,行业利润率下降到35%;随着芯片集成度提高,到2006年,手机设计行业平均利润率已下降到15%;2007年更降到5.1%以下。
报告预计,今年开始中国手机设计公司的数量不再增加,设计市场正式开始洗牌;而2008年,预计整个手机设计行业的利润水平不会高于3%。
在这场手机设计公司共同经历的行业巨变中。中电赛龙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