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段时间以来,北京、天津、武汉等地高校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危机事件,这些事件暴露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尽管目前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高校 心理辅导教师 现状 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丽亚(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河北 石家庄 050051)靳惠玲(1964- ),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综合技能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47-01
日前,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座谈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表示,一定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
一、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矛盾问题的日益突出,教育部多次下达文件,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数高校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然而高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仍不容乐观。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辅导人员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尽管目前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从事高校心理辅导的老师多数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及正式训练,既不精通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的策略与技巧,因而很难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已成为心理辅导老师的通病,成为制约高校心理辅导发展的瓶颈。
二、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欧美国家有大学培养计划、测验活动的专业标准及职业道德伦理标准、学校心理干预活动的专业标准等。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执照或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要求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大部分欧美国家要求专业硕士学位是领取执照的最低要求,欧美国家正在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水平训练的人数比约为5∶42∶53。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门的执照或资格水平考试,并且其资格认证职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同时,申请工作者的资格的高学历化取向也不断提升。结合我国高校现状,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心理辅导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基本知识都应掌握,才能将咨询辅导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2.良好的自身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从事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要具备热心、耐心、真心、爱心、细心。如果一个心理辅导教师不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他的知识和技术就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可能有害;心理辅导教师如果仅仅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但缺乏同情人、关心人的品格,不能坦诚待人,不能赢得信任,他就是一个失败的心理辅导教师。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保证。心理辅导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奋进、乐观和充满生机的,拥有健康的人生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带进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一方面能使心灰意懒的人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而另一方面又不耗尽自己的能量。他们不会把心理辅导工作看做是一种负担,因而能给学生带来热情和活力。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以高超的技术治愈大学生们的心灵创伤,还要以高尚健全的人格力量给来访大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和影响。
心理辅导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尊重隐私、保守秘密是保护来询大学生利益的重要内容,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待来访大学生要一视同仁,不管他们的性格气质如何,是否有生理缺陷或某种怪癖,都不得加以歧视和嫌弃,而要以诚相见、平等待人,尊重来访大学生的人格,尊重来访大学生的意愿,不强令执行。大学生已是成人,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利。
3.善用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技巧。首先要注重认真倾听。心理辅导教师者要善于倾听来访大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烦恼、焦躁不安而出现在心理咨询室的来访大学生来说,能够有人认真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和信赖。心理辅导老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应答,可以帮助来访大学生理出问题的头绪,从而感到如释重负,获得一种安慰。
倾听过程中要具备同理心。同理心,指心理辅导教师了解与体验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辅导关系中关键的素质。如果辅导教师能设身处地去了解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和观点,那么造成无效的和危险的心理辅导情况就会减少。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而将自己放在当事人的地位和处境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领会他面对的压力,并体会决定和导致其行为表现的缘由;而随着辅导过程的发展,心理辅导教师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逐步有更深切和正确的了解,犹如感受自己内心的一切。
敏锐的观察力是心理辅导教师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和特性。出色的心理辅导教师会对来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如表情、动作、服饰、发型、肌肉抽动、眼睛等)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此,心理辅导教师应从整体上予以观察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心理辅导是双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过程是通过双方的相互作用最终得以实现的。既然是相互作用,当然除对对方的心理做出敏感反应之外,对自己的心理也总是特别敏感。不仅如此,对于由自己的心理影响所造成的对方心理的活动、变化,也应该敏感地做出反应。可以说,对人际关系敏感本身,是心理辅导教师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和特性。
对当事人的尊重和温情是建立良好心理辅导关系的关键。 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善于表达尊重与温情,冷淡疏远的心理辅导教师看起来比较专业化和有能力,实际上在专业化表层下可能存在着对当事人潜意识的厌烦情绪,使心理辅导向负面方向发展。有两种表达尊重的语言表达形式,即“增进”及“赞赏歧异”。“增进”就是对对方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对方的欣赏之意。这样做似乎不难,但教师平常做得甚少,平时交谈中总是习惯于发现对方的话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不是直言地赞赏一个人的某些观点。“欣赏歧异”指当我们对对方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不接受时,仍然能尊重对方,这对以尊重的态度坦诚地讨论这种差异是有帮助的。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
1.系统的学习。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着重学习有关大学生心理的理论和内容,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科研能力,使经过学习的教师能够针对当代大学生青春期的六类典型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根源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系统的训练。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合理分配,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专家指导的实践结合起来,开展模拟心理咨询和辅导,进行团体咨询或个别咨询,互相帮助提高实际操作中的技巧,使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开展,而理论也要在实践中逐步发展。
3.定期心理督导机制。所谓“高校教师心理督导”,是指对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的专业指導。心理辅导教师在理论认识、实践操作及个人修养上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专业的督导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在学习与实践操作上定期给予心理辅导教师及时的、集中的、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调整心理辅导技巧,深化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日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关键词]高校 心理辅导教师 现状 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丽亚(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河北 石家庄 050051)靳惠玲(1964- ),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综合技能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147-01
日前,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座谈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表示,一定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
一、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矛盾问题的日益突出,教育部多次下达文件,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数高校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然而高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仍不容乐观。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辅导人员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尽管目前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从事高校心理辅导的老师多数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及正式训练,既不精通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的策略与技巧,因而很难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泛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薄弱”已成为心理辅导老师的通病,成为制约高校心理辅导发展的瓶颈。
二、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欧美国家有大学培养计划、测验活动的专业标准及职业道德伦理标准、学校心理干预活动的专业标准等。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执照或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要求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大部分欧美国家要求专业硕士学位是领取执照的最低要求,欧美国家正在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水平训练的人数比约为5∶42∶53。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门的执照或资格水平考试,并且其资格认证职业化水平不断增强,同时,申请工作者的资格的高学历化取向也不断提升。结合我国高校现状,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心理辅导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基本知识都应掌握,才能将咨询辅导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2.良好的自身修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从事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心理辅导教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要具备热心、耐心、真心、爱心、细心。如果一个心理辅导教师不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他的知识和技术就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且可能有害;心理辅导教师如果仅仅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但缺乏同情人、关心人的品格,不能坦诚待人,不能赢得信任,他就是一个失败的心理辅导教师。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保证。心理辅导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奋进、乐观和充满生机的,拥有健康的人生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把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带进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一方面能使心灰意懒的人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而另一方面又不耗尽自己的能量。他们不会把心理辅导工作看做是一种负担,因而能给学生带来热情和活力。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以高超的技术治愈大学生们的心灵创伤,还要以高尚健全的人格力量给来访大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和影响。
心理辅导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尊重隐私、保守秘密是保护来询大学生利益的重要内容,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待来访大学生要一视同仁,不管他们的性格气质如何,是否有生理缺陷或某种怪癖,都不得加以歧视和嫌弃,而要以诚相见、平等待人,尊重来访大学生的人格,尊重来访大学生的意愿,不强令执行。大学生已是成人,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利。
3.善用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技巧。首先要注重认真倾听。心理辅导教师者要善于倾听来访大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对于烦恼、焦躁不安而出现在心理咨询室的来访大学生来说,能够有人认真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和信赖。心理辅导老师在认真倾听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应答,可以帮助来访大学生理出问题的头绪,从而感到如释重负,获得一种安慰。
倾听过程中要具备同理心。同理心,指心理辅导教师了解与体验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辅导关系中关键的素质。如果辅导教师能设身处地去了解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和观点,那么造成无效的和危险的心理辅导情况就会减少。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而将自己放在当事人的地位和处境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领会他面对的压力,并体会决定和导致其行为表现的缘由;而随着辅导过程的发展,心理辅导教师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逐步有更深切和正确的了解,犹如感受自己内心的一切。
敏锐的观察力是心理辅导教师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和特性。出色的心理辅导教师会对来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如表情、动作、服饰、发型、肌肉抽动、眼睛等)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此,心理辅导教师应从整体上予以观察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心理辅导是双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过程是通过双方的相互作用最终得以实现的。既然是相互作用,当然除对对方的心理做出敏感反应之外,对自己的心理也总是特别敏感。不仅如此,对于由自己的心理影响所造成的对方心理的活动、变化,也应该敏感地做出反应。可以说,对人际关系敏感本身,是心理辅导教师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和特性。
对当事人的尊重和温情是建立良好心理辅导关系的关键。 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善于表达尊重与温情,冷淡疏远的心理辅导教师看起来比较专业化和有能力,实际上在专业化表层下可能存在着对当事人潜意识的厌烦情绪,使心理辅导向负面方向发展。有两种表达尊重的语言表达形式,即“增进”及“赞赏歧异”。“增进”就是对对方的意见和观点直言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对方的欣赏之意。这样做似乎不难,但教师平常做得甚少,平时交谈中总是习惯于发现对方的话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而不是直言地赞赏一个人的某些观点。“欣赏歧异”指当我们对对方的观点不理解、不同意、不接受时,仍然能尊重对方,这对以尊重的态度坦诚地讨论这种差异是有帮助的。
三、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
1.系统的学习。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着重学习有关大学生心理的理论和内容,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科研能力,使经过学习的教师能够针对当代大学生青春期的六类典型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根源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系统的训练。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合理分配,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学习与专家指导的实践结合起来,开展模拟心理咨询和辅导,进行团体咨询或个别咨询,互相帮助提高实际操作中的技巧,使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开展,而理论也要在实践中逐步发展。
3.定期心理督导机制。所谓“高校教师心理督导”,是指对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的专业指導。心理辅导教师在理论认识、实践操作及个人修养上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专业的督导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在学习与实践操作上定期给予心理辅导教师及时的、集中的、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以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人成长,调整心理辅导技巧,深化理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日升.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彬.现代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