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化背景、领导机制、培养模式等为切入点,探讨了发达国家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成功做法,以期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和钰洲(1973-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足球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7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然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在旧体制逐步解体、新体制日渐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一、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化背景
美国学校深受自由教育理念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业余体育精神的影响。自由教育是以发展理性,促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和谐发展,为个体积极享用“闲暇”做准备的教育。自由教育排斥任何为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或为其他实用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主张避免各种机械的、实用的、专业化的训练。尽管美国早期深受英国贵族文化的影响,但由于美国人与英国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美国本土的文化价值观必定要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美国日益盛行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原有的业余体育精神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美国体育并没有完全照搬英国的贵族模式,而是在移植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自由教育理念与业余体育精神的内涵。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自由教育理念的合理内核,并将职业体育价值观适时地注入大学体育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互动与融合,终于形成了当今美国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
1.美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美国的少儿训练和竞赛组织制度与其整个体育制度相一致,一般采用学校体制,管理系统有两套,但都不是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1)运动协会系统。初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参加校际体育比赛,校际体育比赛的训练和竞赛由运动协会系统来组织协调。中学阶段有专门的中学运动协会,主要是全美中学协会联合会(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High School Associations)。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主要负责协调全美中学竞技运动。(2)非政府和私人组织。美国较高年级的中学生还可以进入非政府和私人组织进行各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业余体育联合会(AAU)等,都为少儿训练和竞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AAU主要负责各个运动项目中的成人和校外青少年儿童的训练和比赛。
2.欧洲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欧洲国家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一般采用俱乐部制。欧洲国家的体育俱乐部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英国是发展体育俱乐部最早的国家。体育俱乐部一般由体育爱好者们自行组织,被称为自愿协会或自发性组织。最初的体育俱乐部是一些本地的娱乐组织,现在已转变为严密的竞技运动组织,专门为会员提供运动设施、训练、比赛和社交服务。通常在某一个地区会有多家俱乐部,它们联合起来组成很多协会,这些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形成全国性的体育协会。这些俱乐部的运动竞赛组织通常有三个层次。
3.日本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规定:第一,有关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由文部大臣决定;第二,文部大臣在制订上述基本计划时,必须事先听取保健体育审议议会的意见;第三,都、道、府、县和市(包括特别区)、镇、村教育委员会,参考本条第一款的基本计划,制订出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振兴体育运动的计划;第四,都、道、府、县和设有振兴体育运动审议会的市、镇、村教育委员会,在制订上述计划时,必须事先听取振兴体育运动审议会的意见。
日本属于分权型管理体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主要由日本足协领导,采取民办官助和依靠民间社团、各联盟、学校、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共同发展足球运动。日本政府机构文部省体育局主要管理学校足球运动,长期以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体制。具体如图1所示:
三、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1.美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美国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协调业余体育工作。在美国,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方面,学校享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的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尽管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具有较强的松散性,但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上,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它一般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学、中学、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完整体系。同时,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大学生体育,利用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等。为了确保运动员不因为训练比赛而荒废学业,美国的大学普遍实行“补课制”。每个大学生选手都有一个“补课教师”,这些“补课教师”或者是高年级学生,或者是同窗好友。总之,美国建立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德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德国,体育俱乐部是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1997年,德国体育俱乐部达85000个,会员人数增至2500万人,几乎每3个公民中就有1个人加入了俱乐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职业体育俱乐部除拥有职业队伍以外,还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由于职业运动员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俱乐部在引进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有些俱乐部感到难以承受,所以俱乐部非常重视自我培养。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俱乐部有校内、校外之分,但运作模式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相似,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学生到俱乐部参加业余训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把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带回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俱乐部来参加训练。与此同时,通过这些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还可以选拔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训练。
3.澳大利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澳大利亚的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在学校和社区俱乐部体系两大领域内开展。然而,这两个体系的关系是不明确的,经常以松散的协会形式运作,青年人可以决定自己的体育活动是在学校还是在俱乐部,或者既在学校又在俱乐部进行。
4.日本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日本,中小学的学生首先是学生的身份,然后才是运动员的身份。也就是说,无论学生从事什么运动或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都必须和所有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程度的教育,修满同样的课程,从而不会影响学习。学校开展足球运动以学生本人自愿参加为主,通常也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进行。
四、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点
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思想认识上均把体育当做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包含体育,缺少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脱离教育的体育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发达国家教育和体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统一的,都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因此,这些国家在体育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具体模式上都是以教育为依托,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发达国家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虽然做法各有不同,但是总体趋势却非常相似,都是将教育放在首位,以学校为依托。如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规定:国家对身体和运动教育的教学负责,主管者为国民教育部长。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规定:有关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由文部大臣决定。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从体制上保证了体育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协调一致,这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教育相分离的做法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发达国家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做法与其思想观念和领导体制相一致,以教育为依托,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美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学、中学、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大学生体育,通过设置奖学金等措施来吸引优秀体育人才。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日本等国家,中小学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还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科学文化教育,从而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学校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均以学生自愿参加为主,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进行。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体制解体后,亟待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培养模式。发达国家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应该抓住2008年奥运会这一大好时机,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摸索出一条既能为我国体育事业输送优质体育人才,又不会造成人才浪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以学校为依托的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官清,等.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互动与融合——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马志和,等.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
[3]雷金火,等.论我国体教结合的未来发展取向——兼对上海市体教结合的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4]吴贻刚,等.论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
[5]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6]郁静,等.韩国、日本、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2).
[7]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7).
[关键词]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和钰洲(1973-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足球训练理论与方法。(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7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然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在旧体制逐步解体、新体制日渐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一、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文化背景
美国学校深受自由教育理念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业余体育精神的影响。自由教育是以发展理性,促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和谐发展,为个体积极享用“闲暇”做准备的教育。自由教育排斥任何为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或为其他实用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主张避免各种机械的、实用的、专业化的训练。尽管美国早期深受英国贵族文化的影响,但由于美国人与英国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美国本土的文化价值观必定要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美国日益盛行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引起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原有的业余体育精神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美国体育并没有完全照搬英国的贵族模式,而是在移植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自由教育理念与业余体育精神的内涵。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继承了自由教育理念的合理内核,并将职业体育价值观适时地注入大学体育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互动与融合,终于形成了当今美国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
1.美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美国的少儿训练和竞赛组织制度与其整个体育制度相一致,一般采用学校体制,管理系统有两套,但都不是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1)运动协会系统。初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参加校际体育比赛,校际体育比赛的训练和竞赛由运动协会系统来组织协调。中学阶段有专门的中学运动协会,主要是全美中学协会联合会(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High School Associations)。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主要负责协调全美中学竞技运动。(2)非政府和私人组织。美国较高年级的中学生还可以进入非政府和私人组织进行各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如基督教青年会(YMCA)、业余体育联合会(AAU)等,都为少儿训练和竞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AAU主要负责各个运动项目中的成人和校外青少年儿童的训练和比赛。
2.欧洲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欧洲国家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一般采用俱乐部制。欧洲国家的体育俱乐部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英国是发展体育俱乐部最早的国家。体育俱乐部一般由体育爱好者们自行组织,被称为自愿协会或自发性组织。最初的体育俱乐部是一些本地的娱乐组织,现在已转变为严密的竞技运动组织,专门为会员提供运动设施、训练、比赛和社交服务。通常在某一个地区会有多家俱乐部,它们联合起来组成很多协会,这些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形成全国性的体育协会。这些俱乐部的运动竞赛组织通常有三个层次。
3.日本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领导体制。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规定:第一,有关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由文部大臣决定;第二,文部大臣在制订上述基本计划时,必须事先听取保健体育审议议会的意见;第三,都、道、府、县和市(包括特别区)、镇、村教育委员会,参考本条第一款的基本计划,制订出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振兴体育运动的计划;第四,都、道、府、县和设有振兴体育运动审议会的市、镇、村教育委员会,在制订上述计划时,必须事先听取振兴体育运动审议会的意见。
日本属于分权型管理体制,政府不直接参与,主要由日本足协领导,采取民办官助和依靠民间社团、各联盟、学校、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共同发展足球运动。日本政府机构文部省体育局主要管理学校足球运动,长期以来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体制。具体如图1所示:
三、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1.美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美国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协调业余体育工作。在美国,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方面,学校享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的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尽管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具有较强的松散性,但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上,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它一般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学、中学、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完整体系。同时,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大学生体育,利用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等。为了确保运动员不因为训练比赛而荒废学业,美国的大学普遍实行“补课制”。每个大学生选手都有一个“补课教师”,这些“补课教师”或者是高年级学生,或者是同窗好友。总之,美国建立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德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德国,体育俱乐部是基层体育组织,是体育运动的具体承办者。德国的体育俱乐部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1997年,德国体育俱乐部达85000个,会员人数增至2500万人,几乎每3个公民中就有1个人加入了俱乐部。规模较大的业余体育俱乐部,都设有青少年部,负责青少年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开展竞技体育运动。职业体育俱乐部除拥有职业队伍以外,还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后备人才。由于职业运动员是十分稀缺的人力资源,俱乐部在引进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有些俱乐部感到难以承受,所以俱乐部非常重视自我培养。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俱乐部有校内、校外之分,但运作模式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相似,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学生到俱乐部参加业余训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把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带回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俱乐部来参加训练。与此同时,通过这些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还可以选拔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训练。
3.澳大利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澳大利亚的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在学校和社区俱乐部体系两大领域内开展。然而,这两个体系的关系是不明确的,经常以松散的协会形式运作,青年人可以决定自己的体育活动是在学校还是在俱乐部,或者既在学校又在俱乐部进行。
4.日本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日本,中小学的学生首先是学生的身份,然后才是运动员的身份。也就是说,无论学生从事什么运动或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都必须和所有学生一样接受同等程度的教育,修满同样的课程,从而不会影响学习。学校开展足球运动以学生本人自愿参加为主,通常也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进行。
四、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点
英、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思想认识上均把体育当做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包含体育,缺少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脱离教育的体育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发达国家教育和体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统一的,都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手段。因此,这些国家在体育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具体模式上都是以教育为依托,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发达国家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虽然做法各有不同,但是总体趋势却非常相似,都是将教育放在首位,以学校为依托。如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规定:国家对身体和运动教育的教学负责,主管者为国民教育部长。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规定:有关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由文部大臣决定。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从体制上保证了体育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协调一致,这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教育相分离的做法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发达国家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做法与其思想观念和领导体制相一致,以教育为依托,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美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学、中学、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大学生体育,通过设置奖学金等措施来吸引优秀体育人才。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日本等国家,中小学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同时,还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科学文化教育,从而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学校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均以学生自愿参加为主,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进行。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业体制解体后,亟待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培养模式。发达国家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应该抓住2008年奥运会这一大好时机,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摸索出一条既能为我国体育事业输送优质体育人才,又不会造成人才浪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以学校为依托的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官清,等.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互动与融合——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马志和,等.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科研,2003(2).
[3]雷金火,等.论我国体教结合的未来发展取向——兼对上海市体教结合的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4]吴贻刚,等.论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
[5]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6]郁静,等.韩国、日本、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2).
[7]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