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品德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提高认识,消除片面思想
多年来,小学课程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安全环境教育等,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内涵。可是,在大部分教师心里,有一种普遍的想法,即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其它学科是副科。因此,出现在兼任所谓“副科”的教师利用这些课程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现象;有的老师甚至把几节品德课的任务压缩为一课时;还有的教师,上课时照本宣读,勾画相关的语句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基本的德育目标无法实现,和谐高效就更无从谈起了。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彻底的从思想上认识,消除片面思想,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一视同仁。要充分认识到,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想上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扎实备课。虽然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们提供了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那只是一个范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备课。
2.认真上课。在教学策略的支撑下做到活动为主题服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和谐高效课堂的生成。
3.课后思课。通过思课,总结成功因素所在,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查找出失败的根源,从根源上寻求解决的策略,改进后续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二、谋划教学策略,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美的人--首先是幸福的人。我努力使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灵都充满着对道德美的追求,这同时也是对幸福的追求”。创建和谐高效品德课堂,实际上就是教育学生对道德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幸福的追求,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力地提高教学效果。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3课《寻路和行路》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同学们,大家对牟平的交通熟悉吗?学生回答:不熟悉。既然不熟悉,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牟平各地走一走,喜不喜欢?学生的声音别提有多么响亮了。接下来我便出示牟平交通地图,授课也就开始了。这节课,学生听得是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地好。
2.通过活动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因此,通过活动引领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享受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快乐和收获。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3课《安全的生活》,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打119该说些什么”模拟表演活动,学生不仅兴趣热烈,积极性高涨,更深刻地明白了打119电话应注意的事项。通过活动,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欲望。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教师
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置疑,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讲究艺术,更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如果能体验到与教师的平等和民主地位,享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激励、鼓舞、指导,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上的课程,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展示学习的积极性,为建立和谐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4.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既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3课《安全的生活》,在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时,教材第22页有这样一段话: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者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设置安全标志或安全设施,以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发生。你知道这些标志和设施吗?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出示了“安全灯、地上消火栓、紧急出口、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等标志,让学生加以识别,并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这些标志,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又出示“小心触电”这一标志让学生进行识别,结果大部分学生感到陌生。于是,下课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食堂认识“小心触电”这一标志,学生看后,心领神会。
5.设计精彩的练习,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练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不仅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要设计课堂练习,品德学科同样需要。精彩的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可以洞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况,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策略做进一步地调整,达到高效课堂目的。
6.适时评价,引起学生共鸣
课堂评价几乎是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很难掌控的一个环节。评价时要把握适时、有效的原则,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笔者认为,评价有两个作用:
一是激励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前提下进行的评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大胆实践,体验成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更加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从而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二是改进作用。通过评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利用所反馈的信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进行纠正,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总之,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只要端正态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具体内容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达到我们的课堂和谐高效的目的。
一、提高认识,消除片面思想
多年来,小学课程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安全环境教育等,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内涵。可是,在大部分教师心里,有一种普遍的想法,即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其它学科是副科。因此,出现在兼任所谓“副科”的教师利用这些课程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现象;有的老师甚至把几节品德课的任务压缩为一课时;还有的教师,上课时照本宣读,勾画相关的语句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基本的德育目标无法实现,和谐高效就更无从谈起了。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彻底的从思想上认识,消除片面思想,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一视同仁。要充分认识到,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想上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扎实备课。虽然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们提供了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那只是一个范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实际,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备课。
2.认真上课。在教学策略的支撑下做到活动为主题服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促进和谐高效课堂的生成。
3.课后思课。通过思课,总结成功因素所在,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要查找出失败的根源,从根源上寻求解决的策略,改进后续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二、谋划教学策略,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美的人--首先是幸福的人。我努力使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灵都充满着对道德美的追求,这同时也是对幸福的追求”。创建和谐高效品德课堂,实际上就是教育学生对道德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幸福的追求,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1.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力地提高教学效果。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疑问和期待。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3课《寻路和行路》时,我设计的导入是:同学们,大家对牟平的交通熟悉吗?学生回答:不熟悉。既然不熟悉,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牟平各地走一走,喜不喜欢?学生的声音别提有多么响亮了。接下来我便出示牟平交通地图,授课也就开始了。这节课,学生听得是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地好。
2.通过活动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
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因此,通过活动引领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享受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快乐和收获。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3课《安全的生活》,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打119该说些什么”模拟表演活动,学生不仅兴趣热烈,积极性高涨,更深刻地明白了打119电话应注意的事项。通过活动,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爱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欲望。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教师
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置疑,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讲究艺术,更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如果能体验到与教师的平等和民主地位,享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激励、鼓舞、指导,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上的课程,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展示学习的积极性,为建立和谐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4.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既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3课《安全的生活》,在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时,教材第22页有这样一段话: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者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设置安全标志或安全设施,以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发生。你知道这些标志和设施吗?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出示了“安全灯、地上消火栓、紧急出口、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等标志,让学生加以识别,并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这些标志,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又出示“小心触电”这一标志让学生进行识别,结果大部分学生感到陌生。于是,下课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食堂认识“小心触电”这一标志,学生看后,心领神会。
5.设计精彩的练习,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练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不仅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要设计课堂练习,品德学科同样需要。精彩的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可以洞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况,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策略做进一步地调整,达到高效课堂目的。
6.适时评价,引起学生共鸣
课堂评价几乎是每位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很难掌控的一个环节。评价时要把握适时、有效的原则,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笔者认为,评价有两个作用:
一是激励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前提下进行的评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大胆实践,体验成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更加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从而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二是改进作用。通过评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利用所反馈的信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进行纠正,使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总之,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只要端正态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具体内容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达到我们的课堂和谐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