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99-02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开发人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其中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孩子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心智的满足,感受和体验音乐创造的快乐,发展创造能力,我们尝试在歌唱活动、律动、节奏性活动及欣赏活动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都相应的融入创造性的教学,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那么,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转变教师观念,更正教学行为
新《纲要》指出:观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前提,是行为改变的首要条件。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实施音乐教学活动。但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仍旧是“涛声依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转变观念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幼儿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更多的为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挖掘幼儿的潜能,力求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提高。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可通过上网查寻、阅读各类相关文献等途径,以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不断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培养幼儿创造素质。
二、利用创造性素材,发展求异思维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更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思维,因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运用脑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的过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
1.利用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是听觉和动觉的完美结合。但是韵律活动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的学习,也不能一味地让幼儿模仿,更不能为了追求动作整齐而让幼儿反复练习。
例如《小小蛋儿把门开》的律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了小鸡出壳的录像,又为幼儿准备了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在想象中创编出一系列的小鸡出壳的连贯的动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非常有个性,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思维活跃,甚至会出人意料地想出一些问题。如:“老师,我还想在蛋壳里。”于是我就顺应孩子让他在蛋壳里等到第二遍音乐的时候再出来。幼儿期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尽量留给幼儿思维的空间,不要轻易地去抹杀他们的想象,而是更多地用各种方法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利用歌曲创编活动
现行的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或欣赏乐曲都适合创编。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听》创编歌曲这一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除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歌词。有些歌词是孩子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来编的,有的如“我听见小鼓在咚咚响。”是孩子由一个音乐活动“小兔打鼓”而来的。“小虫在铃铃叫。”是早期阅读《花园里有什么》当中的句子。另外又从听到的声音过渡到孩子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事物,是一个转折,对孩子又一次打开了创编的角度,激起孩子又一次创编的兴致。让孩子边唱边做动作,对孩子又逐步提升了要求。给予孩子大胆表现、表达的机会。
3.利用节奏活动
音乐节奏来源于客观自然和生命运动的节奏,幼儿感受音乐时,通过对节奏的掌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对节奏的掌握,创编出节奏形式,并随着音乐旋律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例如以小兔跳与乌龟走进行快慢的对比,通过讲述《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在课堂上教师为幼儿播放《龟兔赛跑》的音乐,并请他们说一说自己听了音乐后的感受,再将故事的内容结合该音乐进行讲述一遍,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对音乐地理解,认真倾听音乐来模仿乌龟走和小兔跳,他们极为喜欢,与此同时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分辨得出音乐节奏的快与慢。在走路过程中,也加入游戏内容让幼儿来感知声音的长与短。
三、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创造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如何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以及孩子的思维及发展。提问得当,则能有效激发幼儿潜在的兴趣,达到围绕主题开展想象,发挥创造力,积极参与活动的目的;若提问不当,则往往引起主题涣散,幼儿思维混乱,破坏了活动的气氛,有碍与活动目标的实现。
1.小处着眼,直面动作
提问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取幼儿原有的经验,确定思维方式,不宜过于宽泛,以免引起思维涣散,文不答题的局面。例如:在创编蒙古族人摔跤比赛前的挽袖动作时,直截了当地问:蒙古族服装的袖子很长,怎样把它卷上去呢?清晰明了,使幼儿马上进入动作创编,可加上匹配的音乐,提高教学效果。
2.提供线索,留有余地
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与技能经验,所以在创造活动中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教师的提问应为幼儿提供某种思考的线索,技能的榜样,给孩子有所参照,又留有广阔的创造余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3.层层挖掘,步步紧扣
教师的提问应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当幼儿正确回答并反应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另一个问题,以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思考。
4.把握尺度,适可而止
音乐活动中,教师决不可因提问过于泛滥而导致活动中语言替代了音乐,反客为主,提问只是引发幼儿思考与创造而提供的线索,它应当清晰精练。
例如:在小班歌曲《喜洋洋》活动中,一开始教师让幼儿听一遍歌曲,便问幼儿:“这首歌听上去怎样呢?”一幼儿说:“高兴。”“还有呢?”“开心。”“还有呢?还有更好的词吗?”幼儿所剩下的只会是面面相觑。
总之,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观察、讨论、创造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它是教师引导点拨与幼儿的探索发现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去聆听、观察、体验,通过一系列审美教育,最后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必须坚持正面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师观念,更正教学行为
新《纲要》指出:观念的转变是行动的前提,是行为改变的首要条件。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实施音乐教学活动。但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仍旧是“涛声依旧”。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转变观念确定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幼儿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为一个主观能动的人,更多的为幼儿创造性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挖掘幼儿的潜能,力求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提高。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可通过上网查寻、阅读各类相关文献等途径,以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不断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培养幼儿创造素质。
二、利用创造性素材,发展求异思维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更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艺术思维,因为音乐活动是一个运用脑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的过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
1.利用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是听觉和动觉的完美结合。但是韵律活动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的学习,也不能一味地让幼儿模仿,更不能为了追求动作整齐而让幼儿反复练习。
例如《小小蛋儿把门开》的律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了小鸡出壳的录像,又为幼儿准备了小鸡的头饰,引导幼儿在想象中创编出一系列的小鸡出壳的连贯的动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非常有个性,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思维活跃,甚至会出人意料地想出一些问题。如:“老师,我还想在蛋壳里。”于是我就顺应孩子让他在蛋壳里等到第二遍音乐的时候再出来。幼儿期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尽量留给幼儿思维的空间,不要轻易地去抹杀他们的想象,而是更多地用各种方法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利用歌曲创编活动
现行的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或欣赏乐曲都适合创编。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例如在《听》创编歌曲这一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除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歌词。有些歌词是孩子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来编的,有的如“我听见小鼓在咚咚响。”是孩子由一个音乐活动“小兔打鼓”而来的。“小虫在铃铃叫。”是早期阅读《花园里有什么》当中的句子。另外又从听到的声音过渡到孩子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事物,是一个转折,对孩子又一次打开了创编的角度,激起孩子又一次创编的兴致。让孩子边唱边做动作,对孩子又逐步提升了要求。给予孩子大胆表现、表达的机会。
3.利用节奏活动
音乐节奏来源于客观自然和生命运动的节奏,幼儿感受音乐时,通过对节奏的掌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对节奏的掌握,创编出节奏形式,并随着音乐旋律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例如以小兔跳与乌龟走进行快慢的对比,通过讲述《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在课堂上教师为幼儿播放《龟兔赛跑》的音乐,并请他们说一说自己听了音乐后的感受,再将故事的内容结合该音乐进行讲述一遍,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对音乐地理解,认真倾听音乐来模仿乌龟走和小兔跳,他们极为喜欢,与此同时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分辨得出音乐节奏的快与慢。在走路过程中,也加入游戏内容让幼儿来感知声音的长与短。
三、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创造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如何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以及孩子的思维及发展。提问得当,则能有效激发幼儿潜在的兴趣,达到围绕主题开展想象,发挥创造力,积极参与活动的目的;若提问不当,则往往引起主题涣散,幼儿思维混乱,破坏了活动的气氛,有碍与活动目标的实现。
1.小处着眼,直面动作
提问的目的之一就是提取幼儿原有的经验,确定思维方式,不宜过于宽泛,以免引起思维涣散,文不答题的局面。例如:在创编蒙古族人摔跤比赛前的挽袖动作时,直截了当地问:蒙古族服装的袖子很长,怎样把它卷上去呢?清晰明了,使幼儿马上进入动作创编,可加上匹配的音乐,提高教学效果。
2.提供线索,留有余地
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与技能经验,所以在创造活动中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教师的提问应为幼儿提供某种思考的线索,技能的榜样,给孩子有所参照,又留有广阔的创造余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3.层层挖掘,步步紧扣
教师的提问应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当幼儿正确回答并反应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提出另一个问题,以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思考。
4.把握尺度,适可而止
音乐活动中,教师决不可因提问过于泛滥而导致活动中语言替代了音乐,反客为主,提问只是引发幼儿思考与创造而提供的线索,它应当清晰精练。
例如:在小班歌曲《喜洋洋》活动中,一开始教师让幼儿听一遍歌曲,便问幼儿:“这首歌听上去怎样呢?”一幼儿说:“高兴。”“还有呢?”“开心。”“还有呢?还有更好的词吗?”幼儿所剩下的只会是面面相觑。
总之,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观察、讨论、创造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它是教师引导点拨与幼儿的探索发现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去聆听、观察、体验,通过一系列审美教育,最后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必须坚持正面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