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左翼政党的一部力作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的政治光谱中,处于左翼的共产党和社会党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由于所代表的利益派别不同,导致了它们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致使两党之间的摩擦远远多于合作,给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很大影响。北京大学黄宗良、林勋健教授主编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认真回顾了两类政党关系的历史,深刻剖析了造成它们之间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对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大有裨益。在书中,作者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两类政党之间的协作、联合和对立、斗争。两类政党在长达80多年的相互关系中,既有协作与联合,更多的却是矛盾、斗争的一面。两类政党产生于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差别导致了它们最终在组织上的分裂,但思想理论上的争斗并没有随着其组织上的分裂而停止。譬如,对于十月革命后欧洲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等问题,它们的观点完全相背。矛盾和斗争在两类政党关系中始终扮演着主角。由于这两类政党同处左翼,它们之间又天然地存在着共同的一面,这就为它们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1922年春三个国际的柏林联席会议;三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战后存在于某些国家中的选举联盟和执政联盟,等等。
  (二)两类政党的相互转化。共产党和社会党在政治上代表了工人运动中的左右两翼,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作的历史,但更多的是相互争斗的过程。在两类政党同处于一个民族国家的情况下,其争斗的结果便是彼此的兴衰强弱,甚至出现两类政党之间的相互转化。大的转化发生过三次。第一次转化发生在一战后,欧洲各国社会党的左翼分裂出来,组建成共产党,造成了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处一个民族国家的局面,这就是社会民主党的共产党化。第二次转化发生于二战后的冷战背景下,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在苏共的主导和压力下,于1948年都进行了组织上的合并,实质上这是东欧各国的社会党在压力下,通过行政手段的“共产党化”。第三次转化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执政的共产党和意大利、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一批共产党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改旗易帜,转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民主党。
  (三)各个时期两类政党的力量此消彼长。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两类政党的影响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共产党相继诞生于十月革命和一战后,共产国际也于1919年成立。除苏共外,其他共产党的党员、选民数量以及影响力呈下降趋势。二战中,共产党坚定反法西斯的态度和行动,使其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战后初期达到鼎盛时期。在东欧各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西欧的意共、法共则成了在国内议会和政府有重要影响的大党。从地区分布来看,西欧是社会党的摇篮,其影响较大;东欧(包括俄罗斯以及以后的苏联)却是共产党的发源地、大本营,共产党的力量较强。就南北欧而言,共产党的影响力是南强北弱。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社会党虽有所发展,但因法西斯的打击而损失惨重。二战后,东欧社会党被强行合并,其整体力量已微乎其微。但是,西欧的情况正好相反。战争尘埃未定,英国工党的成功执政拉开了战后社会党上台执政的序幕。社会党国际也于195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得以重建,社会党在西欧呈现出复兴气象。到70年代中期,西欧社会党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此后,社会党逐渐走入下坡之路,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所好转,并进入复兴时期。
  作者在梳理两类政党关系时,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一般性介绍上,而是在归纳的过程中,也注意从中引申出于今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从两类政党力量和影响的消长看社会主义政党强弱兴衰的根本原因。一个政党要想巩固和增强其力量和影响,就不能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革新自己的理论和政策,思想理论的僵化只能使自己停滞、枯萎,直至衰亡。二是从两类党的分与合,斗与和的经验教训来看,党际关系所持的原则和方针应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和方针。这实际上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提出和实行的。三是从两类政党相互转化的历史经验教训,看我们应当对社会党采取何种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具体分析,既要分清两类政党的原则区别,又要学习、吸取和借鉴包括社会党在内的人类历史上的优秀的政治文化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 信用分配中政府信用所占比例过大的不平衡现象,以及定向信用的存在,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信用这一稀缺程度较高的资源在我国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政府要减弱对信用资源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让市场力量自行决定信用资源的流向,而政府的责任就在于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信用分配; 定向信用; 贷款边际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历史跨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04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祝愿关心和支持《理论前沿》的广大作者、读者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过去的一年很不平常。全党和全国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击非典斗争,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嘹亮凯歌,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
期刊
[关键词] 劳动力; 劳动;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F0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1-0033-04  肖勤福教授在《理论前沿》2003年第20期发表《从“出卖劳动”到“出卖劳动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典型事例》一文,说明“随着马克思研究的深入,他自觉地、毫不犹豫地改正了关于‘出卖劳动
期刊
我国自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开展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攻坚工作,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反贫困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地区经济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按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标准865元计算,我国目前存在绝对贫困人口为9000万人。因此我国目前反贫困的主要矛盾是在加大反贫困力度的同时,如何提
期刊
[关键词]降息;政策;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3)17-0032-02  之所以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降低银行存款和贷款利息率,是因为据说降息可以起到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作用。可是,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降息预期的政策效应难以发挥出来?    (一)降息不必然带来家庭储蓄的减少和消费、投资支出的相应
期刊
[摘要]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合作经营、城乡统筹、开放管理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过程,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历史性转变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7-0038-02  目前
期刊
[摘要]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认真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关键词] 网络化;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7-0044-02  我国正处在向信息化过渡的时期,现代化网络在我国的出现以及突飞猛进的发展,必将对传统教育、传统文化进行着猛烈的冲
期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人才。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等问题。会议提出,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
期刊
[摘要]从战争性质上分析伊拉克战争,确实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古老的发展中国家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出师无名的非正义战争。这场非正义战争,一旦在美国淫威驱使下被“合法化”,将会对冷战后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伊拉克战争; 警示   [中图分类号] D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小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F 291.1;F 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2-0039-01    我国存在着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