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笔者认为,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提升他们的观察意识以外,还要传授他们高效的观察技巧,以增强其观察体验。
中学美术教师应在透彻掌握中学美术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社会化教学情景,教学同学生生活相结合,将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美术的素材融合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美术学习同生活间的联系,教师在美术教学情景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挖掘教材内容中同生活的契合点,将教材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利用学生身边的人物、景物等创设情景;结合中学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创设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情景;情景创设形式要新颖、多样化,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情景创设应紧密地联系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如,在讲授《多变的色彩》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但应如何巧妙地搭配色彩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从生活中的点滴与色彩的联系入手,通过对生活中各种色彩的搭配感悟生活,体验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内涵,让美术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领会到了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色彩的,只要善于发现与创造,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七年级在上画向日葵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他们欢呼雀跃,高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还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會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要想提升美术教学品质,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其生活阅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剖析美术作品的本质。在笔者看来,中学美术的教学品质取决于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水平。一方面,美术是生活情景的表现,学生必须在生活中深入观察、细细品味,才能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加深认识,进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理解。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中除了对作品的观察与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事物的刻画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生活内容具有透彻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美术作品将其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中学美术教学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在不断地调整教学设置,帮助学生树立观察意识,增强他们的观察兴趣。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改进仅仅局限在丰富学生观察的“量”上,却忽视了观察的“质”的提升。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联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以对《江山如此多娇》这一作品的观察为例,要将局部放大到整体环境中去观察,弄清构图的具体结构和由来,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局部的细节,使画面变得支离破碎。《江山如此多娇》中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和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再配以一轮红日,俨然将祖国的美好风光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观察技巧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本质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审美,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多彩的可观察对象,仅靠美术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积极挖掘事物的特质,强化自身的认知和审美。学生要意识到观察能力的培养对自身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具备一种观察意识,对周围的事物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某一事物或场景作为长期观察的对象,不断地观察、分析其变化之处,积累观察的经验。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地观察与思考,探索作品的本质内容。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不单单是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门充满美学元素的艺术。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旨在完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于生活,如果美术教学脱离于生活,那么美术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使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中学美术教师应在透彻掌握中学美术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社会化教学情景,教学同学生生活相结合,将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美术的素材融合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美术学习同生活间的联系,教师在美术教学情景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挖掘教材内容中同生活的契合点,将教材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利用学生身边的人物、景物等创设情景;结合中学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创设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情景;情景创设形式要新颖、多样化,能够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情景创设应紧密地联系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如,在讲授《多变的色彩》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色彩,但应如何巧妙地搭配色彩呢?学生带着这一问题从生活中的点滴与色彩的联系入手,通过对生活中各种色彩的搭配感悟生活,体验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内涵,让美术与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领会到了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色彩的,只要善于发现与创造,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七年级在上画向日葵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他们欢呼雀跃,高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还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會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要想提升美术教学品质,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其生活阅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剖析美术作品的本质。在笔者看来,中学美术的教学品质取决于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水平。一方面,美术是生活情景的表现,学生必须在生活中深入观察、细细品味,才能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加深认识,进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理解。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中除了对作品的观察与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事物的刻画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生活内容具有透彻的观察,才能够更好地通过美术作品将其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中学美术教学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在不断地调整教学设置,帮助学生树立观察意识,增强他们的观察兴趣。但是,大部分的教学改进仅仅局限在丰富学生观察的“量”上,却忽视了观察的“质”的提升。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联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以对《江山如此多娇》这一作品的观察为例,要将局部放大到整体环境中去观察,弄清构图的具体结构和由来,而不是孤立地观察局部的细节,使画面变得支离破碎。《江山如此多娇》中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和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再配以一轮红日,俨然将祖国的美好风光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观察技巧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本质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审美,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多彩的可观察对象,仅靠美术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积极挖掘事物的特质,强化自身的认知和审美。学生要意识到观察能力的培养对自身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具备一种观察意识,对周围的事物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某一事物或场景作为长期观察的对象,不断地观察、分析其变化之处,积累观察的经验。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地观察与思考,探索作品的本质内容。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不单单是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门充满美学元素的艺术。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旨在完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艺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于生活,如果美术教学脱离于生活,那么美术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使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