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敬频与他的“文化名片”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名了。随着他的火红申窑的身影和步入“不惑”后匆匆的脚步,他终于成为了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申窑瓷惊艳法兰西人
  
  2005年2月18日,鉴于罗敬频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由法国国家交流协会向法国政府推荐并得到法国议会批准,法国国家议员哈乌在阵阵掌声中,把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中法文化交流年特别奖,颁给了上海申窑的“窑王”罗敬频。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主度芬妮和法国杜威艺术院院长蒂契维奇出度了颁奖会,并当场邀请罗敬频带上申窑作品前往法国展出,进行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用海派方式演绎陶艺。
  “罗敬频获得这个含金量很高,沉甸甸的勋章,源于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找到的古老陶艺这一载体,使得我们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鲜活。”上海文广局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的评价,真切地点缀到了这张“城市名片”的“睛”处。
  据介绍,法国政府已向多位中国人颁发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其中包括作家巴金和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在上海,获得同一奖项的还有现代烙铁肖像画家钱大统。
  当这块金光闪闪的勋章别到罗敬频胸前时,他显得十分激动。“我所做的一切,无法与巴金、马承源等大师相比。获得这份荣誉,首先应归功于中法文化年的良好机会,除此之外,还应归功于上海在文化对外交流方面的巨大成就。这枚勋章不光是给我的,更是给上海的,给中国陶瓷的。”
  上海的陶瓷是用上海画家理解的色釉、用料和造型等陶瓷语言来演绎的陶艺,其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和追求轻松灵动的灵感,从造型到纹饰都较景德镇陶瓷更“秋毛冬骨,夏阴春英”。这里凝聚着罗敬频和他的盟友的心血。
  
  申窑瓷历练崧泽基因
  
  上海在历史上没有陶瓷产业,上海并没有烧窑必需的资源和人才。“为什么你偏要选择制陶这工艺来玩?”每每触及这一“神经”,罗敬频总会很自然的搬出自己的简历、历练他的崧泽基因。
  “我,1965年出生在青浦崧泽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从小就具有对线条和色彩的敏感,我酷爱画画。为了买一本印坛巨擘陈巨来先生的印谱,我曾向多位同学借过钱。平时还常省下买饭菜票的钱去买印石。后来,我拜吴颐人等书画篆刻家为师,画艺才有了‘突飞’的长进。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先在青浦教书,一有空余就在灯下刻刻画画,常常弄得双手布满血泡,双眼布满血丝才肯罢休。1988年,我转入青浦画院,正式成为了一名专业画师,圆了自己‘作画’的童梦。
  “面对来势汹涌的经济大潮,我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文化人如果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有很多很多事是办不成的,于是,我用父母给我办婚事的3万块钱注册了一家公司,掘到第一桶金。
  “有了钱,我马上又不安分了,转身杀回‘艺坛’,认识了俞晓夫、黄阿忠等一批画家,认识了陶艺票友等一批朋友,从而勾起了我崧泽基因的复燃。崧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我生命基因中,充满了火与土的原子。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的机会,那就是选择了申窑。
  “从景德镇回来,我看到了中国陶瓷业的辉煌过去:唐代的雍容浑厚、宋代的高洁精致、元代的粗犷拙实、明代的婉约妩媚和清代的极致绚烂。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陶瓷业的寂寞现在,似乎在等待一个大师的到来,使其达到更高的境界。”
  那是2001年的春天,罗敬频借助上海嘉定江桥镇的一个1000平方米的旧厂房,投资建起了一个陶瓷作坊,命名为“申窑”。从此,他凭着敏锐的判断力,为中国陶瓷艺术走向当代开创了一条新路。他将颇具现代感的绘画烧制在造型古拙的瓷器上,不仅不显突兀,反而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这种大胆的探索创作手法不仅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而且其产品正在成为陶瓷投资者的新宠,被艺术界誉为“新世纪的官窑”。
  
  申窑瓷寻亲江南古镇
  
  听说申窑要搬家,立即引起了社会业界的骚动,形成了各种版本的美丽传说;听说申窑要“改嫁”,立即引起了陶艺爱好者的不安,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新西厢记”。可“罗娘子”已铁了心,非江南古镇朱家角不“嫁”,于是选定了2005年冬季的某一时段,在一个不经意的低调声中,“上海申窑”在朱家角放生桥畔开张了,顺利实现了这位“炼窑大师”的生命的窑变。
  每每谈到“改嫁”,罗敬频总是首先感谢嘉定区政府和江桥镇政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窑火是点不起来的。”但江桥的地方实在太小,“申窑”要做大做强,缺乏空间。“这次搬,搬到青浦朱家角去,首先因为我是青浦人,搬到朱家角是回归故里;我的申窑作品的这种独特艺术形式与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散方式很相符,与那里的小桥、流水、明清建筑、雾气蒙蒙的环境很相宜。同时,朱家角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更,申窑不能无所作为。另外,我们的新址选在课植园旁,每年数百万旅客都是申窑的客人,都是潜在的陶艺爱好者。”
  一番慷慨激昂又略带激动的陈述,引起了人们对申窑新“动作”的密切关注。
  第一,申窑将扩大创作队伍。申窑与其他陶瓷作坊相比,最大的特色是有自己的签约画家。申窑为俞晓夫、黄阿忠、马小娟、石禅等画家提供优厚的创作条件。在申窑,每一个器型都由画家设计,而且无论瓶子或碗多么庞大,都由拉坯而成,没有灌浆胎,这样保证了画家创作有一种很好的手工感。除了现有的几位签约画家外,我们还将从国内外邀请一些陶艺家来加盟。比如景德镇的姚永康、美国的李茂宗等都是很有国际影响的陶艺家。
  第二,创作手段有所拓展。申窑创办五年来,画家以陶瓷为媒质,运用油画、国画及综合装饰等技法,工艺上反复试验,经过高温烧制后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完成了一次次风格卓著、神韵独具的艺术谋求,在大胆探索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如今,申窑将开辟一个生产区,将整个生产流程公示于广大游客面前,以激发他们对陶艺的兴趣。同时,还将辟出一块地方,让游客在工艺师的指导下亲身感受玩陶的乐趣,创作出更多的个性化瓷器。
  第三,创作设计有所改善。申窑将以中国园林的风格打造一个休闲区,让游客在亭台楼阁和碧波荷池的环境中小坐品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经过这么一装扮,申窑就成了古镇的一个新景点。
  罗敬频不是陶艺大师,但他是一个掌握陶艺的大师,开创了上海陶艺史的新篇章,推出了在艺术和市场“双赢”的现代陶艺。
  罗敬频创办的申窑,经过五年的历练,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一个“文化窗口”,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平台”。而作为“申窑”的掌门人,罗敬频也在文化产业的经营中实现了人生的精彩“窑变”,可见,他接受“法兰西共和荣誉勋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他文献
如果可能,我情愿一辈子活在蜜月中。上一个男人,他在蜜月中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女人;这一个男人,他在蜜月中教会了我如何享受一个男人。然而,这两个男人,却是伤我最深最重的人……    采访人:糖  受访人:伊人(化名)  性别:女  年龄:30岁  职业:小学教师  (午夜一点,为了赶写一篇艾滋病的稿子我还在电脑前忙着查资料。突然QQ响了,一个陌生的女人说和你聊聊好?我说:“不行,我现在很忙。”她打出
期刊
五月里的河虾连籽带黄,活蹦乱跳地从菜场里拎回来,扔到一脸盆自来水里,立时来了精神,须呀足呀全都张开,让她想起京戏里扎好靠旗甩开翎子的武生。她肚里暗笑,那边厢油锅已经哔哔剥剥地打起了鼓点,小碗里葱是葱姜是姜绿是绿黄是黄,这一脸盆武生眼瞅着就要粉墨登场,到油锅里轮回转世去了。前后只消五分钟。上礼拜姆妈就跟她交代过,油爆虾没什么大讲究,料新鲜,怎么弄都好吃。  “咦?太阳从哪边出来了?你也要自己煮饭吃了
期刊
桃花、玉兰花、海棠和樱花开尽后,他感觉时间的刻度真的渐渐清晰和确切起来。就像瓦垄的线条会随着身体渐渐移近房顶而清晰起来一样。  这一年悄然无声地流淌的时光仿佛就被剪辑好,回放了一次而已。失眠、头发掉得凶、白天昏昏沉沉,这些身体状况和对比的担忧与去年一样,—直到体检表发下来时,他才松了一口气。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变得严肃许多,像在这里的许多人一样,为了理想,为了未来,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喂给了没完没了
期刊
他说他从家乡坐火车到上海要十几小时。来上海以前对上海话唯一的印象是一句影视剧里听来的骂人话“小瘪三”。这让他在动身之前心里犯憷,先前听说有人早些年因为一口北方话被上海的售货员刁难过,家人不无担心。他是到上海去读外国语学院的,还没学习,先多了一门“外语”。  到了上海,他发现上海话永远是雾里看花。军训的时候,兴冲冲缠着上海同学想要速成几句上海话。但听到吃饭叫“切凡”,跟人间价钱叫“几钿”,觉得好笑又
期刊
阿根廷著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但也是一个在世界文坛上颇受争议人物。我总试图从自己接触过的他的作品中来找寻这样一个身影,寻找一个真实的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对文学的理解是幸运和幸福。我以为这样的大作家想必是会说出滔滔不绝的所谓的大道理的,而他的回答的确让我感到意外。在和朋友的闲聊中谈起博尔赫斯,他略显惊讶的问我,你居然喜欢那样一个怪异老头的东西?我笑了笑说何怪之有呢?他
期刊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兼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最近写了一部历史小说《庞培》,描述发生在公元79年罗马城市庞培如何因维苏威火山爆发面毁灭的故事。在写这本书之前他作了大量的研究。他发现今天的美国与当年的罗马帝国惊人地相似,因此他断言美国是现代的帝国主义,并且预言美国将来必将覆灭……    跟往年一样,今年的夏天也是那样美丽,那样蓝蓝的天,晴空无云。没有一滴雨。异常的热。就像古希腊历史学家卡西乌斯所描述的公元
期刊
最近,围绕作家韩寒与批评家白烨在博客上所展开了一场论战,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热点。韩寒就白烨的一篇有关“80后”作家的评论做出强烈反应,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一篇火药味浓甚至极为过分的文字。韩寒以为,作品的价值应该由市场和读者来决定,而不是由批评家来决定,当下被批评家所推崇的作品大都很平庸,而当代批评家对“80后”作品有一种不应该的漠视,甚至不读作品就胡乱批评。这些观点首先在韩寒的读者中引起了共鸣,他们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其实,说得确切点,应该是粮草未动,银子先行。没有这笔买粮草的钱款,别说是要动三军,就是三个人也动不起来的。  看到那张盖有“钦差大臣总粮台之关防”红彤彤大印的银票,是在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蓦地,使我回想起往日的一则报道:2004年11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在该年秋季拍卖会上的拍品中,这样的银票共有9张。其面额为:贰拾两2张,叁拾两1张,伍拾两4张,壹百两2
期刊
12世纪初,生活在英国西南部的那片沼泽地上的居民,曾被英王查理五世称之为最无知和野蛮的人。而800年后,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却成了整个人类孕育英才的摇篮。这就是剑桥,英国人叫它cambridge,也可直译成康桥。一个中古世纪留下来的小镇,在日后的800年间,相继从这里走出了牛顿,达尔文,罗素等等成千上百位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人。  从伦敦乘火车到剑桥只要一个半小时,但就是这短短的100分钟,却让时光倒
期刊
时尚总是跟美女相关。只是在今天,美女在这个时尚的年代比起她们的祖母和母亲们绝对大有可为了。  曾有上海人和北京人为了美女发生争论:一个说上海的美女比北京多;一个说上海充其量都是些小家碧玉,而北京有的是大美女,一回头惊艳四座;一个又说怎么满大街也看不到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呀?一个就说了,大美女还能在街上走吗?人家早就出息了,不是成了明星名模什么角的,也得是让人给包了起来。  说得有那么点道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