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4年6月,江西省作为第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被公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然而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生态教育重视与投入不够、生态教育资源保障不足、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高校生态文化氛围缺乏等问题。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推进江西高校生态教育发展,必须对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可以将该模式概括为:一个目标: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普及化、规范化;三个落脚点:一是加强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二是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三是营造江西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生态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已过四年,国家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引领作用下,江西加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省内各项生态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生态经济发展迅速,生态产业体系雏形显现。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公示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第一批)名单,其中江西以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入围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表明江西将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产业体系,省内各项生态指标保证全国领先,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于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新的教育模式亟待形成,而生态教育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要义与必由之路。生态教育是依托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生态学理念与方法融入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不仅只是强调灌输生态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培育人们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带入全部活动与行为中,它是现代教育新的机遇与挑战,是教育生态化的过程。江西高校必须响应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大生态教育力度,创新生态教育模式,发挥辐射作用,传播生态文化,推进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 江西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
2.1 对生态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不够
目前江西高校对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还相当不够,特别是仅仅在环境科学类、生物类等专业课程中设置生态教育内容,没有把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没有把基础的生态教育课程列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中,生态文明这一每个大学必须了解的知识被人为专业化,这将为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带来巨大障碍。在生态教育目标取向上,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生态知识和环保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生态意识、环保态度的培养,其结果将导致学生因缺乏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关爱意识而不能自觉地把自己掌握的生态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生态环保行动。此外,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缺乏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各高校也缺乏专门的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教育设备、生态教育教材等相关投入。
2.2 生态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教育实施的有力保障。生态教育必备的教学资源主要应包括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备、教育基地等。然而,江西高校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非常薄弱,这将为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带来巨大瓶颈。不少教师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往往也是相对不足,存在知行相悖的现象,在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在科研工作中也无法做到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重视。江西高校当中关于生态教育特别是立足于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教材很少,可以提供给生态教育的教学设备也相对陈旧。此外,江西高校校内生态教育相关实验室相对匮乏,校外虽然有丰富的生态教育实践资源可供利用,然而在校外建设专门的生态教育基地却实属罕见。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在江西高校当中,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国家制定的发展生态经济相关战略关注度较低,对国家、地方出台的保护生态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对环保组织及相关著作所宣扬的理念较为陌生。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停留于感性层面,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无法应对当前江西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江西高校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相对不够深刻,对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关注度也相对不够,对环保公益活动参与度不足,对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生态事件缺乏兴趣。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但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态行为。
2.4 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缺乏
生态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更要将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渗透要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要实现生态教育的成果,需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不可或缺。然而在江西高校当中,不管是物质方面的生态文化建设还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建设都亟待提高。物质方面,校园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并未严格选用高环保要求的产品,校园内垃圾处理也并未实现科学、合理化,水、电等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氛围营造也相当匮乏,生态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数量少且流于表面,针对生态环保奖惩分明的有效制度更是不足,这些都非常不利于高校生态教育的有效实施。
3 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的迫切需要及江西高校生态教育现状,江西高校生态教育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普及化、规范化;三个落脚点:一是加强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二是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三是营造江西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3.1 目标: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普及化、规范化
江西高校要抓住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契机,首先从观念上重视生态教育,从政策上鼓励生态教育,从制度上规范生态教育,推进高校生态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首先是高校生态教育的普及化。江西高校必须打破生态教育专业化的壁垒,在非环境科学类专业中开设基础性的生态教育课程,为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传播,培育学生认识生态进而关怀生态提供坚实基础。其次是高校生态教育的规范化。高校必须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并成立专门的生态教育管理机构以统筹指导学校的生态教育,包括制定高校生态教育纲领,涉及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各方面。在教学管理上,应当把生态教育课程作为硬性规定放在各专业课程计划当中,对学生设置必修生态教育课程学分。只有将生态教育放在规范化的体系当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江西高校生态教育发展。 3.2 加强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
江西高校必须结合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教育课程内容,建立专门生态教育基础课,保证大学生掌握必需的生态知识和技能,树立生态价值观。此外,高校生态教育也可以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渗透式发展。除了在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 等公共必修课中渗透生态教育内容,还可以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生态教育课程或加入生态教育内容。比如就可以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在旅游类专业中开设生态旅游课程,在规划类专业中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在文学类专业中开设生态美学等课程。当然,在理论灌输之外,加强生态教育的课内外实践环节的建设也同样重要,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考察、调研等实践方法令高校生态教育更加丰富而深入。
3.3 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
要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首先必须要培养能够从事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江西高校必须为教师提供生态教育相关的培训,并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学术研讨会、相关课程进修、工程锻炼、出国访学等方式学习进行生态教育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还能够做到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二是江西高校必须编写生态教育相关教材,完善生态教育的相关图书资料。对于江西高校而言,可以结合江西生态资源,着眼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考虑学校自身特色编写合适的教材;并在图书馆中充实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相关书籍,有可能的话还可建设生态教育的相关网站,多角度保障生态教育顺利进行。三是江西高校必须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高校应该建设生态环境展示、污水处理等相关实验室,并在校外争取与政府环保部门、发展生态经济的企业合作,打造校内外生态教育基地。
3.4 营造江西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生态理念的形成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有长期稳定的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高校可实现良好校园生态氛围的营造,以达到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生态意识的目的。建设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生态环保意识融入校园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校园的规划布局、环保材料的选择与宣传、节能技术的采用与宣传等突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文化体系,把生态文化纳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校园宣讲、学生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保护生态的思想与行为,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王守恒.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52-59.
[4] 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3-4.
[5] 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2):15-20.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生态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已过四年,国家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引领作用下,江西加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省内各项生态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生态经济发展迅速,生态产业体系雏形显现。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公示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第一批)名单,其中江西以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入围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表明江西将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产业体系,省内各项生态指标保证全国领先,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于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新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新的教育模式亟待形成,而生态教育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要义与必由之路。生态教育是依托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生态学理念与方法融入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不仅只是强调灌输生态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培育人们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带入全部活动与行为中,它是现代教育新的机遇与挑战,是教育生态化的过程。江西高校必须响应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大生态教育力度,创新生态教育模式,发挥辐射作用,传播生态文化,推进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 江西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
2.1 对生态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不够
目前江西高校对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还相当不够,特别是仅仅在环境科学类、生物类等专业课程中设置生态教育内容,没有把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没有把基础的生态教育课程列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中,生态文明这一每个大学必须了解的知识被人为专业化,这将为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带来巨大障碍。在生态教育目标取向上,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生态知识和环保技能的传授,而忽视生态意识、环保态度的培养,其结果将导致学生因缺乏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关爱意识而不能自觉地把自己掌握的生态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生态环保行动。此外,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缺乏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各高校也缺乏专门的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教育设备、生态教育教材等相关投入。
2.2 生态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学资源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教育实施的有力保障。生态教育必备的教学资源主要应包括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备、教育基地等。然而,江西高校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非常薄弱,这将为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带来巨大瓶颈。不少教师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往往也是相对不足,存在知行相悖的现象,在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向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在科研工作中也无法做到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重视。江西高校当中关于生态教育特别是立足于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教材很少,可以提供给生态教育的教学设备也相对陈旧。此外,江西高校校内生态教育相关实验室相对匮乏,校外虽然有丰富的生态教育实践资源可供利用,然而在校外建设专门的生态教育基地却实属罕见。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在江西高校当中,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国家制定的发展生态经济相关战略关注度较低,对国家、地方出台的保护生态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对环保组织及相关著作所宣扬的理念较为陌生。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停留于感性层面,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无法应对当前江西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江西高校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的认识相对不够深刻,对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关注度也相对不够,对环保公益活动参与度不足,对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生态事件缺乏兴趣。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但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态行为。
2.4 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缺乏
生态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更要将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渗透要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要实现生态教育的成果,需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不可或缺。然而在江西高校当中,不管是物质方面的生态文化建设还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建设都亟待提高。物质方面,校园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并未严格选用高环保要求的产品,校园内垃圾处理也并未实现科学、合理化,水、电等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氛围营造也相当匮乏,生态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数量少且流于表面,针对生态环保奖惩分明的有效制度更是不足,这些都非常不利于高校生态教育的有效实施。
3 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模式探索
基于江西高校实施生态教育的迫切需要及江西高校生态教育现状,江西高校生态教育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普及化、规范化;三个落脚点:一是加强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二是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三是营造江西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3.1 目标:江西高校生态教育普及化、规范化
江西高校要抓住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契机,首先从观念上重视生态教育,从政策上鼓励生态教育,从制度上规范生态教育,推进高校生态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首先是高校生态教育的普及化。江西高校必须打破生态教育专业化的壁垒,在非环境科学类专业中开设基础性的生态教育课程,为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传播,培育学生认识生态进而关怀生态提供坚实基础。其次是高校生态教育的规范化。高校必须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并成立专门的生态教育管理机构以统筹指导学校的生态教育,包括制定高校生态教育纲领,涉及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各方面。在教学管理上,应当把生态教育课程作为硬性规定放在各专业课程计划当中,对学生设置必修生态教育课程学分。只有将生态教育放在规范化的体系当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江西高校生态教育发展。 3.2 加强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
江西高校必须结合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教育课程内容,建立专门生态教育基础课,保证大学生掌握必需的生态知识和技能,树立生态价值观。此外,高校生态教育也可以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渗透式发展。除了在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 等公共必修课中渗透生态教育内容,还可以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生态教育课程或加入生态教育内容。比如就可以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在旅游类专业中开设生态旅游课程,在规划类专业中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在文学类专业中开设生态美学等课程。当然,在理论灌输之外,加强生态教育的课内外实践环节的建设也同样重要,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考察、调研等实践方法令高校生态教育更加丰富而深入。
3.3 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
要落实江西高校生态教育资源保障,首先必须要培养能够从事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江西高校必须为教师提供生态教育相关的培训,并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学术研讨会、相关课程进修、工程锻炼、出国访学等方式学习进行生态教育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还能够做到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二是江西高校必须编写生态教育相关教材,完善生态教育的相关图书资料。对于江西高校而言,可以结合江西生态资源,着眼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考虑学校自身特色编写合适的教材;并在图书馆中充实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相关书籍,有可能的话还可建设生态教育的相关网站,多角度保障生态教育顺利进行。三是江西高校必须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高校应该建设生态环境展示、污水处理等相关实验室,并在校外争取与政府环保部门、发展生态经济的企业合作,打造校内外生态教育基地。
3.4 营造江西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生态理念的形成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有长期稳定的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高校可实现良好校园生态氛围的营造,以达到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生态意识的目的。建设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生态环保意识融入校园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校园的规划布局、环保材料的选择与宣传、节能技术的采用与宣传等突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文化体系,把生态文化纳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校园宣讲、学生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保护生态的思想与行为,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王守恒.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52-59.
[4] 刘开淼,魏立志.关于高校生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3-4.
[5] 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