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来民族文化题材的中国油画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是对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地域背景进行概述,然后整理了从1980年来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并分析三个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特征,最后从藏民人性美、藏民与自然、藏族宗教、民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释藏族题材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 藏族 中国油画 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45-02
  一、藏区独特的地域魅力
  藏民族是聚居于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区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山脉、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等。它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高原之水将生命带向四方,孕育了包括东方汉地、南方印度及高原本地的文明的生长,纯净而神秘,这样的特质和风貌便成了大多数人心里的圣地。
  二、1980年来藏族题材油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一)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
  80年代上半叶,似乎正在悄悄地形成一股新的潮流。总的来说,这一潮流——即所谓的“生活流”——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是“伤痕”艺术所具有的那种人道主义情感的延续和发挥。一段时间内,中国艺术家们更愿意热切地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愿意去挖掘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新时期带来的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国的许多艺术家们也开始解放自己的思想,开始从政治主题上的创作转而切入人们普通而真实的生活中。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家们纷纷进藏,寻找新的油画题材进行创作,从绘画中还原藏族人民在高原上淳朴的生活。
  当时还在四川美院读书的周春芽就与好友一同去了色彩斑斓的若尔盖草原,并且多次到这些地方写生。1980年他创作了油画《藏族新一代》(图1),这幅作品中他运用了浓厚的色彩,描绘出藏民淳朴而粗犷的形象,画面中还用了加粗的黑色线条来贯穿这些色彩和形象轮廓,并利用这些粗线条将人物微变形。还有像这样的一系列用粗犷笔触描绘的关于草地的藏族生活的作品,都迫切地表达出他内心所需要并要传达的人情味。
  同是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张晓刚,也与一帮热爱艺术的朋友去草原写生,创作了他的毕业作品草原组画:《暴雨将临》《天上的云》,运用表现主义手法,笔触凝重,线条浑厚,画面灰色调子富于诗意。从这组作品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梵高的笔触和激情以及米勒和高更等人绘画中的夸张、饱满的躯体和身形。显然,这些作品是张晓刚保持着对淳朴与自由表现的向往。
  当然,80年代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丹青关于藏族题材油画的创作。从他1976年《泪水洒满丰收田》中的藏族人物形象,就可以看出他对藏区人们的生活充满兴趣。所以,便有了1980年他的创作《西藏组画》,包括《进城》《朝圣》《母与子》《牧羊人》《康巴汉子》《洗发女》,用色饱满,画面真实,描绘的场景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母亲给孩子喂奶,信徒们跪拜朝圣,进城的人们,彪悍的男人拥吻温柔的女人,还原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真实而深沉,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在遥远的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
  这几位艺术家都是在用一种基本的人道眼光来观察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再以一种自己熟悉的艺术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们对曾经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和挑战,迫切地对人性之美,对普通生活,对生命本身的赞颂。
  (二)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
  90年代艺术家们对于藏族题材的创作,从80年代对文革的批判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崇尚的态度,转而以一种平视的态度去多方位了解真正的藏族文化和藏人的精神,使得创作更加有深度和文化含量。
  徐唯辛的作品《圣地拉萨》(图2),用精湛的写实技术描绘了七十多位藏民形象,营造了恢弘的画面效果。画中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有虔诚的藏民们的宗教情结和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半个世纪的高原之恋”的潘世勋1960年就跟随慰问团进藏,随后的五十年来也多次进藏,也见证了藏区的发展。他在1995年创作的《玉树盛装》《果洛盛装》中,对于藏民形象的描绘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多是浑厚粗犷的形象,而是深入了解到藏族服饰文化,加强对藏民华丽服饰的描绘,增添了一些装饰趣味。
  (三)21世纪以来的创作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藏区也开始城市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交通愈加便利,使得藏区与内地的联系也愈加紧密,神秘感在慢慢消失,这也就要求艺术家们对于藏族题材的创作更加多元化。所以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社会的重大事件,围绕事件创作主题性绘画。画家们不断地从藏区城市化,藏区现代化,青藏铁路通车,藏区生态保护等主题中寻找创作之源。
  画家于小冬创作的《渡》《转经道系列》是对藏族人民内心宗教信仰的描绘,更多的探寻生命本质和人们内心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还有他对藏族孩子的描绘《阿日扎的小学生》,通过对藏区孩子纯真气质的塑造,表达对于藏族人情感上的共鸣与对藏区生活未来美好的憧憬。
  王胜利的作品《拉萨人》从新的视角描绘藏区人民的新生活,生动展现藏区城市化的风貌,用精湛的绘画技巧给人们展示了藏区跟随时代进步而产生飞速的变化。
  三、藏族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文化内涵
  (一)藏族人性力量
  从所有的这些藏族题材油画创作来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绘画,是将一种高原上的人性力量带到我们的视野中,是将纯真的藏族人带给画家们的感动融入自己的画面。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藏族人们在适应的过程中已经练就抗压的本领,建立起人性的积极面。不再是从夸大的角度和变形去描绘,而是从最基本的视角去看待藏人最质朴的生活,利用这些生活常态反映生命生活的本质和人性之美,展现人性价值和人文关怀。
  (二)人与自然相适相谐
  中国各少数民族艺术之间尽管在许多方面可能有着千差万别,但是在关爱自然,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方面,与各自生存所依的自然环境相适相谐方面,却是极为相同的。藏民与藏区独特的地理環境相适而生,相谐而欢,这是藏族生产、生活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艺术家们的画中总是想要突出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境的原因。他们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和内容,都建立于相对确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复杂的地貌,恶劣的天气,并依照和顺应这独特的自然节律,这也使得藏族民风淳朴,生活平静安和。
  (三)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
  藏族一直以来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追根溯源其实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起的作用。藏族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他们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他们内敛、简单、谦逊、直接,甚至透露着高贵优雅的气息。他们总是面带微笑,心怀感激,面对苦难从容平静,生活中时常对他人感恩,甚至面对死亡都极其平静,这一切都是信仰带给他们的强大支撑。藏族宗教文化和藏民的内心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它是一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维系物,是吸引所有朝圣者的魅力核心所在。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
  艺术家们在进行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同时,一边也在摸索着各个方面的藏民族文化,包括节日、服饰、宗教、生产劳动、舞蹈、建筑等方面,都在一步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用自己所熟悉的绘画方式和技巧将它们在画面中表达,想对外界的人们分享和传达藏文化,用绘画来全方位解释藏文化的内涵,用精湛的技艺来演绎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四、结语
  从民族文化视角来看,1980年来的画家们在藏族题材的探索上,对藏民质朴形象、淳朴生活、藏区独特风光以及在恶劣气候生存的顽强精神和内心坚定的信仰的描绘,承载着人文诉求和审美诉求,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多地挖掘了其中文化内涵,艺术家也能在其中寄予自己的精神诉求。另一方面,更大程度上使得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充实和升华,推动民族文化价值的实现,促使民族力量在全球化语境下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吕澎.中国当代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2]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潘世勋.我画西藏五十年[J].荣宝斋,2011,(08):144-153.
  [4]王偲.陈丹青与《西藏组画》接受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5]王婵.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黄素、张峥嵘为代表的家族剪纸实践与传承为例,回溯漳浦剪纸随时代嬗变的历程,将漳浦剪纸与社会的发展、时代演进与个人的剪纸命运关联起来,特别补充了漳浦剪纸实践者对所持项目技艺特点的理解、传承人实际存续状况和所处境遇的切身体会等内容,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生动、鲜活详实的区域剪纸人文历史,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中的变迁,为漳浦剪纸进一步的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参考与思考路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漆画艺术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将自然生漆当作重要的绘画材料,属于由从前的装饰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新图画类型。漆画是绘画和漆艺的结合,是传统技艺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与陶瓷文化相同,漆艺的文化发展历史也较长,拥有非常完善的相应体系。对于漆画而言,早已经属于重要的课程科目,常见于全国范围内的美术高校课程设置当中,为储备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次研究将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漆画课当作案例,
期刊
摘要:本文以徽州民歌为研究个案,通过当下最为先进的VR技术,利用其能模拟场景、情景再现、人景互动的特点,展示已有徽州民歌的发生场域,再现音乐的产生源,为徽州民歌的保护和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关键词:VR技术 徽州民歌 发生 场域 再现 展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75-02  在我国的中东部、皖南山区,是一个地域文
期刊
摘要:在酷儿理论的内部一直存有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受到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影响的建构主义酷儿理论以解构两分结构为中心逻辑,挑战着异性恋霸权对“性别”与“性倾向”的命名,使按性别身份与性欲的对象来划分人的“类型”变得无意义。而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恰恰是这样一个解构差异的文本,它体现着酷儿理论对性倾向、性欲以及性别身份的创造性的阐释,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建构主义的酷儿理论——或者说
期刊
摘要:20世紀40年代,周錬霞是上海文化名流圈内的活跃人物,她不仅在诗词方面与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是从传统中出新。本文将叙述周錬霞的诗词交友,并阐释其绘画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从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海派女性绘画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民国 周錬霞 女性 诗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30-04  周錬霞(1908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安徽省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在安徽省艺术类高校设立艺术附小。目前,对于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我省却还是空白。设立附小,需要从文化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各方面进行可行性思考,并在办学方向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设想。  关键词:安徽省 艺术 后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形式特征,但对“笔墨”究竟是什么,并没有被大部分人所真正认识。当我们片面的把书法用笔等同于笔墨,就会把山水画僵化,使之呆板乏味;当我们又把笔墨与形象等绘画因素分开来说,把笔墨视为一种“依附”,就会无形的给笔墨增添神秘感。因此,在学习古人的名画真迹和理论中,笔者体会到“笔墨”一词,不仅在用笔用墨上,在内涵与形式上,与之相关的,有着多层的涵义。例如,在何家林
期刊
摘要: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京胡是京剧伴奏中的主要乐器,虽然在伴奏过程中主要突出“伴”字,但是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京胡教学 “二黄慢板”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16-02  作为一名中专青年京胡教师,在课堂里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打好基础,教师要重视中
期刊
摘要:柳琴这个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高音乐器,能在民乐中有一份地位除了柳琴音乐创作、演奏贡献外,其乐器制作也功不可没。相较柳琴音乐创作与演奏,柳琴乐器制作的贡献却不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介绍的正是以为对柳琴制作技术的改进做出贡献的大师孟宪洪,了解制作大师的艺术人生便于进一步研究其制作技术,有利于进一步传承柳琴制作,提高演奏性能。  关键词:柳琴 制作 民族乐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在全国巡回展出,在中国画坛引起关注,并对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长安画派”的提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播开来。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人们对与“长安画派”的认识还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长安画派”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主要成员的个案研究上,缺少全局角度的综合研究。《20世纪“长安画派”及其影响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展开了对于“长安画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