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地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初中地理课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其今后学习地理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利用生活与地理的相关性进行地理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与亲近感也会进一步提升。
  一、 生活化情境导入,让生活开启课堂之门
  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亲切”起来,更加易于学生们接受。所以,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以及规律,从而养成善于发现与探索的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气候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并没有采取传统方式直接将我国各地的几大气候类型列举出,而是通过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作为切入点。课堂开始时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听说过。然后我又问:“为什么新疆吐鲁番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不是因为那里早上很冷,中午很热?我并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而是又承接这个问题继续问:“同学们都学过生物,那大家试着从刚才那句话里找出新疆的西瓜特别甜的原因。”这次很快,很多学生举起手来,我让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因为新疆早晚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太冷呼吸作用弱,糖分积累多,所以西瓜就甜了。”我对这个答案十分满意,趁着学生们恍然大悟之际,顺势引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及其表现特点,这样,学生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相关知识牢牢记在脑海,实现乐趣与教学效果的双丰收。实践证明,利用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课堂知识导入,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值得我们借鉴。
  二、 生活化课堂活动,让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学科,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师生角色,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利用这个契机,让掺入生活元素的课堂活动作为地理授课的基本方式,不失为一个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比如,在进行《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关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对于我们的影响,学生们没有明确的体会与答案。所以,我就利用课堂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点上的交换。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北方,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因为气候原因,北方与南方不同的特征;另一部分则代表南方,进行不同点的举例。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哪一组就获胜。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双方不间断地进行观点交替。比如代表北方的学生说北方的房子是平顶,南方是尖顶,因为南方雨水比北方多。代表南方的学生则说南方的树常年不落叶而北方的树每到冬天就会落叶,这是因为南方的是常绿阔叶林,北方的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样,学生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发掘了生活中的地理,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 生活化作业设计,让生活论证课堂知识
  传统的地理作业形式一般拘泥于教师依据课本知识布置的相对应的练习题,这样单一的课后练习模式根本无法将地理知识真正与学生能力相结合,也就是说,不能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另外,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缺乏地理本应有的魅力,不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应正视这种弊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低效的作业设计模式,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后作业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感受地理。
  比如,在讲解《气温》这一部分时,很多学生对我说的“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句话存在疑问,于是,我便利用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全天的气温监测,做成折线图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这样,学生便可以亲身试验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正确并且准确地将二十四小时的气温变化通过折线图表示了出来,并写上了诸如“经过全天观测,午后两点温度最高,早晨六点左右温度最低”等类似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实践证明了知识的准确性,知识点便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总而言之,与生活相结合的地理才是有生命力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作为地理教学者,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学习地理,让学生真正做地理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难点和重点。阅读能力弱、质量低、思维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准确等经常使学生们在阅读中陷入困境。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方方面面思考,仔仔细细分析,认认真真对待他们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耐心辅导,细心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饶有趣味。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1.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在央视《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节目中,武警国宾护卫队驾驶70辆摩托车,行云流水、整齐划一依次摆出:“1949-2019”“70”以及“心形”“中国”的字样,用他们的方式预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直角漂移、极限甩尾、以80公里时速快速处置路面出现的可疑障碍物……震撼人心的绝技表演,让电视前的观众热泪盈眶。  被誉为“中华第一骑”的武警国宾护卫队是“中国外交的礼仪名片”。近几年,他们完成了APEC 会议
时光像流水一样哗啦哗啦地流过,永远不知疲倦。转眼间,走上讲台已经4年,撇去了刚毕业时的年少轻狂,我对自身的定位更加务实,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职业规划。扎根于这所百年学府的沃土,我迅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在繁忙工作的同时,所见所闻,让我感慨,让我思索: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从披星戴月的日子里,从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里,我读出了答案:敬业。只是细细想来,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校园的静像——不仅
程式,看似强制的规律化,但倘若在固化的形式下,持久地对程式贯彻并执行,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变为条件反射。此时,那些本来无一物的泛泛一语,就会开始着陆,在无意识和不自觉中显露,成为你的戒律。  这正是初级教育的形式。如同父母嘱咐孩子餐前洗手,日久天长,孩子就餐前便会观照自己的行为,自行修正。  程式便是这样的养分。  终究,人与生俱来写入骨血的东西,少之又少,而程式给人的自控,因被纳入规则化,从而获得
政治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平台,然而,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曾有“催眠课”的“荣誉”称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治课理论性太强,内容抽象、枯燥;另一方面是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刻板生硬,缺乏灵活生动的教学艺术,常常台上“昂昂然”,台下“昏昏然”,效果令人扼腕。为改变此尴尬局面,政治教师就必须构建自己的魅力课堂,进行魅力教学。那么,政治课的魅力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政治课的魅力取决于以
烟花一瞬,散尽繁华。  ——题记  烟花散后是铺天盖地的空虚,那片刻的剪影却模糊了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  那是我的十一岁,记忆中那一年的春节前所未有地令人心痛。年前的一天,爸妈把我叫到房间里,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沉重的语气告诉我,年后不久他们将去外地打工,家中只会有姥姥陪伴我。听到这些话后,我没有哭闹,因为,我不忍让他们年轻的生命因为我而愈见苍老。  临行的那一天,空气中依稀可以闻到一缕淡淡的年味,
中国的传统人性,在后天的教化中,虽然被“化”,却也或多或少在接近“伪”,接近人性的迷失。而在西方基督文化中,讲求的是原罪与救赎,西方文化认为人生来是为了自身的原罪与劣根性赎罪的。  人不能称之为人,直到有了人性。亚当与伊甸园的一切没有本质区别,直到他的肋骨偷吃了禁果,有了一双辨别善恶的明眼,同时也有了所谓的人性。  有了人性,就区分了人与其他动植物。有了对理性的趋近与追逐,就有了某种意义上的羞耻心
摘要: 五四运动爆发前,陈独秀顺应形势演进,创办了出刊周期短、与时势联系紧密的刊物《每周评论》,并紧紧围绕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以及国内政治形势,发表了一系列揭露真相和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文章,进一步点燃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随着刊物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以陈独秀的言论为代表,《每周评论》成为当时可以左右进步力量和青年学生的舆论导向的重要刊物,构成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推动因
[摘要]今年笔者有幸与肖培东老师共讲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由于这次公开课是基于我校“四段教学”法和“学讲”计划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笔者对这两种课型的备课、课堂提问环节进行研究,并且课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合作学习”和“教授学习”的关系,认为应该结合互补,这正是我们的“学讲”精神,不同的是“先学”后“讲”,学生先讲,老师后讲,所以在这一点上学生和教师达成了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  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在担当方面总体上是好的,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担当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借担当之名,在决策议事上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甚至滥用职权、目无法纪、为所欲为;有的搞个人风头主义、英雄主义,讲感性不讲理性,讲情绪不讲科学,头脑发热、静不下心来,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