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县域旅游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ua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西峡县县域旅游的发展背景,审视了其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提出西峡县县域旅游品牌的建设应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进行指导建设,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旅游配套,深挖旅游资源,强化旅游营销,推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完善旅游共建共享利益机制保障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强化旅游品牌形象,同步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品牌;西峡县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河南省全域旅游品牌建设对策研究”(SKL-2019-3409)研究成果。
  一、前言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中国的旅游发展要从“景点旅游”转变到“全域旅游”[1]。全域旅游是落实绿色发展观、改善民生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开展全域旅游,推进城乡统筹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旅游品牌形象的强化,同时发挥旅游业在城市结构调整、功能提升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2]。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西峡县县域旅游发展探讨
  (一)西峡县县域旅游发展背景
  新形势下,西峡县县域经济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影响,原有的钢铁冶炼等工业经济出现大面积产能过剩情况,利税逐年下降,工业转型升级也异常艰难。同时受中美贸易关税影响,支撑西峡出口创汇的香菇产业、排气管等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也受到严重制约。相反,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却异常耀眼,并逐步脱颖而出成为目前应对经济转型的有力抓手。随着国家旅游业政策的利好支撑,西峡县现有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可以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发展基础,依托旅游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助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居环境改善,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西峡县县域旅游发展条件
  西峡县地处伏牛山麓,交通条件尚可,东西向交通因312国道、沪陕高速等相对较为便利,而即将通车的武西高速也将贯通南北,将西峡串联在中原风景线上。西峡县境内水源及林业资源丰富,现为南水北調水源涵养核心区,这也促使县域经济转型向绿色经济发展。目前,县域经济基本面较好,农业产业中的菌、果、药三大产业集群富有特色且发展较为突出,境内民风淳朴,景色宜人。目前已经成熟的旅游景点众多,其中老界岭、中原漂流、恐龙遗迹园特色较为突出,且品牌效应比较明显。这都将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西峡县旅游品牌建设策略
  1.健全管理机制,推进旅游执法与评价
  健全旅游管理、监督、执法、服务、评价、考核机制,明确各主体部门的责任。对县域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及发展引导,积极宣传贯彻执行旅游法规、规章,提供旅游者法规咨询服务,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监督旅游市场的秩序、质量和安全,强化对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涉旅企业及导游、导购、旅游巴士司机等涉旅从业人员行为的监督和执法。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旅客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处理,优化体验。通过全域旅游建设成果分析,加强对旅游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的考核评价,优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2.完善旅游配套,优化旅游服务与体验
  更新与完善现有景区内部及景区之间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现有景区内部的道路交通、标志系统、服务系统的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电子票务、商务系统,实现景区重点区域的Wi-Fi覆盖,提供信息化导览服务等,进而打造智慧景区服务体系[3]。同时完善和更新景区之间的景观道路、公交站点、旅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游客的服务跟踪评价机制,及时对旅客的旅游体验进行反馈收集、处理分析,以调整和优化旅客体验。
  3.深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及产业融合
  (1)整合旅游资源,拓展产业链条
  在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基础上,将西峡县内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整合,划定不同的旅游经济区[2],并确立差异化的旅游项目及主题。在进行县域交通体系规划时,重点考虑核心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并对现有道路及交通体系进行完善与开发。着力围绕西峡恐龙遗迹园和老界岭两个5A级景区,龙潭沟、老君洞、鹳河漂流三个4A级景区及五道幢、伏牛地下河、云华蝙蝠洞、宛西制药工业园、石门湖五个3A级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加强旅游产品竞争力。同时将太平养生度假小镇、丁河简村等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同步纳入县域旅游资源规划及开发建设中,以丰富旅游产品形态。
  根植地域山水特色及文化特色,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将山水观光、野营探险、地质科普、康体保健、禅宗养生、美食体验、避暑休闲、创意农业、文化表演、民宿体验等多类型旅游产品,从观、住、游、娱、食、感等多方面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2)加强文化渗透,增加小城底蕴
  挖掘并盘活现有文化资源,将文化建设同步渗透在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提升景区内涵,塑造鲜明特色,增加城市内涵及底蕴。西峡现有恐龙文化、重阳文化、哪吒文化、屈原文化、老子文化、楚汉文化等文化渊源,在全域旅游规划推进中可以将文化品牌的树立作为区域特色营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将文化要素融入旅游项目策划中,体现在景观设计表达中。
  (3)引领产业融合,立体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县域产业优势及特色,通过旅游业的高关联度,将相关绿色、特色产业充分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中,以旅游业为核心,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模式,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助推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4]。
  充分发掘西峡县果、菌、药三大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将其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中。将西峡西坪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形成的特色农业经济带融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同时利用旅游的辐射和助推作用,将香菇等菌类产业、山茱萸等中药材的生产种植、加工体验、制作销售贯穿融合在旅游项目中,大力建设村镇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以支持旅游产品的销售,强化商旅产业结合,促进商业的转型升级,增加旅游业附加值。尝试策划举行登山、攀岩、漂流等活动,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广泛结合,积极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以旅游业为依托,推进各产业间的协调配合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4.强化旅游营销,打造鲜明旅游形象
  整合线上线下媒体资源,进行全媒体营销,提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及新媒体中的微信、微博对县域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5],塑造全域旅游的对外形象。
  积极升级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转变营销思路,落实精准营销。开展旅游节日品牌、旅游项目品牌的策划及运营,以节日活动及品牌活动为契机,进行旅游形象塑造。依托现有景观资源,开展寺山燃灯古庙会、恐龙文化节、伏牛山登山节、中原漂流节、猕猴桃采摘节、重阳文化登高节、老界岭滑雪节等特色活动,凝聚人气,打造集山水观光、科普创意、文化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形象。
  5.推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
  推动旅游引领多规合一,是指在空间规划环节,将全域旅游纳入西峡县城乡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中,把旅游作为重要的产业支撑,将其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经济设施建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中,突出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6]。尤其是保障旅游用地的有效供给,依法依规改革用地管理机制,盘活存量,积极利用四荒地,拓展增量。
  6.完善旅游共建共享利益机制
  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和成本必然是巨大的,全域基础交通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景区的开发提升、全域景致的提升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持,但是其建设的成果却也是全民共同享有的。因此发展全域旅游必然要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营造优良的投融资及建设参与环境,让老百姓共建共享旅游业的发展成果。同时建立共建共享也是落实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在运作阶段应充分评估全域旅游的经济效益,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入PPP等投融资模式,在政府控股或主导下,大力鼓励金融机构、社会企业等民间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投入和开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同时完善项目运作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模式,实现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4]。
  三、结语
  推进实施全域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美丽乡村,不仅对于县域旅游品牌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县域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更新也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通过融合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旅游+”模式,加速产业转型,使其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長点,进而推进社会、经济、民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洁,胡静,朱磊,等.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6):86-91.
  [2]樊文斌.“全域旅游”视角下大连旅游专项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2):107-113.
  [3]李红.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域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3.
  [4]左文君,明庆忠,李圆圆.全域旅游特征、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1):91-96.
  [5]廖碧芯,张河清.全域旅游视角下博罗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7(1):48-53.
  [6]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Z].国家旅游局,2017.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历史博物馆在展示设计方面的分析,总结了博物馆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提出了博物馆在展示过程中最应该体现出来的关键因素和全新设计方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现在博物馆在展示设计过程的不足。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  一、对现代博物馆的回顾性反思  当代博物馆是一个传播公益文化的载体,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立足于社会、公众、观众的需求,服务于社会群体,为当代学者提供学术上的依据和支持
期刊
摘 要:标志是品牌的名片,更是旅游地信息文化的浓缩载体,肩负着塑造旅游形象和招揽旅游者的神圣使命,起到旅游“外交家”的作用。旅游地标志的设计不仅需要保留传统自然元素,更要承载文化的精髓。文章将从文化基因的角度进行发掘,并与旅游地标志设计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文化基因的旅游地标志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为同类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化基因;新乡南太行;标志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旅游业业
期刊
摘 要:泰山石敢当习俗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现象,是多地区共享的“平安”文化载体,对民族精神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泰山石敢当习俗逐渐与地方文化传统、民间生活相融合,区域性特征显著。泰山石敢当民间信仰是鲁西南地区典型民俗,文化呈现形式特色鲜明,体现当地人对于自然、现实社会的诸多思考,蕴含着儒家伦理秩序、辩证的哲学思想、睦邻友好的价值追求等地方文化内涵。  关键词:泰山石敢当;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科学、全面地总结了过去五年我们的工作和历史变革,表明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但在新时期,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偏远地区及农村。罗甸地处贵州南部,其发展落后的问题依旧严峻。文章依托对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与分析,从罗甸的现实情况出发,针对目前罗甸存在的问题,探索其解决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字:发展不平衡;罗甸;路径  一、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罗甸的发
期刊
摘 要:南京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其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活性文化遗产”,也极具历史感与场所感,不仅具有街巷、道路、建筑及文物等表现出来的物质空间特征,同时亦具有一代又一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生产生活等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明特征。文章以南京老门西为例,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技术方法来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优化更新空间的策略,从空间形态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近几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各个地区的建筑出现趋同式发展、建筑文化内涵缺失严重的情况。如何使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使蕴含民族的设计走向世界,以世界的发展带动民族的自身特色是值得思考的。文章将以上海金茂大厦独特的中国古建筑文化风格为视角,分析金茂大厦中有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联系,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探讨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自先秦诸子以来,仁、义、礼、智、信及勤劳、勇敢、无私、慎独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品德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里。在当代新中国,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如何做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传承乡邦文化做起。以荆州石首市为例,以当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泰山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深入实践,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不仅带动了泰山文化旅游、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更优化了产业资源组合,拓展了产业链条和覆盖面,而且提升了城乡环境形象和文明度,提高了市民、村民的思想意识,增强了城市内凝聚力、向心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科学的设计工程,如果没有充分的认知和调研,合理、严谨的构想和计划,科学、专业的步骤和方法,项目实施过程就十分艰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快速时期,许多城市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带来了明显的工业速成特征,均质化的城市面貌普遍存在。对城市品牌形象相关概念以及城市品牌化意义进行梳理,继而分析我国城市品牌发展现状,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凸显个性魅力,并突破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关键词: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化;瓶颈问题  现代化建设时期,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传统城市和新兴城
期刊
摘 要:西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因西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胡氏古民居因其独特的形制成为西北明清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不但深刻体现了当地特色,而且为当地历史脉络、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明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胡氏民居不仅为当地的民俗博物馆,也是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对现代建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北民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