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境的艺术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生,安徽阜阳人。1990-1994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2002年,游学于美国;2004-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5-201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装饰》《人民日报》等发表多篇论文和多幅作品。作品曾入选国内外一系列重要展赛,获奖并被收藏。著有《虚拟艺术的人类学阐释》(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等。
  最近王可博士创作了几幅画,尺寸虽然不大,但是极富于视觉阐释的价值。这几幅画中的形象均取自佛像,让人觉得好像是佛教题材的图像,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所见也并非真相。
  《人的比例与神的法度》这幅画中的形象取自佛教造像“金刚手菩萨”,据此便认为这是一幅佛教图像可能失之偏颇。首先这幅画的标题显然指示我们要远离佛教题材和内容的表现才能去把握创作者的意图。标题中用了“人”和“神”两个限定词来限定中心词“比例”与“法度”, “与”这个词将两个中心词纳入了一种比较关系之中。这种比较关系的意图指向了视觉图像的审美法则而不是宗教内容。图像真实的意图还需要对图形进一步剖析。
  画面中“金刚手菩萨”像和“般若炽焰”来源于宗教图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取了菩萨的意象,而不是完整的“金刚手菩萨”像。因为这尊菩萨手中既省略了金刚杵也没有画金刚索法器,五股骷髅冠也只是简单的表示性圆圈。创作者似有意要规避佛教图像的完整性,而只是将其作为指示性的文化图像符号加以挪用而已。
  至关重要的是,主体形象被一个圆形的底和一个矩形黑线框限定着,这不是宗教性绘画的图式。将此与标题中的“人的比例”一词联系起来,对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一画熟悉的人不难发现这个圆和方符号的出处。画者似乎是想将西方的黄金分割律与东方的尺度心法叠加,喻示艺术创作中人的完美比例与神的神圣法度的神秘关联。
  如此单纯的契合并不能力证这种想法。形式与材料的介入不得不说是将这一意图表达推进了一步。画布、丙烯和中国墨的交织,画家摒弃了凹凸画法而采取单线平涂的线描,将画面进行了平面化处理,以混搭的方式突破了西画和宗教性绘画的范式,走向了自由表现。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选择将“完美比例”与佛教图像纳入一个框架中的缘起,是画家思考该提交怎样的作品参加由意大利文化艺术协会主办的“艺带意路”佛罗伦萨Simultanea Spazid Arte展览。有理由推论,制造两个经典文化图语的相遇,画家用意颇深。跨越空间、时间、历史和图式的交流放射出的是不同文明智慧碰撞的光芒。经典的箕正意义不应当是让人顶礼膜拜,而应该总是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地从它那里有所发现。
  另外四幅画,《春》《乐》《空》《隐》均是以古龟兹石窟壁画为原本进行的创作。《春》借用了克孜尔干佛洞第176窟的菩萨造像,《乐》的形象源自克孜尔千佛洞石窟乐舞题材壁画,《空》源自克孜尔千佛洞中佛教故事《宫中嬉戏图》残片中的形象,《隐》源自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立佛造像。
  这几幅图像看似与佛教的艺术有着直接的渊源,但是画家无意于表达宗教情怀。我们既看不到神圣的仪式感,也感受不到神性的光辉,能够感受到的则是对艺术转境的表达。转境,是指图像从宗教原境转向了个人化的艺术之境的展现。那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去原本化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所谓去原本化,即割断图像视觉表现和语意空间的联系。在《人的比例与神的法度》一画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避免复制或模仿原本的凹凸画法和色彩,简化原本语义符号,用纯粹的线描抽离出需要的形式。
  部分截取和撷取残破感则是另一方面。部分截取也意味着一种割裂,残破感是指将时间植入画面之中。残破感本不是宗教性绘画所固有的。
  另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几幅作品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创作的,将其作为一个系列,应该能够揭示画家的创作心态和有关生存的玄思:力量、生命力、快乐和解脱。据说金刚手菩萨代表力量,其相愤怒,能具足大威权,制伏各种外魔。撇开这种解释,只关注图像本身,强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炽热的火焰,富有动感的“屈铁盘丝”描,几乎要将画面冲破。《春》和《乐》中那种曼妙的身姿、弧线,带有律动感。对于有情众生,美妙的歌舞本来用来赞美佛,而在这里成为生命和快乐的依托。歌舞是精神的快乐,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快乐自然离不开肉身,这就是《空》的意思,色与欲是值得反思的。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解脱之道,凝神静思则归于《隐》。
  艺术作品是个开放性文本,强调以“有意味的形式”表现“有意思的图语”。从王可博士的这几幅绘画中不难发现,任何文化资源都可供我们挪用,成为表达新意图的符号,其关键之处则在于如何转境。画能转境,方为自由,正如心能轉境,即同如来。
其他文献
设想如果回到大唐盛世,我去拜谒许太学,那不用问童子,他一定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在大山里也不采药,一定是提着一支笔,坐对着大山,相看两不厌。待到日薄西山,他也就收拾好笔墨,飞鸟相与还。但这也绝不仅仅是设想。工作再繁忙,许太学一旦觅得空闲,就转进大山。如果问他为何如此乐此不疲,他一定会回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生长在广西大山之中,许太学敦厚纯朴,胸次洒脱。大学毕业后,他入大化县
期刊
《秋江雨渡》是一幅简洁而别致的山水画。乍看之下,残崖断壁间,片片寒叶伴着秋风飘然而落,江面上泛起涟漪,一叶扁舟翩然而至,两位白衣船客端坐其中,舟行于山水之间。这仿佛是一幅来自南宋的诗意山水画。但是细细观来,船夫披蓑戴笠,弓背行橹,仿佛在奋力与自然博弈;乘舟者团坐于船,紧握伞柄,仿佛稍一放松,手中之伞就会被吹落江中。再加上飘零的落叶和满江的波澜,特别是画面上方水墨渲染下的光影明灭之感,这种风、光、雨
期刊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岭南印学理论与篆刻艺术在海内外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展示岭南印人事迹和印学精神,岭南印社将在广州市举办“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颁发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颂扬学术成果,奖掖后起之秀。春节刚过,曲斌社长召集研讨会组委会成员在文德路的千秋堂商榷此事,席间与岭南印社副社长黎向群先生交流,谈及皖籍篆刻艺术大师
期刊
内容提要:“山水人物皆空嵌,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而驰名中外。铁画从字面上理解是“铁”与“画”,是艺术家与铁匠紧密合作产生的结果,两者形影不离,缺一不可。但纵观当下,芜湖铁画前行之路艰难,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究其缘由,就是有“铁”无“画”,有“艺”无“铁”。  关键词:“铁”与“画”;芜湖铁画;画稿  铁画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芜湖铁画自
期刊
一、硕学通儒 气节凌霜  王伯沆先生家学渊源,先辈数代业儒。其父名杰,字鹤臞,是饱读诗书的博雅之士,“喜属文”。其母陈氏知书达理,尤“喜读明史”。先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聪慧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他6岁叩见南京词人端木埰,18岁入泮,19岁为廪生。其曾随金陵名宿端木埰、高子安研读《说文解字》及诗、古文辞。后其就读钟山书院,每试皆名列前茅,为书院山长黄翔云(黄侃之父)器重。  以
期刊
南朝谢赫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要义,其中“韵”者,本义乃指声韵,由此或可溯源绘画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清人王原祁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从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绘画与音乐的相通性。依宗白华之论:“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故宗
期刊
六百年昆曲艺术传承之愿,十一折经典剧目赏鉴之道,一出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主创的《说戏》一书,甫出版即收获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英国D&AD Awards铅笔奖”等业内荣誉。腰封上几句推荐语,更显得本书戏味十足。  该书以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联出柯军主演的十一出经典昆剧折子戏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昆艺秘技等
期刊
王仁海  1971年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方向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倾情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精研于传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专著《走近(清明上河图)》《博古颖传拓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研究》《博古画及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等。多项课题入选省部级课题项目,多篇论文入选
期刊
青绿山水本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原初形态,也符合山青水绿的自然本色。然而,在中国画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水墨艺术风行天下,名家佳作迭出,而绚烂明丽的青绿艺术反而显得式微,以青绿名世的中国画家也很有限,如唐代大小李将军父子,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以及赵伯驹、赵伯骕皇族兄弟,明四家之一的仇实父等。一直到近现代画坛,这种“水墨为上”的格局都未曾改变,以致给外界留下“中国画家在色彩领域落后”的印象。所以,我非常期待中
期刊
三十七、篆书的创作——章法美观  篆书创作的第二个重点便是要做到章法美观。书法创作都很强调章法布局。但是正书类的章法布局规则鲜明,简单明了,而不像在行草书中那样有许多较抽象而隐晦、灵活而多变的布局法则。篆书创作的章法布局和楷书、隶书较近似,总体来说强调排列的规整性。大多数篆书特别是小篆在章法布局上首要的、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纵横行列分明,并在行列分明、间距匀称的前提下,适当做一些变化。或间距整体较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