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润峰 失落的背影

来源 :中国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隐英雄
  代表人物:倪润峰、吴士宏
  无论情愿还是不甘,当喧嚣彻底归于宁静,对退隐英雄来说,最大的考验或许是,能否真正耐得住此后长久的寂寞?
  
  2005年的长虹,昔日的“彩电大王”东山再起。
  现任长虹董事长赵勇提出,长虹2005年要实现主营收入160亿元,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目标。此时,在四川省绵阳市的长虹工厂大门上挂出了庆功的喜报:上半年长虹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1%,利润总额增长183%。这个消息让长虹3万多名员工欣喜不已。
  但此时已经卸甲的长虹“教父”,61岁的倪润峰,却没有一点兴奋的感觉。这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仍然处于长虹去年近37亿元巨额亏损、美国电子产品消费商APEX4.7亿美元的逾期欠款等事件的困扰之中,来自市场的发难式诘问,似乎掩盖了倪润峰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曾经拥有的辉煌。
  1980年代,是中国现代商业史必须记录的一个年代。
  1985年,机载火控雷达专家倪润峰入主长虹。这一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企业计划外自销产品价格放开的一年。“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倪润峰,执掌长虹20年期间,企业净资产从1400多万元到225亿元,增长了1000倍以上。不仅如此,倪润峰领导长虹创业的故事至今仍被作为中国商战的经典。如1989年倪润峰率先在国内作出彩电降价决定,打破了销售僵局,救活了当时陷入困境的长虹;1996年,倪润峰再一次拿起价格武器,挤垮了外国品牌彩电在中国的强势地位,但在随后的1998年,倪润峰一手炮制的“长虹囤积彩管事件”却最终成了长虹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如长虹的直接领导、绵阳市长蒋仁富所评价:“虽然一个企业的发展绝不仅仅靠一个人,但他作为长虹主帅功不可没。”这是一个来自官方的中国式的崇高评价,因为倪润峰的身份还曾经是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很难企及的角色。
  正因为政商的双重身份,倪润峰的命运完全受制于长虹的业绩曲线,以及上层的意志。1997年长虹业绩攀升到销售收入188亿元的顶峰,倪润峰即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998年和1999年的长虹业绩逆转,导致了倪润峰2000年的退隐;而2001年倪润峰的复出以及2004年的退休,也均出自政府方面的决策。
  倪润峰任期内悬而未决的最大问题——MBO计划,被认为是导致他最后出局的重要因素。对于性格执拗的倪润峰来说,既不能拿到期望中的期权,又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长虹的改制,离去也就成为必然。
  有意思的是在倪润峰离去的身后,其在位时MBO长虹的企图仍然受到郎咸平等人的指责,但这些丝毫都不能影响他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经营者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记。
  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人物,倪润峰曾经将长虹拉至巅峰,也曾经随之跌至谷底。霸气、大手笔等词汇一直伴随着这位山东大汉,同时,他又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帅才,对自己一手造成的长虹的“大企业病”,倪润峰从不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在长虹人的眼中,倪润峰做事励精图治、雷厉风行,但不讨人喜欢;在媒体眼中,倪润峰是个喜欢冒险、作风独断、性格固执的家伙。
  对于经历了中国企业创业与发展阶段的倪润峰,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机会完成自己的心愿,像国有股减持、管理层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设想,始终难以完全实现。相比于同一时代的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等人,倪润峰职业生涯的结束略显唐突,尤其是他最后选择电话口授离开长虹的方式,更是为他自己抹上了几许悲剧色彩。
  但对于长虹乃至中国彩电业,倪润峰20年来的探索已经深深地留下了印记,甚至已被历史定格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其他文献
年龄偏大,这是柳传志自己意识到的劣势之一.应该说这也是起家于上世纪的中国企业家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但61岁的柳传志面对此毫不忌讳,他用特有的嘶哑嗓音很肯定地表示,自己
期刊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改进完善政府机关绩效管理新模式,积极探索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多种方式互补的“民考官”机制.通过开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的“三民
鲁冠球最近非常忙.2005年已经过去大半,他仍是马不停蹄地出差,不是去下属公司视察就是去开会.这样出差的频率可能连年轻人都会感觉到疲惫,但在鲁冠球的身上似乎看不到他那个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中两个并行的、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重叠的工作过程。我国现行
期刊
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茁要性,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发挥农地资源的最优效益,文章运用实地调查法、理论分析法、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流
期刊
期刊
自2002年底作别TCL后,吴士宏隐匿得相当彻底.直至2004年情人节前夕,一篇名为吴士宏感恩的文章在网上悄然传播,作者,正是吴士宏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