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高中音乐新课标明确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高中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这与初中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高中“音乐鉴赏”与初中“感受与欣赏”的音乐学习也形成了自然的衔接关系。高中音乐教师应加强与初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把初高中音乐鉴赏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两者的不同要求,对比两者的深度和广度,寻找教学内容的生长点,这是做好初高中音乐教学衔接的基础。
关键词:探究;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衔接点
引言:
面对“美育”的重要性,我深感音乐教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初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们经受磨炼、锻炼能力、经历青春期等性格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初高中音乐教学能否一概而论?怎样做好初高中音乐教育衔接?基于此,本文就旨在分析初高中音乐教学内容衔接点的探寻。
一、整合教材,让衔接水到渠成
例如中国民歌教学:从人音版七上到九上五本音乐教材看,共设置了七个单元的中国民歌欣赏内容,它们依次分别为:草原牧歌、劳动的歌、天山之音、小调集萃、雪域天音、山野放歌、西南情韵。由每个单元的标题可见:草原牧歌、天山之音、雪域天音和西南情韵明确了民歌的地域性;而劳动的歌、山野放牧体现出民歌表现的场合;小调集萃以民歌的体裁命名。而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第二单元民歌鉴赏的标题,划分为: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四个章节,清晰地体现民歌地域风格的特征。
二、发掘迁移点,让衔接行之有效
(一)同一类型的不同乐曲。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丝竹相和”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中花六板》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中的《欢乐歌》皆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要想实现初高中教学知识点的衔接,重要的就是抓住这个主题。让学生对比聆听同一类型的音乐作品,唤起他们内心的联觉反应,试着表述对“江南丝竹”曲调的初步感知;通过对“丝”——二胡、琵琶、扬琴等;“竹”——笛、箫等单一音色的听辨与感知,对其结构、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的分析,探究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从审美角度深入理解作品为何流淌出“清新委婉,细腻典雅”的江南韵味。(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例如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教学中,通过九年级上第五《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作为导入,强化“动机”与主题音乐在交响乐中的作用;分辨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节奏、力度的变化在交响乐发展中的推动力;感受交响乐丰富、浓烈、富于变化的音响特征及情绪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学习聆听贝多芬的另一种体裁作品———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改造下,发展规模接近交响曲结构,而交响乐是大型管弦乐队的“奏鸣曲”,可见,了解钢琴奏鸣曲是深入欣赏交响乐的基础。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是其登峰造极时期的作品,也是200年来音乐会上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这首乐曲实现了贝多芬英雄梦想,以完美的格式刻画出人的深刻、激烈、复杂而宏伟的情感;乐曲的“第三乐章”通过一个音型的反复,带来暴风雨般的战斗欢乐与哀伤……
三、对比教学,总结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两对比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感情或者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不同风格的具体特点,掌握更多的鉴赏方法。例如,在学唱《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引入《爱我中华》这首与它类似的歌曲。教师在学生都了解音乐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对照,分析出两首曲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比如,相同点是这两首歌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不同点是《保卫黄河》是通过黄河来寄托感情,而《爱我中华》是直接抒发我们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技巧,还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传授学生乐理技巧,辅助学生鉴赏感知
探寻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衔接点,并不只是单纯地给学生选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作品,而是要想着如何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音乐教学的衔接点应进行延续生长点轉化,使得初高中音乐学习衔接具有可持续性。高中阶段的乐理技巧教学内容相较而言并不复杂,主要内容是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这一作品便以“短—短—短—长”的节奏开场,并辅以很强的力度,以此展现命运的威严、冷酷。同样,作品中还有很多地方以节奏、旋律等基础要素将情感直观地表现出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从两个方面传授给学生乐理技巧。首先,教师应当先将这些基础要素传授给学生,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将节奏等内容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对节奏等内容的鉴赏经验。最后,教师再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拍手、敲击、打响指等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辅助学生进行感知。如此,教师既能让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较为独特的审美感知。
结束语:
总之,进行初高中衔接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使得学生自愿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之后,还会自己安排时间去聆听课外作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芳.例析如何做好初高中音乐教育的衔接[J].华夏教师,2020(16):72-73.
[2]刘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文本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尤薇.初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云南省普洱第二中学)
关键词:探究;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衔接点
引言:
面对“美育”的重要性,我深感音乐教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初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们经受磨炼、锻炼能力、经历青春期等性格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初高中音乐教学能否一概而论?怎样做好初高中音乐教育衔接?基于此,本文就旨在分析初高中音乐教学内容衔接点的探寻。
一、整合教材,让衔接水到渠成
例如中国民歌教学:从人音版七上到九上五本音乐教材看,共设置了七个单元的中国民歌欣赏内容,它们依次分别为:草原牧歌、劳动的歌、天山之音、小调集萃、雪域天音、山野放歌、西南情韵。由每个单元的标题可见:草原牧歌、天山之音、雪域天音和西南情韵明确了民歌的地域性;而劳动的歌、山野放牧体现出民歌表现的场合;小调集萃以民歌的体裁命名。而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以《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第二单元民歌鉴赏的标题,划分为: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醇厚的中原韵、飘逸的南国风四个章节,清晰地体现民歌地域风格的特征。
二、发掘迁移点,让衔接行之有效
(一)同一类型的不同乐曲。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丝竹相和”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中花六板》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中的《欢乐歌》皆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作品的典型代表,要想实现初高中教学知识点的衔接,重要的就是抓住这个主题。让学生对比聆听同一类型的音乐作品,唤起他们内心的联觉反应,试着表述对“江南丝竹”曲调的初步感知;通过对“丝”——二胡、琵琶、扬琴等;“竹”——笛、箫等单一音色的听辨与感知,对其结构、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加花变奏等创作手法的分析,探究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从审美角度深入理解作品为何流淌出“清新委婉,细腻典雅”的江南韵味。(二)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例如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教学中,通过九年级上第五《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作为导入,强化“动机”与主题音乐在交响乐中的作用;分辨大型管弦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以及节奏、力度的变化在交响乐发展中的推动力;感受交响乐丰富、浓烈、富于变化的音响特征及情绪变化。由此,引导学生学习聆听贝多芬的另一种体裁作品———钢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改造下,发展规模接近交响曲结构,而交响乐是大型管弦乐队的“奏鸣曲”,可见,了解钢琴奏鸣曲是深入欣赏交响乐的基础。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是其登峰造极时期的作品,也是200年来音乐会上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这首乐曲实现了贝多芬英雄梦想,以完美的格式刻画出人的深刻、激烈、复杂而宏伟的情感;乐曲的“第三乐章”通过一个音型的反复,带来暴风雨般的战斗欢乐与哀伤……
三、对比教学,总结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两对比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感情或者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不同风格的具体特点,掌握更多的鉴赏方法。例如,在学唱《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引入《爱我中华》这首与它类似的歌曲。教师在学生都了解音乐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逐一对照,分析出两首曲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比如,相同点是这两首歌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不同点是《保卫黄河》是通过黄河来寄托感情,而《爱我中华》是直接抒发我们的爱国情感。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技巧,还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传授学生乐理技巧,辅助学生鉴赏感知
探寻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衔接点,并不只是单纯地给学生选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作品,而是要想着如何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音乐核心素养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音乐教学的衔接点应进行延续生长点轉化,使得初高中音乐学习衔接具有可持续性。高中阶段的乐理技巧教学内容相较而言并不复杂,主要内容是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这一作品便以“短—短—短—长”的节奏开场,并辅以很强的力度,以此展现命运的威严、冷酷。同样,作品中还有很多地方以节奏、旋律等基础要素将情感直观地表现出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从两个方面传授给学生乐理技巧。首先,教师应当先将这些基础要素传授给学生,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将节奏等内容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对节奏等内容的鉴赏经验。最后,教师再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拍手、敲击、打响指等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辅助学生进行感知。如此,教师既能让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较为独特的审美感知。
结束语:
总之,进行初高中衔接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使得学生自愿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之后,还会自己安排时间去聆听课外作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芳.例析如何做好初高中音乐教育的衔接[J].华夏教师,2020(16):72-73.
[2]刘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文本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尤薇.初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云南省普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