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太人怎样教孩子学习
■佚文
犹太民族无疑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民族之一,在培养儿童学习能力方面,有不少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给孩子灌输知识的重要性。犹太人的床头,都会放一个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满书籍,如果把书柜放在床尾,就会被人认为对书的不敬,也是对生命的不敬。犹太教义规定,犹太人要重视学问如生命,要终生与知识为伴。他们重视学问是基于一个相当现实的认识:知识就是财富。
他们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犹太母亲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为他们准备十来本图书。这些图书基本没有文字,只有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和符号。她常把书放在孩子面前,孩子被好看的图片吸引,慢慢地爱上翻阅图书。当孩子5岁时,就为其准备童话、故事书,并和孩子一起阅读,有时讲给孩子听。他们长大后,自然非常重视从书本获取、积累知识。
他们鼓励孩子提问。犹太人认为,如果只会读书而不提问的话,即使满腹经纶也和愚者一样,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开阔其眼界、让其把握前进方向、培养其怀疑精神。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就会问其有无提问。犹太人让孩子在提问、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创新精神。
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在犹太人家庭,父母总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学校的时间是短暂的,若想丰富学识,就必须提高自学能力。”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也有意识地总结自学方法。犹太人普遍这样自学:从小养成自学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进行自学;根据需要,制定长期或短期学习任务,然后大量阅读;根据学习目标,大量地搜集各种资料;淘金般精选有价值的资料,深入研究,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不懂就向智者求教;通过多种形式自学,比如和智者交往,与高人交谈,都能无形中增长自己的知识。 (据《现代教育报》)
人生总得“爆发”一回
■陈鲁民
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崩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的井喷一样。
据传,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一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改查了整个数学面貌。伽罗华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9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5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6天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牺牲的消息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愤怒情绪无以排遣,抓起狼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祭侄帖》。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但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据《意林》)
批评的力量
■苏则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教练法则:这就是批评的力量。批评有时是动力,激发人向上的欲望;有时是转折,指引人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巅峰;有时是毒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一生。而其实,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面对批评的心态。
(据《邯郸日报》)
太完美的要当心
■李浅予
上世纪60年代,一张被称为“海盗家园”的古地图被发现。据推测,地图的绘制时间大约为公元800~1100年间。这是一张绘制得非常精确的地图,比以往发现的任何有关海盗涉足范围的其他地图都要完美。不过,很快有学者宣布,这张地图是伪造的,依据是:“地图把格陵兰绘制得太完美了”!
这个看起来过于简单的依据,当时并不能让人信服。在争议了十几年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家从地图中取出墨迹进行分析,测出墨迹中含有氧化钛——这是现代墨水的一种成分,而在中世纪末甚至现代早期,还没有制造出这种墨水。这个鉴定再一次证明:“海盗家园”确系伪造。从此,科学界不再对其进行研究。
“完美”就像画皮,只要不被揭穿,永远都能迷惑人。2006年,一幅摄影在一次国家级摄影比赛中征服评委并获得大奖。然而,不久有网友指出,这幅曾“感动中国”的“完美之作”有造假嫌疑,并很快被摄影者本人所承认——这就是与 “周老虎”事件相“媲美”的“刘羚羊”事件。
事件发生后,该大赛的一位评委称,在评选作品时,他曾经非常喜欢这幅照片,但现在看来,“越是完美的照片,就越应该引起怀疑”。
其实,岂止照片,几乎任何完美的东西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当面对太完美的事物时,我们要当心,至少,当画皮揭下,我们不必在狰狞的真相前大惊失色。
(据《信息时报》)
一个改变爱因斯坦的故事
■佚文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据《一品故事网》)
■佚文
犹太民族无疑是世界上了不起的民族之一,在培养儿童学习能力方面,有不少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给孩子灌输知识的重要性。犹太人的床头,都会放一个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满书籍,如果把书柜放在床尾,就会被人认为对书的不敬,也是对生命的不敬。犹太教义规定,犹太人要重视学问如生命,要终生与知识为伴。他们重视学问是基于一个相当现实的认识:知识就是财富。
他们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犹太母亲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为他们准备十来本图书。这些图书基本没有文字,只有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和符号。她常把书放在孩子面前,孩子被好看的图片吸引,慢慢地爱上翻阅图书。当孩子5岁时,就为其准备童话、故事书,并和孩子一起阅读,有时讲给孩子听。他们长大后,自然非常重视从书本获取、积累知识。
他们鼓励孩子提问。犹太人认为,如果只会读书而不提问的话,即使满腹经纶也和愚者一样,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开阔其眼界、让其把握前进方向、培养其怀疑精神。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就会问其有无提问。犹太人让孩子在提问、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创新精神。
他们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在犹太人家庭,父母总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学校的时间是短暂的,若想丰富学识,就必须提高自学能力。”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也有意识地总结自学方法。犹太人普遍这样自学:从小养成自学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进行自学;根据需要,制定长期或短期学习任务,然后大量阅读;根据学习目标,大量地搜集各种资料;淘金般精选有价值的资料,深入研究,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不懂就向智者求教;通过多种形式自学,比如和智者交往,与高人交谈,都能无形中增长自己的知识。 (据《现代教育报》)
人生总得“爆发”一回
■陈鲁民
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崩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的井喷一样。
据传,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一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用群论改查了整个数学面貌。伽罗华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9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5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6天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牺牲的消息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愤怒情绪无以排遣,抓起狼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祭侄帖》。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但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据《意林》)
批评的力量
■苏则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教练法则:这就是批评的力量。批评有时是动力,激发人向上的欲望;有时是转折,指引人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巅峰;有时是毒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一生。而其实,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面对批评的心态。
(据《邯郸日报》)
太完美的要当心
■李浅予
上世纪60年代,一张被称为“海盗家园”的古地图被发现。据推测,地图的绘制时间大约为公元800~1100年间。这是一张绘制得非常精确的地图,比以往发现的任何有关海盗涉足范围的其他地图都要完美。不过,很快有学者宣布,这张地图是伪造的,依据是:“地图把格陵兰绘制得太完美了”!
这个看起来过于简单的依据,当时并不能让人信服。在争议了十几年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化学家从地图中取出墨迹进行分析,测出墨迹中含有氧化钛——这是现代墨水的一种成分,而在中世纪末甚至现代早期,还没有制造出这种墨水。这个鉴定再一次证明:“海盗家园”确系伪造。从此,科学界不再对其进行研究。
“完美”就像画皮,只要不被揭穿,永远都能迷惑人。2006年,一幅摄影在一次国家级摄影比赛中征服评委并获得大奖。然而,不久有网友指出,这幅曾“感动中国”的“完美之作”有造假嫌疑,并很快被摄影者本人所承认——这就是与 “周老虎”事件相“媲美”的“刘羚羊”事件。
事件发生后,该大赛的一位评委称,在评选作品时,他曾经非常喜欢这幅照片,但现在看来,“越是完美的照片,就越应该引起怀疑”。
其实,岂止照片,几乎任何完美的东西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当面对太完美的事物时,我们要当心,至少,当画皮揭下,我们不必在狰狞的真相前大惊失色。
(据《信息时报》)
一个改变爱因斯坦的故事
■佚文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据《一品故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