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执行/ 李薇 文/ 黑石
摄影/ 范永恒(永恒造像馆)
化妆/ 高辉 场地提供/ 唐廊
财富还能带来什么?这是叱咤财富界的他们不停思考的问题。张扬、铺张的生活方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渴望一种更优雅、更豁达、更具社会价值的自我表达——慈善和公益事业带给他们无尽的充实和给予的快乐。
生正逢时的热情
“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财力,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我们生正逢时,并具备旺盛的精力——这就是我们今天全心投入公益事业的原因。”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14 岁的苗族姑娘由荣春对小学课文《南京长江大桥》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由荣春生活在贵州省西部的新仁县化屋村,一个大部分人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贫困地区,这里的人大都住在茅草房里,每年收获的粮食只能吃到年中,红薯和水煮土豆丝是“家常便饭”。
对由荣春来说,南京是遥远的“外面的世界”,她甚至连对“外面的世界”的想象都少得可怜。她的嗓音很漂亮,是村内表演队的一员,但她大部分时间要花在收粮食、做家务和上学的山路上。
这个害羞懂事的女孩没有想到,2006年9 月的一次迎宾表演会让她有了亲眼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的机会。那天来了很多人,有副县长,有县教育局长,有乡上、村上的干部,还有新浪网副董事长汪延和他的团队。汪延觉得她多才多艺,于是破例把她加进了去南京参加冬令营的名单。
一个关于长江大桥的梦
这是汪延主导的“扬帆计划”的第一次试验:从贫困农村中选拔出14~16岁的优秀初中学生,提供一个10~15 天的冬令营或夏令营,带他们走出大山、走进都市的大学校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去思考自己的历史使命与人生目标,同时在返乡后能够影响身边的同学、兄弟姊妹,甚至老师和家长。
汪延说,未来十年,中国至少有两亿农村人将来到城市。在这其中,如果能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不是作为简单的“剩余廉价劳动力”来到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而是一群不仅有理想、有知识,更有自信、有创造力和有思想的青年精英,“我相信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是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还是公司职员,都将是一群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关键人物。”
由荣春和其他13 个贫穷但品学兼优的少年成了第一批幸运儿,2007 年1 月27 日,14 个孩子在两位当地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从贵阳开往南京的列车。在接下来的两周里,他们经历了无数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到县城,第一次到省城,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见“老外”,第一次踏入大学的校园,第一次见到高楼,第一次乘电梯,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照,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上网看新闻、搜索、写电邮,第一次上没用粉笔写板书的历史课……“外面的世界”刺激着他们的心灵,在昨天,他们还过着“两头黑”的上学生活(早上五点从家里出发时天还没亮,晚上七点钟到家时天早已经黑了),他们在学校吃的中饭是一个土豆或红薯,他们最期待的晚餐是有一点油星子的炒土豆丝。
“我总是期待着有一天能看到长江大桥,今天我圆了梦。”在亲眼见到这座课本上的大桥后,由荣春写下这样的日记,“以前我觉得南京长江大桥不过是一座桥而已,今天所见让我改变了看法和观点。人不仅要知,还要识,这就是汪总所说的知识。通过亲眼所见,使我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也成了我学习前进的动力。”
企业家的使命感
辞去新浪网CEO 职位,成为新浪网副董事长以后,汪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领域,特别是现在启动的“扬帆计划”,他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起草、策划,并联络相关各方,去中国最贫穷的山区探访,联系北京等地的教育和心理学专家、老师编写、修改、研讨专门为山村初中生设计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去南京为首站活动“踩点”。在14 个孩子回到各自的家乡后,汪延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跟踪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年4 月和6 月,他们还要再次前往黔西与孩子们做面对面的沟通。
汪延说,“扬帆计划”让他感到非常幸运,“当我们有意为偏远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的时候,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财力,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我们生正逢时,并具备旺盛的精力;更大的奢侈是我们拥有充裕的时间,这就是我们今天不顾一切地投身公益事业的原因。”
他希望通过“扬帆计划”达到两个目的:首先通过都市与家乡的对比,更强烈地激发起孩子们心底里为自己、为亲人、为家乡脱离贫困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而更关键的,则是希望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带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为他们长大后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在对14 个孩子的心理测试中,他们都把家乡列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而在《十年后我将会怎样》的命题作文中,很多孩子想象着如何改变贫困家乡的生活。这让汪延感到欣慰,“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论你身在祖国还是异国他乡,就大多数人而言,家,在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份眷恋的同时,更给了我们一份使命感。”
摄影/ 范永恒(永恒造像馆)
化妆/ 高辉 场地提供/ 唐廊
财富还能带来什么?这是叱咤财富界的他们不停思考的问题。张扬、铺张的生活方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渴望一种更优雅、更豁达、更具社会价值的自我表达——慈善和公益事业带给他们无尽的充实和给予的快乐。
生正逢时的热情
“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财力,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我们生正逢时,并具备旺盛的精力——这就是我们今天全心投入公益事业的原因。”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14 岁的苗族姑娘由荣春对小学课文《南京长江大桥》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由荣春生活在贵州省西部的新仁县化屋村,一个大部分人连温饱都还没有解决的贫困地区,这里的人大都住在茅草房里,每年收获的粮食只能吃到年中,红薯和水煮土豆丝是“家常便饭”。
对由荣春来说,南京是遥远的“外面的世界”,她甚至连对“外面的世界”的想象都少得可怜。她的嗓音很漂亮,是村内表演队的一员,但她大部分时间要花在收粮食、做家务和上学的山路上。
这个害羞懂事的女孩没有想到,2006年9 月的一次迎宾表演会让她有了亲眼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的机会。那天来了很多人,有副县长,有县教育局长,有乡上、村上的干部,还有新浪网副董事长汪延和他的团队。汪延觉得她多才多艺,于是破例把她加进了去南京参加冬令营的名单。
一个关于长江大桥的梦
这是汪延主导的“扬帆计划”的第一次试验:从贫困农村中选拔出14~16岁的优秀初中学生,提供一个10~15 天的冬令营或夏令营,带他们走出大山、走进都市的大学校园,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去思考自己的历史使命与人生目标,同时在返乡后能够影响身边的同学、兄弟姊妹,甚至老师和家长。
汪延说,未来十年,中国至少有两亿农村人将来到城市。在这其中,如果能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不是作为简单的“剩余廉价劳动力”来到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而是一群不仅有理想、有知识,更有自信、有创造力和有思想的青年精英,“我相信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是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还是公司职员,都将是一群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关键人物。”
由荣春和其他13 个贫穷但品学兼优的少年成了第一批幸运儿,2007 年1 月27 日,14 个孩子在两位当地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从贵阳开往南京的列车。在接下来的两周里,他们经历了无数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到县城,第一次到省城,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见“老外”,第一次踏入大学的校园,第一次见到高楼,第一次乘电梯,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用数码相机拍照,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上网看新闻、搜索、写电邮,第一次上没用粉笔写板书的历史课……“外面的世界”刺激着他们的心灵,在昨天,他们还过着“两头黑”的上学生活(早上五点从家里出发时天还没亮,晚上七点钟到家时天早已经黑了),他们在学校吃的中饭是一个土豆或红薯,他们最期待的晚餐是有一点油星子的炒土豆丝。
“我总是期待着有一天能看到长江大桥,今天我圆了梦。”在亲眼见到这座课本上的大桥后,由荣春写下这样的日记,“以前我觉得南京长江大桥不过是一座桥而已,今天所见让我改变了看法和观点。人不仅要知,还要识,这就是汪总所说的知识。通过亲眼所见,使我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也成了我学习前进的动力。”
企业家的使命感
辞去新浪网CEO 职位,成为新浪网副董事长以后,汪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领域,特别是现在启动的“扬帆计划”,他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来起草、策划,并联络相关各方,去中国最贫穷的山区探访,联系北京等地的教育和心理学专家、老师编写、修改、研讨专门为山村初中生设计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去南京为首站活动“踩点”。在14 个孩子回到各自的家乡后,汪延和他的团队还将继续跟踪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今年4 月和6 月,他们还要再次前往黔西与孩子们做面对面的沟通。
汪延说,“扬帆计划”让他感到非常幸运,“当我们有意为偏远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的时候,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财力,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我们生正逢时,并具备旺盛的精力;更大的奢侈是我们拥有充裕的时间,这就是我们今天不顾一切地投身公益事业的原因。”
他希望通过“扬帆计划”达到两个目的:首先通过都市与家乡的对比,更强烈地激发起孩子们心底里为自己、为亲人、为家乡脱离贫困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而更关键的,则是希望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带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为他们长大后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不同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在对14 个孩子的心理测试中,他们都把家乡列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而在《十年后我将会怎样》的命题作文中,很多孩子想象着如何改变贫困家乡的生活。这让汪延感到欣慰,“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不论你身在祖国还是异国他乡,就大多数人而言,家,在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份眷恋的同时,更给了我们一份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