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情的园丁
——痴迷是成功必备的催化剂
哲理的故事
在英国,最近有个74岁的叫布莱恩的老头突然成了很多媒体报道的焦点。原因很简单,他中了大奖。这个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园丁的老人,突然在古稀之年被横财砸了个正着。2500万英镑的大奖即便是周游世界也绰绰有余了。正在被人猜测他会怎样花掉这些钱的时候,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拉着自己的太太,一边微笑着一边给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我要用一部分钱雇一个胡萝卜种植专家,学习种植胡萝卜。”
原来,他一直想在菜园子里种胡萝卜。但多年来,怎么种都没有成功。现在突然有了资金,他决定完成自己的终极梦想:找个特牛的专家,学会种胡萝卜,然后在自己的小菜园里种上一地的胡萝卜。
老头幸福的微笑使得很多英国人感到意外之余,都认为布莱恩先生是最敬业的园丁。而他的敬业,正在于他对土地和植物的那份特殊的热爱。
故事的哲理
对于一个人和一个组织来说,要想有所成就,痴迷(而非欲望)是必备的催化剂。因为痴迷,所以喜爱,所以深情,也所以执着,最终所以会快乐地成功(比如比尔•盖茨),抑或者没有成功却依然快乐,从而获得另一种人生成功。
跳舞与税官
——找对人上车是用人真谛
哲理的故事
大文豪伏尔泰在作品《查第格》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国家想物色一名清廉的税务总监,想请查第格帮忙出主意。
于是,查第格建议说:在一条阴暗狭窄的走廊里放满金银珠宝,首先让应聘者依次通过这条走廊,然后再让他们跳舞。那个舞姿最轻盈的人,就是税务总监的最佳人选。因为偷了金银珠宝的人,是不敢放开手脚跳舞的。
果然,在数十名应聘者中,只有一个人迈出了轻盈的舞步,其他人都因为偷了走廊里的金银珠宝藏在身上,而个个舞姿笨拙,丑态百出。
故事的哲理
一句“人心隔肚皮”的感慨,使得不少企业对新员工的甄选缺少信心,进而寄望培训和运气。殊不知,即便是基层员工,也必须在最初环节就对职业素养、品格特征进行严格筛选。上岗后培训固然重要,但找对人上车才是更高效的用人真谛。当然,这一切都有前提,企业首先要清晰地知道所招聘的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了清晰的诉求,才会出现有效的工具。
席卷全球的约拿情结
——为了成功,必须包容失败
哲理的故事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
终于,神给了约拿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拒绝了这个任务,逃跑了。他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约拿几经反复和犹豫,终于悔改,完成了使命。
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了所谓的“约拿情结”,用来指代那些渴望成功又因为某些因素害怕成功的人所处的纠结心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约拿情结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从而导致人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故事的哲理
国人定会想起“叶公好龙”——渴望成功,却又深深逃避面对可能的成功,以及可能成功的可能路径——这显然是个世界性的悖论与尴尬。
为什么会这样?在组织中,至少一个现实原因是:一旦不成功,“后果很严重”。为此,一个矢志于创新的企业,一定是那种能建立激励大家敢于成功,而且为了成功也敢于不成功的文化制度的企业。但现实中,我们有多少制度是围绕“争取成功”,而非“不准失败”建立的呢?
——痴迷是成功必备的催化剂
哲理的故事
在英国,最近有个74岁的叫布莱恩的老头突然成了很多媒体报道的焦点。原因很简单,他中了大奖。这个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园丁的老人,突然在古稀之年被横财砸了个正着。2500万英镑的大奖即便是周游世界也绰绰有余了。正在被人猜测他会怎样花掉这些钱的时候,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拉着自己的太太,一边微笑着一边给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我要用一部分钱雇一个胡萝卜种植专家,学习种植胡萝卜。”
原来,他一直想在菜园子里种胡萝卜。但多年来,怎么种都没有成功。现在突然有了资金,他决定完成自己的终极梦想:找个特牛的专家,学会种胡萝卜,然后在自己的小菜园里种上一地的胡萝卜。
老头幸福的微笑使得很多英国人感到意外之余,都认为布莱恩先生是最敬业的园丁。而他的敬业,正在于他对土地和植物的那份特殊的热爱。
故事的哲理
对于一个人和一个组织来说,要想有所成就,痴迷(而非欲望)是必备的催化剂。因为痴迷,所以喜爱,所以深情,也所以执着,最终所以会快乐地成功(比如比尔•盖茨),抑或者没有成功却依然快乐,从而获得另一种人生成功。
跳舞与税官
——找对人上车是用人真谛
哲理的故事
大文豪伏尔泰在作品《查第格》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国家想物色一名清廉的税务总监,想请查第格帮忙出主意。
于是,查第格建议说:在一条阴暗狭窄的走廊里放满金银珠宝,首先让应聘者依次通过这条走廊,然后再让他们跳舞。那个舞姿最轻盈的人,就是税务总监的最佳人选。因为偷了金银珠宝的人,是不敢放开手脚跳舞的。
果然,在数十名应聘者中,只有一个人迈出了轻盈的舞步,其他人都因为偷了走廊里的金银珠宝藏在身上,而个个舞姿笨拙,丑态百出。
故事的哲理
一句“人心隔肚皮”的感慨,使得不少企业对新员工的甄选缺少信心,进而寄望培训和运气。殊不知,即便是基层员工,也必须在最初环节就对职业素养、品格特征进行严格筛选。上岗后培训固然重要,但找对人上车才是更高效的用人真谛。当然,这一切都有前提,企业首先要清晰地知道所招聘的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了清晰的诉求,才会出现有效的工具。
席卷全球的约拿情结
——为了成功,必须包容失败
哲理的故事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
终于,神给了约拿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拒绝了这个任务,逃跑了。他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约拿几经反复和犹豫,终于悔改,完成了使命。
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了所谓的“约拿情结”,用来指代那些渴望成功又因为某些因素害怕成功的人所处的纠结心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约拿情结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从而导致人们不敢去做自己本来能够做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能。
故事的哲理
国人定会想起“叶公好龙”——渴望成功,却又深深逃避面对可能的成功,以及可能成功的可能路径——这显然是个世界性的悖论与尴尬。
为什么会这样?在组织中,至少一个现实原因是:一旦不成功,“后果很严重”。为此,一个矢志于创新的企业,一定是那种能建立激励大家敢于成功,而且为了成功也敢于不成功的文化制度的企业。但现实中,我们有多少制度是围绕“争取成功”,而非“不准失败”建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