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勒·马斯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天才,他在歌剧领域创作颇丰,其作品既具有贴近时代的文学性,又饱含了难以启齿的人性,整体带有明显的法国风格。《泰伊斯》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此次国家大剧院擘画的《泰伊斯》可谓精彩之至,本文即是从此部歌剧的舞台、角色、代表曲目等方面探析了《泰伊斯》在国内的首次演出。
关键词:《泰伊斯》 首演 更高处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144-02
纵观19世纪的歌剧,包括大歌剧、轻歌剧、喜歌剧、抒情歌剧,皆与法国有关。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歌剧极富浪漫,下半叶,托马作为抒情歌剧的领军人物,在法国音乐中融入了18世纪末与19世纪的音乐特点。马斯奈作为托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受到了他的影响,《泰伊斯》便继承了诸多法国歌剧的创作手法,它是马斯奈的暮年之作,也是作曲家较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作为法国歌剧在国家大剧院的第四次上演,坦白讲,此次演出对笔者的吸引有三:其一,《泰伊斯》作为法国歌剧的典范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线;其二,普拉西多·多明戈的倾情加盟为演出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三,家喻户晓的《沉思曲》终于可以聆听到合唱的版本。
一、舞台——荆棘冠冕与红色陷阱
本次参与《泰伊斯》制作的团队阵容强大。从整部歌剧的舞台布景来看,巨大的维纳斯神像、耀眼的荆棘手杖、极度逼真的沙漠、异常华丽的宴会场景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巨大的荆棘冠冕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演出伊始,具有东方色彩的音调缓缓行进,遥远的拜占庭时期,在一望无垠的埃及沙漠里,年轻的修道士阿塔纳埃尔正在苦苦修行。此时,舞台上空渐渐落下一个巨型荆棘王冠,它随着演员的演唱时而旋转,时而上下移动,犹如无数裸露的人体骨骼串联而成的巨大环体,仿佛在警示着人们不要滋生任何虚妄的执念。
随着阿塔纳埃尔梦境的荒诞无度,王冠的颜色有所转变,尤其是在僧侣们的劝阻与个人的一意孤行下,王冠转变为浓艳的红色。看似简单的设计,似乎预示着欲望的不断加深。它犹如嗜人的红色陷阱,迸发着热烈的火焰,疯狂地诱引着男主人公的思緒,吮吸着他那自认为神圣超凡而又无可匹敌的狂热的精神血液。
在后两幕的场景中,王冠有时隐匿在一片昏暗之中,有时凌驾于一席洁白之上,它犹如一个永不消逝的强力符咒,使主人公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来回游走,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渐渐迷失,直至理想之境的对立面,承受着肉体与心灵的鞭笞与折磨。
二、角色——突破界限与寻觅自我
角色的塑造是一场演出成功的关键。此次演出,在女主角的选择上,国家大剧院特意邀请了埃尔莫奈拉·亚赫。亚赫现在是一位活跃在斯卡拉、大都会、英国皇家歌剧院等世界顶级歌剧院舞台上的当红女高音歌唱家,其音色圆润而又细腻,虽不华丽但极富气质,非常适合表现色彩丰富的法国歌剧。她的出场极为隆重,被人奉为“维纳斯”的她高贵而不可一世,女王般沉重的头饰与极富诱惑的妆容,再加上鬼魅般的嗓音,不仅令舞台上的演员为之倾倒,也让在场的观众痴迷万分,相信在此之前她所饰演的茶花女“薇奥莱塔”一角为此剧的表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二幕的第一场,亚赫演唱了《告诉我,镜子,我的美貌将永驻》,它是全剧较为出名的唱段,也是难度系数较高的唱段。亚赫面对着镜子,看着镜子里那娇艳的容颜,慢慢地将身体紧靠在倾斜的镜子上,发出对于青春的疑问。当她的身体在镜子上缓缓滑落,无助的语气渴望着应答,突如其来的的畏惧涌上心头时,两声无解的苦笑结束了整个唱段。在亚赫歌声消失的那一刻,笔者的眼泪夺眶而出,此时乐队齐奏,仿佛要吞噬所有,淹没空气中回荡的不安与惆怅。
至于本剧的男主角,自然不必作过多介绍。自2014年起,多明戈曾多次加盟《泰伊斯》,先后在洛杉矶歌剧院、萨尔兹堡艺术节、巴塞罗那里西奥大剧院等出演其中的阿塔纳埃尔。此次演出最吸引笔者的是他胜任的声部为男中音,剧中扮演的是一名年纪虽轻但功德无量的修道士。也许有人会质疑多明戈是否因为年事已高,对男高音的唱段没有太大的把握才选择了男中音,其实不然。从角色的过渡来说,多明戈其实在歌唱生涯的早期是一名男中音,之后经过对自身机能的不断训练与调整,才成为了一名男高音,因此他的声音既有男中音的厚实,又有男高音的辉煌,是一名较为特殊的、有胸腔的男高音。由此看来,他选择饰演一个男中音的角色完全在情理之中。当天的演出无论从其表演还是从歌唱而言,堪称无可挑剔,再加上他那具有抒情性的嗓音,使得此部法国作品韵味十足。
在男女主角方面,亚赫和多明戈两人都完成了对于角色的定位与突破。亚赫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歌剧演员,她不负众望,用动情的嗓音与精湛的演技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既风情万种又无比虔诚、既贪图享受又深感熬煎的泰伊斯。多明戈作为一名造诣颇深的艺术大师,在声部与年龄的诸多因素下,不仅用满怀的艺术热情与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大家了解到他的全新转型,还唤醒了一部沉睡已久的“遗珠”之作。两人都极力地在角色中完成进一步的突破,在不断的突破中又寻觅到更适合作品的自我,随即在找到自我后抛弃了自我,之后在突破界限后又划清了界限,使得塑造的角色多变而深刻。
三、《沉思曲》——生命的间歇
《沉思曲》作为一首间奏曲,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歌剧本身。与此同时,它也是此剧上演除了多明戈加盟之外的另一大亮点。
全剧第一幕的两场对比较为明显,第一场体现了宗教的圣洁与庄严,第二场则描绘了市井生活的繁华与奢靡。与第一幕不同的是,自第二幕第一场泰伊斯的唱段后戏剧性逐步彰显。一段强烈的内心挣扎过后,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经过指挥微妙的控制,在乐队柔和的伴奏下,乐团首席缓缓地奏出冥思般的旋律动机,带有倾诉意味的的长音仿佛一双温暖的小手,抚摸着你的额头,拂去你心中的任何不安、恐惧还有忧郁,带领你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天国。紧接着,渐渐堆积的情绪不能自己,似乎要急切地带你领略这圣洁之地。随后,人声慢慢地渗透在管弦乐队之间,仿佛虔诚的送行队伍,它们将泰伊斯的灵魂不断推向高处,直至抬头可以仰望到上帝的云梯。 此曲除了在上述部分完整呈现外,在第三幕又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了四次。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探究,“冥想曲”出现的不同位置使其具有不同的符号化意义,对表现人物、场景、情节都起到不同的作用。[1]全曲结束在高音区的属音上,笔者认为这是马斯奈作曲较为精妙的地方。在一段灵魂的奇妙旅程后,它宛若一个问号,轻扣着每个人的心扉;又好像一个省略号,带给你无限的思考。相信当听到此曲时,每个人都会联想到自己,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清澈的洗礼。
四、主题——向更高处“漫溯”
法国歌剧是19世纪歌剧史的华章,是文学与艺术铸就的精灵。[2]的确如此,19世纪的法国歌剧与当时的文学息息相关。此部歌剧便是马斯奈根据法国作家法郎士1890年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情节方面,歌剧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删减,但是主题依然不变,依然是“灵魂与肉体的纠缠与对抗”。
这般令人备受煎熬的主题,对于男、女主人公而言,无论是此时的基督徒,还是彼时的非基督徒,他们的目標只有一个,那便是向更高处“漫溯”,而其中的“更高处”则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向他们认为比此刻更好的下一刻进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很小的时候便已受冼,但迫于生计,只好委身于权势之人。在经过一番说教过后,她重新唤起了对宗教的信仰。而男主人公少年时代过的是混乱的异教徒生活,二十岁时经神父训诫后脱胎换骨,不幸的是,在度化别人的途中自己却身陷囹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阶段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他们认为比此刻更好的下一刻才导致了之后的局面。其二是向灵魂与肉体的徜徉地进发。不难发现,男、女主人公其实在各自的同一阶段时,要么享受肉体的欢愉而承受灵魂的谴责,要么强忍肉体的折磨而接受灵魂的涤荡。因此他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块灵魂与肉体的徜徉地,只可惜他们都无功而返。阿塔纳埃尔对泰伊斯的爱也许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总体而言,此次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相当成功的。马斯奈的歌剧专家、出生于马斯奈故乡圣埃蒂安的富尼耶指挥准确而独到;导演安纳充分挖掘了作品的象征内涵与哲学意味,同时又不拘泥于剧本,给予了此剧不小的突破;女主角亚赫的出场仿佛印证了小说中她便是美丽世界的中心;男主角多明戈作为一张世界名片,虽然已77岁高龄,对角色的把控细致入微,令人折服;几位参演的中国年轻歌唱家在几位大师的影响下也展示了自身扎实的音乐功底;曾经被洛林·马泽尔盛赞的管弦乐队与合唱团,在所有人的精心配合下发挥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大剧院正在向卓越迈进,在向世界靠近,在向音乐的更高处“漫溯”!
参考文献:
[1]邓书夏.灵与肉的挣扎——马斯涅歌剧《泰伊斯》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2]胡郁青,丁晓红.19世纪法国歌剧沿革探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02):109.
关键词:《泰伊斯》 首演 更高处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144-02
纵观19世纪的歌剧,包括大歌剧、轻歌剧、喜歌剧、抒情歌剧,皆与法国有关。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歌剧极富浪漫,下半叶,托马作为抒情歌剧的领军人物,在法国音乐中融入了18世纪末与19世纪的音乐特点。马斯奈作为托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受到了他的影响,《泰伊斯》便继承了诸多法国歌剧的创作手法,它是马斯奈的暮年之作,也是作曲家较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作为法国歌剧在国家大剧院的第四次上演,坦白讲,此次演出对笔者的吸引有三:其一,《泰伊斯》作为法国歌剧的典范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线;其二,普拉西多·多明戈的倾情加盟为演出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三,家喻户晓的《沉思曲》终于可以聆听到合唱的版本。
一、舞台——荆棘冠冕与红色陷阱
本次参与《泰伊斯》制作的团队阵容强大。从整部歌剧的舞台布景来看,巨大的维纳斯神像、耀眼的荆棘手杖、极度逼真的沙漠、异常华丽的宴会场景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巨大的荆棘冠冕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演出伊始,具有东方色彩的音调缓缓行进,遥远的拜占庭时期,在一望无垠的埃及沙漠里,年轻的修道士阿塔纳埃尔正在苦苦修行。此时,舞台上空渐渐落下一个巨型荆棘王冠,它随着演员的演唱时而旋转,时而上下移动,犹如无数裸露的人体骨骼串联而成的巨大环体,仿佛在警示着人们不要滋生任何虚妄的执念。
随着阿塔纳埃尔梦境的荒诞无度,王冠的颜色有所转变,尤其是在僧侣们的劝阻与个人的一意孤行下,王冠转变为浓艳的红色。看似简单的设计,似乎预示着欲望的不断加深。它犹如嗜人的红色陷阱,迸发着热烈的火焰,疯狂地诱引着男主人公的思緒,吮吸着他那自认为神圣超凡而又无可匹敌的狂热的精神血液。
在后两幕的场景中,王冠有时隐匿在一片昏暗之中,有时凌驾于一席洁白之上,它犹如一个永不消逝的强力符咒,使主人公在正义与邪恶之间来回游走,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渐渐迷失,直至理想之境的对立面,承受着肉体与心灵的鞭笞与折磨。
二、角色——突破界限与寻觅自我
角色的塑造是一场演出成功的关键。此次演出,在女主角的选择上,国家大剧院特意邀请了埃尔莫奈拉·亚赫。亚赫现在是一位活跃在斯卡拉、大都会、英国皇家歌剧院等世界顶级歌剧院舞台上的当红女高音歌唱家,其音色圆润而又细腻,虽不华丽但极富气质,非常适合表现色彩丰富的法国歌剧。她的出场极为隆重,被人奉为“维纳斯”的她高贵而不可一世,女王般沉重的头饰与极富诱惑的妆容,再加上鬼魅般的嗓音,不仅令舞台上的演员为之倾倒,也让在场的观众痴迷万分,相信在此之前她所饰演的茶花女“薇奥莱塔”一角为此剧的表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二幕的第一场,亚赫演唱了《告诉我,镜子,我的美貌将永驻》,它是全剧较为出名的唱段,也是难度系数较高的唱段。亚赫面对着镜子,看着镜子里那娇艳的容颜,慢慢地将身体紧靠在倾斜的镜子上,发出对于青春的疑问。当她的身体在镜子上缓缓滑落,无助的语气渴望着应答,突如其来的的畏惧涌上心头时,两声无解的苦笑结束了整个唱段。在亚赫歌声消失的那一刻,笔者的眼泪夺眶而出,此时乐队齐奏,仿佛要吞噬所有,淹没空气中回荡的不安与惆怅。
至于本剧的男主角,自然不必作过多介绍。自2014年起,多明戈曾多次加盟《泰伊斯》,先后在洛杉矶歌剧院、萨尔兹堡艺术节、巴塞罗那里西奥大剧院等出演其中的阿塔纳埃尔。此次演出最吸引笔者的是他胜任的声部为男中音,剧中扮演的是一名年纪虽轻但功德无量的修道士。也许有人会质疑多明戈是否因为年事已高,对男高音的唱段没有太大的把握才选择了男中音,其实不然。从角色的过渡来说,多明戈其实在歌唱生涯的早期是一名男中音,之后经过对自身机能的不断训练与调整,才成为了一名男高音,因此他的声音既有男中音的厚实,又有男高音的辉煌,是一名较为特殊的、有胸腔的男高音。由此看来,他选择饰演一个男中音的角色完全在情理之中。当天的演出无论从其表演还是从歌唱而言,堪称无可挑剔,再加上他那具有抒情性的嗓音,使得此部法国作品韵味十足。
在男女主角方面,亚赫和多明戈两人都完成了对于角色的定位与突破。亚赫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歌剧演员,她不负众望,用动情的嗓音与精湛的演技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既风情万种又无比虔诚、既贪图享受又深感熬煎的泰伊斯。多明戈作为一名造诣颇深的艺术大师,在声部与年龄的诸多因素下,不仅用满怀的艺术热情与崇高的人格魅力让大家了解到他的全新转型,还唤醒了一部沉睡已久的“遗珠”之作。两人都极力地在角色中完成进一步的突破,在不断的突破中又寻觅到更适合作品的自我,随即在找到自我后抛弃了自我,之后在突破界限后又划清了界限,使得塑造的角色多变而深刻。
三、《沉思曲》——生命的间歇
《沉思曲》作为一首间奏曲,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歌剧本身。与此同时,它也是此剧上演除了多明戈加盟之外的另一大亮点。
全剧第一幕的两场对比较为明显,第一场体现了宗教的圣洁与庄严,第二场则描绘了市井生活的繁华与奢靡。与第一幕不同的是,自第二幕第一场泰伊斯的唱段后戏剧性逐步彰显。一段强烈的内心挣扎过后,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经过指挥微妙的控制,在乐队柔和的伴奏下,乐团首席缓缓地奏出冥思般的旋律动机,带有倾诉意味的的长音仿佛一双温暖的小手,抚摸着你的额头,拂去你心中的任何不安、恐惧还有忧郁,带领你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天国。紧接着,渐渐堆积的情绪不能自己,似乎要急切地带你领略这圣洁之地。随后,人声慢慢地渗透在管弦乐队之间,仿佛虔诚的送行队伍,它们将泰伊斯的灵魂不断推向高处,直至抬头可以仰望到上帝的云梯。 此曲除了在上述部分完整呈现外,在第三幕又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了四次。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探究,“冥想曲”出现的不同位置使其具有不同的符号化意义,对表现人物、场景、情节都起到不同的作用。[1]全曲结束在高音区的属音上,笔者认为这是马斯奈作曲较为精妙的地方。在一段灵魂的奇妙旅程后,它宛若一个问号,轻扣着每个人的心扉;又好像一个省略号,带给你无限的思考。相信当听到此曲时,每个人都会联想到自己,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清澈的洗礼。
四、主题——向更高处“漫溯”
法国歌剧是19世纪歌剧史的华章,是文学与艺术铸就的精灵。[2]的确如此,19世纪的法国歌剧与当时的文学息息相关。此部歌剧便是马斯奈根据法国作家法郎士1890年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情节方面,歌剧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删减,但是主题依然不变,依然是“灵魂与肉体的纠缠与对抗”。
这般令人备受煎熬的主题,对于男、女主人公而言,无论是此时的基督徒,还是彼时的非基督徒,他们的目標只有一个,那便是向更高处“漫溯”,而其中的“更高处”则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向他们认为比此刻更好的下一刻进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很小的时候便已受冼,但迫于生计,只好委身于权势之人。在经过一番说教过后,她重新唤起了对宗教的信仰。而男主人公少年时代过的是混乱的异教徒生活,二十岁时经神父训诫后脱胎换骨,不幸的是,在度化别人的途中自己却身陷囹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阶段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他们认为比此刻更好的下一刻才导致了之后的局面。其二是向灵魂与肉体的徜徉地进发。不难发现,男、女主人公其实在各自的同一阶段时,要么享受肉体的欢愉而承受灵魂的谴责,要么强忍肉体的折磨而接受灵魂的涤荡。因此他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块灵魂与肉体的徜徉地,只可惜他们都无功而返。阿塔纳埃尔对泰伊斯的爱也许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总体而言,此次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相当成功的。马斯奈的歌剧专家、出生于马斯奈故乡圣埃蒂安的富尼耶指挥准确而独到;导演安纳充分挖掘了作品的象征内涵与哲学意味,同时又不拘泥于剧本,给予了此剧不小的突破;女主角亚赫的出场仿佛印证了小说中她便是美丽世界的中心;男主角多明戈作为一张世界名片,虽然已77岁高龄,对角色的把控细致入微,令人折服;几位参演的中国年轻歌唱家在几位大师的影响下也展示了自身扎实的音乐功底;曾经被洛林·马泽尔盛赞的管弦乐队与合唱团,在所有人的精心配合下发挥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大剧院正在向卓越迈进,在向世界靠近,在向音乐的更高处“漫溯”!
参考文献:
[1]邓书夏.灵与肉的挣扎——马斯涅歌剧《泰伊斯》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2]胡郁青,丁晓红.19世纪法国歌剧沿革探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