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从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思考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何在欠发展或发展不足中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还要面临生态环境日渐脆弱,环境承载力不强的约束。随着西部工业化进程加快,云南省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从高级到低级按技术或经济梯度传递,由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一劳动密集型方向传递。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能力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从两个方面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由产业承接促进承接地的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力提高,进而内生性地推动承接地区产业升级;二是承接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直接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前者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后者是跳跃式地调整,需要政府政策对产业承接进行引导和规范,这也是产业承接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最为直接的手段。
一、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优化升级的SWOT分析
(一)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云南省可以借助这个机遇和外力。积极招商引资,留住人才,引入人才,借助我国对西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倾斜政策,根据区域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价格不断增长,资源、能源日益紧张,产业面临着升级的压力,急需要把把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可以借助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借助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促使一些在东部地区无法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云南省转移,如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速向云南省转移。
(三)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云南省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格局尚未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整体发展较弱,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相对较低,很多核心零部件,还需从外地购进,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程度不高,转移企业所需的配套能力还相对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难以承接发达地区较为先进产业。另外,云南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只能承接产业链的低端制造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
(四)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分析
云南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到的一个制约因素,要避免重蹈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当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类型的选择时,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需求确定产业类型;第二,云南省作为资源、能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承接要素禀赋型的产业转移有助于激活地区内在的生产潜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第三,云南省由于自身发展滞后、基础薄弱,配套能力不强,对主导性产业转移和延伸性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够。承接地要承接主导性产业转移和延伸型产业转移。
三、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要发展农业,首先要根据本地资源和地理特点,转变观念,改变以前解决自身生活为最终目标的农业产业观念,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配套种植附加值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这样既可以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又可以保护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实行农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元江县发展特色农业为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温热,盛产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元江县注重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截止2013年9月,元江县共种植芦荟1.1万亩、芒果5.4万亩、火龙果1.2万亩、茉莉花70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芦荟种植地、全省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加工地、全省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地。元江县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云南羽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热区生态农业。通过这种方式,元江县以新技术为依托,研发和打造了中国最具优势的火龙果产业链。
(二) 发展第二产业,加快产业升级。
1.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
云南省地域辽阔,矿产丰富,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矿产资源优势对西部甚至全国的经济都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都处于初级产品供给阶段,矿产品加工转换和深加工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为了有效开发西部资源,首先要优化调整工业生产结构,以本地资源精细加工和深加工产业为依托,使经济产业由资源推动型向知识经济推动型转型,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地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发挥新能源优势,大力投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2.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第二产业升级。
云南省产业结构欠合理,产品级别低,竞争力不强,必须进行优化整合。优化产品结构必须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进行。首先要依靠先进科技创建一批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大的名牌产品,并以名牌产品为依托,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然后依靠品牌效应,带动弱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
(三)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交通十分不便。落后的交通导致西部地区信息闭塞,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建设基础设施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交通运输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投入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充分运用外来社会资金,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一些重要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加强绿色产业开发,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云南省是旅游文化大省。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和历史古都古迹适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在发展旅游业上,要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森林公园"对旅游业的贡献。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既要充分利用这几块金字招牌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又要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另外,还要尝试不同的产业融合,例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增长极。
(四)加速信息产业发展。
信息产业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标志,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云南省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但由于信息闭塞制约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信息产业对本地旅游业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云南省自然、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充分挖掘丰富民族文化沉淀的资源优势,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因此,云南省通过产业承接,发展现代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冯等田.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J]. 开发研究,2011,(5): 46 -49.
[2]卢中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2002,(3):84-87.
[3]石林.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域内就业的产业空间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5,(6):31-33.
作者简介:毛亚男,1986年1月24日,女,河南省汝州市。现在云南民族大学就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技术创新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从高级到低级按技术或经济梯度传递,由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一劳动密集型方向传递。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能力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从两个方面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由产业承接促进承接地的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力提高,进而内生性地推动承接地区产业升级;二是承接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直接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前者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后者是跳跃式地调整,需要政府政策对产业承接进行引导和规范,这也是产业承接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最为直接的手段。
一、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优化升级的SWOT分析
(一)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云南省可以借助这个机遇和外力。积极招商引资,留住人才,引入人才,借助我国对西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倾斜政策,根据区域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价格不断增长,资源、能源日益紧张,产业面临着升级的压力,急需要把把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可以借助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借助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促使一些在东部地区无法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云南省转移,如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速向云南省转移。
(三)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云南省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格局尚未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整体发展较弱,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相对较低,很多核心零部件,还需从外地购进,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程度不高,转移企业所需的配套能力还相对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难以承接发达地区较为先进产业。另外,云南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只能承接产业链的低端制造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
(四)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挑战分析
云南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到的一个制约因素,要避免重蹈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当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类型的选择时,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需求确定产业类型;第二,云南省作为资源、能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承接要素禀赋型的产业转移有助于激活地区内在的生产潜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第三,云南省由于自身发展滞后、基础薄弱,配套能力不强,对主导性产业转移和延伸性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够。承接地要承接主导性产业转移和延伸型产业转移。
三、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要发展农业,首先要根据本地资源和地理特点,转变观念,改变以前解决自身生活为最终目标的农业产业观念,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配套种植附加值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畜牧业,这样既可以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又可以保护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实行农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元江县发展特色农业为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处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温热,盛产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元江县注重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经济。截止2013年9月,元江县共种植芦荟1.1万亩、芒果5.4万亩、火龙果1.2万亩、茉莉花70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芦荟种植地、全省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加工地、全省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地。元江县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云南羽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热区生态农业。通过这种方式,元江县以新技术为依托,研发和打造了中国最具优势的火龙果产业链。
(二) 发展第二产业,加快产业升级。
1.立足本地资源,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
云南省地域辽阔,矿产丰富,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矿产资源优势对西部甚至全国的经济都有良好的支撑作用。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都处于初级产品供给阶段,矿产品加工转换和深加工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为了有效开发西部资源,首先要优化调整工业生产结构,以本地资源精细加工和深加工产业为依托,使经济产业由资源推动型向知识经济推动型转型,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地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发挥新能源优势,大力投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2.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第二产业升级。
云南省产业结构欠合理,产品级别低,竞争力不强,必须进行优化整合。优化产品结构必须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进行。首先要依靠先进科技创建一批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大的名牌产品,并以名牌产品为依托,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然后依靠品牌效应,带动弱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通过企业资产重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
(三)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交通十分不便。落后的交通导致西部地区信息闭塞,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建设基础设施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交通运输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投入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充分运用外来社会资金,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一些重要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加强绿色产业开发,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云南省是旅游文化大省。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和历史古都古迹适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在发展旅游业上,要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森林公园"对旅游业的贡献。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既要充分利用这几块金字招牌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又要有效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另外,还要尝试不同的产业融合,例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增长极。
(四)加速信息产业发展。
信息产业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标志,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云南省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价值,但由于信息闭塞制约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信息产业对本地旅游业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云南省自然、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充分挖掘丰富民族文化沉淀的资源优势,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因此,云南省通过产业承接,发展现代制造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冯等田.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J]. 开发研究,2011,(5): 46 -49.
[2]卢中原.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2002,(3):84-87.
[3]石林.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区域内就业的产业空间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5,(6):31-33.
作者简介:毛亚男,1986年1月24日,女,河南省汝州市。现在云南民族大学就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