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描述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秦始皇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请大家对他的功过进行如实的评价。
A生:“我学习到了秦始皇在政治上开创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道路,统一了度量衡,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秦始皇是历史的功臣。”
B生:“我认识到了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秦朝的暴政,如秦的兵役和徭役繁重,最突出表现就是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使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秦也自此灭亡。秦始皇过大与功。”
突然,学生C站起来说:“秦始皇暴虐不假,但不能把他修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也作为他暴虐的表现,相反,应该作为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才对。我们今天很为我们的长城自豪,把它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是公认的‘世界奇迹’。如果不是秦始皇,哪来的长城?”
听了C的发言后,很多同学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举手表示不同意,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回到现实中来,似乎秦始皇修长城、造兵马俑确实是有巨大价值的行为,怎么说这是过呢?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于是,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等学生稍稍安静下来后,我说:“同学们,你如何看待秦始皇修长城这件事?大家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我觉得不应该修,你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老百姓对秦沉重的徭役的哭诉!”
马上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没有长城,当时怎么抵挡外来的侵略?怎么有现在的长城——中华民族的瑰宝?”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秦的短暂就是因为这些暴政,如果老百姓没那么苦,也不会起义!”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制止他们的争论,也没有急于下结论。历史不就是为了指导今天和未来吗?如果我们是当政者,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选择?我们研究历史的确不能只发些“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轻松议论。于是我趁热打铁抛出一个作业:“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还修长城吗?”让学生放学后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写出自己的论点,并要求学生做到不要只是发议论,一定要有具体的史实支持,论从史出。
放学回家后,我跟学生一样,从课外书和网络上找了很多资料。经过激烈的讨论,结论是:秦始皇修长城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与紧迫性,突出地表现在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对内可以巩固统一,对外可以抵御外患的入侵,保护北方边境农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城开始由历史上最初的“军事工程”向今天的“文化工程”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对于长城“价值”的提升,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越来越多地渗透了中华民族更多美好的期望。
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问题上,不能因为“劳民”就否定这项工程的可行性,也不能因为这项工程的进步性就肆意挥霍民力。能不能做到将阶级矛盾缓和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国家及社会的平稳发展?秦始皇修长城并无重大决策失误,其不足在于对修建长城这一浩大的工程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果在修建长城的策略上尽可能地做到体恤民力,体察民情,在使用民力这一问题上有可持续和“仁政”的理念,将阶级矛盾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估计官民冲突会减少到最低的程度,长城也不至于成为当时普通民众怨恨的对象。通过努力,我们终于解决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困惑。
二、教学反思
结合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做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本内容的感悟与质辩: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如何让秦始皇既能建长城,又不会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学以致用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是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学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个鲜活动态的社会问题需要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多思、深思、巧思,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精神将起到重要作用。以上教学片段就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只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就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3.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除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外,还肩负着让学生树立对教材内容的正确价值取向的独特使命。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但到最后,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挖掘历史真相,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秦始皇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请大家对他的功过进行如实的评价。
A生:“我学习到了秦始皇在政治上开创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了文字,统一了道路,统一了度量衡,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秦始皇是历史的功臣。”
B生:“我认识到了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秦朝的暴政,如秦的兵役和徭役繁重,最突出表现就是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使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秦也自此灭亡。秦始皇过大与功。”
突然,学生C站起来说:“秦始皇暴虐不假,但不能把他修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也作为他暴虐的表现,相反,应该作为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才对。我们今天很为我们的长城自豪,把它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是公认的‘世界奇迹’。如果不是秦始皇,哪来的长城?”
听了C的发言后,很多同学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举手表示不同意,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起来。回到现实中来,似乎秦始皇修长城、造兵马俑确实是有巨大价值的行为,怎么说这是过呢?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于是,我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等学生稍稍安静下来后,我说:“同学们,你如何看待秦始皇修长城这件事?大家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我觉得不应该修,你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老百姓对秦沉重的徭役的哭诉!”
马上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没有长城,当时怎么抵挡外来的侵略?怎么有现在的长城——中华民族的瑰宝?”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秦的短暂就是因为这些暴政,如果老百姓没那么苦,也不会起义!”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制止他们的争论,也没有急于下结论。历史不就是为了指导今天和未来吗?如果我们是当政者,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选择?我们研究历史的确不能只发些“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轻松议论。于是我趁热打铁抛出一个作业:“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还修长城吗?”让学生放学后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写出自己的论点,并要求学生做到不要只是发议论,一定要有具体的史实支持,论从史出。
放学回家后,我跟学生一样,从课外书和网络上找了很多资料。经过激烈的讨论,结论是:秦始皇修长城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与紧迫性,突出地表现在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对内可以巩固统一,对外可以抵御外患的入侵,保护北方边境农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城开始由历史上最初的“军事工程”向今天的“文化工程”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对于长城“价值”的提升,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越来越多地渗透了中华民族更多美好的期望。
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问题上,不能因为“劳民”就否定这项工程的可行性,也不能因为这项工程的进步性就肆意挥霍民力。能不能做到将阶级矛盾缓和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国家及社会的平稳发展?秦始皇修长城并无重大决策失误,其不足在于对修建长城这一浩大的工程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果在修建长城的策略上尽可能地做到体恤民力,体察民情,在使用民力这一问题上有可持续和“仁政”的理念,将阶级矛盾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估计官民冲突会减少到最低的程度,长城也不至于成为当时普通民众怨恨的对象。通过努力,我们终于解决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困惑。
二、教学反思
结合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做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本内容的感悟与质辩: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如何让秦始皇既能建长城,又不会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学以致用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是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学科,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个鲜活动态的社会问题需要他们认识、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多思、深思、巧思,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精神将起到重要作用。以上教学片段就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只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就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3.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除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外,还肩负着让学生树立对教材内容的正确价值取向的独特使命。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但到最后,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挖掘历史真相,达到追求真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