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提出了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探讨
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内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推动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政策激励与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2 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但现行城市规划在某些方面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2.1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
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2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政策,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具体而言,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政策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政策。强制性政策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政策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政策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
2.2 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调控
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4 注重低碳城市产业规划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2.5 强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修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2.6 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規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3 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2]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1,(03).
[3] 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8).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探讨
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内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推动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政策激励与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2 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但现行城市规划在某些方面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2.1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
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2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政策,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具体而言,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政策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政策。强制性政策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政策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政策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
2.2 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调控
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4 注重低碳城市产业规划
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2.5 强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修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2.6 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規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3 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2]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1,(03).
[3] 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