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的人文美,通过朗读品味、想象创造、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欣赏美;审美情趣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4 -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是教材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悟教材感受人文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凝聚着智慧豪情,富有审美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验先人们血脉中洋溢的绵绵情怀,领略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山青水碧的壮丽;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使学生有鹤飞冲天的美妙意境;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使学生充满豪情壮志。教师对于这些优美诗文的教学,应该在语言文字的审美上引导突破,点拨学生在心灵深处领悟美。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包含的人文内容,就是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美的风景。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忧患意识,屈原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杜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博大胸怀,陆游的爱国情怀,鲁迅的爱憎分明。还有许多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怀,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独到追求,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对事业的矢志执着,都能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来启发学生思考。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趣,涵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修养,升华学生的灵魂。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言为心声”。优美的朗诵往往能够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因素,帮助朗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在朗读者头脑里形成立体的形象,多方面感知教材。当然,教师在诵读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
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在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我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指出首句“我想”后应延长声调,因为“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这样处理更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真正走进美丽的“街市”。接着又进一步指出,不少学生在朗读第一节时,其中“明”和“现”、“闪”和“点”这两组词,语气过于平淡,再让学生通过个别品读去体会语气的强弱,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诗歌内容理解上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节中诗人抓住了明星和街灯的特点,并且将明星和街灯互喻,从地上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地上,回环往复。这样比较、鉴赏,学生理解了以重音处理为好。新课程中有许多文字包容量很大、含义很丰富微妙的文章,离开了诵读,学生是很难有真切深刻的体会的。
因此,诵读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感的培养与思想情感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
三、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成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有唤起美感的作用,但它要通过想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百草园的美,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象,就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
四、巧用媒体感受形象美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也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动态化,课堂的信息容量更丰富,审美的情境更真切,以此达到语言积累、美文欣赏、情感体验的立体化效果。在上《济南的冬天》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济南的图片,再简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及作者老舍并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济南冬天的“温情”,想象老舍饱含热情、细腻描绘出的三幅图: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初晴图、空灵绿藻图。在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阅读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在媒体上一一展示:柔和的阳光、古老的济南、羞涩的薄雪、安详的小村庄……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山秀、水清。美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使他们自然产生了对美的追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让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欣赏美;审美情趣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4 -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是教材与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体悟教材感受人文美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凝聚着智慧豪情,富有审美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验先人们血脉中洋溢的绵绵情怀,领略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山青水碧的壮丽;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使学生有鹤飞冲天的美妙意境;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使学生充满豪情壮志。教师对于这些优美诗文的教学,应该在语言文字的审美上引导突破,点拨学生在心灵深处领悟美。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包含的人文内容,就是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美的风景。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忧患意识,屈原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杜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博大胸怀,陆游的爱国情怀,鲁迅的爱憎分明。还有许多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怀,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独到追求,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对事业的矢志执着,都能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来启发学生思考。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趣,涵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修养,升华学生的灵魂。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言为心声”。优美的朗诵往往能够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因素,帮助朗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在朗读者头脑里形成立体的形象,多方面感知教材。当然,教师在诵读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
在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在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后,就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我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指出首句“我想”后应延长声调,因为“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这样处理更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真正走进美丽的“街市”。接着又进一步指出,不少学生在朗读第一节时,其中“明”和“现”、“闪”和“点”这两组词,语气过于平淡,再让学生通过个别品读去体会语气的强弱,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诗歌内容理解上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节中诗人抓住了明星和街灯的特点,并且将明星和街灯互喻,从地上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地上,回环往复。这样比较、鉴赏,学生理解了以重音处理为好。新课程中有许多文字包容量很大、含义很丰富微妙的文章,离开了诵读,学生是很难有真切深刻的体会的。
因此,诵读是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感的培养与思想情感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
三、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成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语文中的文学作品有唤起美感的作用,但它要通过想象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百草园的美,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象,就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
四、巧用媒体感受形象美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也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动态化,课堂的信息容量更丰富,审美的情境更真切,以此达到语言积累、美文欣赏、情感体验的立体化效果。在上《济南的冬天》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济南的图片,再简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及作者老舍并导入新课。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济南冬天的“温情”,想象老舍饱含热情、细腻描绘出的三幅图: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初晴图、空灵绿藻图。在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阅读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在媒体上一一展示:柔和的阳光、古老的济南、羞涩的薄雪、安详的小村庄……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山秀、水清。美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使他们自然产生了对美的追求。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让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