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昌马西干灌区工程建设和土地开发引发的影响灌区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结合实际的提出了治理对策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一、疏勒河
疏勒河发源于疏勒南山北坡和陶勒南山南坡,经昌马峡出山,注入玉门、安西盆地,约长350km。昌马峡处集水面积1.34万km2,年径流量9.98亿m3,其中约1/3是融冰水补给。
昌马灌区是疏勒河流域三大灌区之一,而西干灌区又是昌马灌区最大的独立渠系灌区,现有灌溉面积1.6万hm2。由于该地区是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区域,自2000年新西干渠骨干工程建成以来,项目建设的大量工作转入了田间工程建设和农经综合开发,使灌区的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灌区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建设与管理脱节;对工程建设期的采料场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乱挖滥采严重,破坏地貌和生态植被,产生了区域大、面积广的新粉尘源;新垦荒地种植率低,移民力度小,新垦农田荒漠化程度加剧;老灌区地下水开采过度,新灌区开发缺乏保护性措施,造成草地、湿地面积减少。以上这些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和发展变化中的趋势,进而导致了西干灌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界限。因此,研究探讨该区域内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对引导本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灌区地理状况
昌马西干灌区位于昌马灌区西北部,玉门镇西侧,东以总干尾部、城河上游河道为界,北止312国道,西至乱山子以南与桥子盆地边缘接壤,南以昌马新西干渠为界。行政范围包括玉门市黄闸湾乡、柳河乡、六墩乡、国营饮马农场部分面积,安西县三道沟镇、河东乡、腰站子乡、布隆吉乡、新建的七墩滩乡、双塔乡及沙河乡。灌区东西长75km,南北宽45km,灌区面积7370km2。灌区内的地势东高西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古人为截引昌马冲积扇洪水灌溉和排疏洪水的需要,在西干灌区内开挖了十道沟,经过近几百年洪水的冲刷,灌区内形成了长短相近,宽窄不同的十几条沟壑,将昌马西干灌区分割成十几块大小不等的土壤版块,其土壤版块就组成了现在昌马灌区的灌溉区域。
昌马西干灌区位于昌马灌区西北部,属温带或暖温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9℃,降雨量36-63.4mm,蒸发量2500-3300mm。气候特点是: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年有效积温高,干旱,多东西风,冬季寒冷,是“无灌溉就无农业”的地区。
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修建西干渠产生洪水淤积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昌马西干渠由东向西布设,与昌马洪积扇由南向北的洪水走势呈垂直状态。为满足西干渠引水高程的需要,将原先低洼的行洪河道较以前明显提高,在西干渠24座行洪渡槽上游形成了总面积380hm2的低洼区,这些低洼区成为洪水携带泥沙的沉积区。特别是西干渠16 km-30km之间的4#、5#、7#、9#、10#、11#、12#渡槽的上游,成为泥沙的重点沉积区。这个渠段的下游恰好是土地、人口密集的老灌区。由于干旱、多风、洪水期短,植被稀少,沉积区的泥沙成为西干渠沿线沙尘天气的重要沙尘源,严重的影响了下游灌区人民生產、生活和西干渠工程的正常管理。
(二)西干渠的修建切断了地表和地下水源,减少地下水补给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昌马西干渠未修建以前,来自昌马总干渠道的洪水、余水,经过昌马冲积扇上游的河床,均匀的进入灌区,其分布区域广,面积大,渗漏多,对西干灌区的生态平衡有积极的作用。随着西干渠砼现浇高标准防渗渠道的修建和投入运行,一方面抬高了地面高程,把原来不同高程面上的水流集中到了西干渠下游低洼的行洪渡槽内,使戈壁来水在灌区内洪、余水面积减少了25%。另一方面西干渠上移了1-2km,并进行了高标准砼现浇防渗处理,渠道水利用率由旧西干土渠的60%提高到现在新西干的90%,节约用水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切断了灌区生态耗水的补给源,加之地下水抽取严重,灌区内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1-2m,使灌区内原有的沼泽地、湿地、草地面积减少,泉眼干涸、泉水溢出带下移、带幅变窄,荒漠化程度加剧,次生盐碱面积增大。以西干灌区的枯沟河为例,1995年以前枯沟河下游的东湖村、蘑菇村,在红旗村九组的分水点分引泉水进行灌溉,当时测得泉水流量为0.4-0.8m3/s。而如今该河沟进一步变窄,茂密的草丛消失,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甚至消失,上游露头泉水退减了近2KM,经2004年9月份测定,泉水量仅为0.02-0.05m3/s。
(三) 田间配套工程引起滥挖乱采沙石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昌马西干渠设计控制灌溉面积2.86万hm2,是昌马西干灌区主要灌溉渠道。下辖支干渠6条、支渠8条、斗渠2条,由于以上工程轮廓的存在,在西干灌区新建、改建、扩建支渠、斗渠工程247条,总长352km,这些工程大多采用砼衬砌和塑膜防渗,由于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料场规定,施工中就近就便取料严重,使目前冲积扇前沿,路边道旁和灌区河床上,被采挖的遍地坑穴、满目沧桑,弃沙废料乱堆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地表结皮,对灌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新开发土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极度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灌溉绿洲面积的变化上。随着疏勒河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建设由骨干工程建设转向大面积开荒和移民安置。西干灌区是疏勒河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重点区域,三个新开发的移民乡(镇)集中安排该区域内的七墩滩、双塔和七道沟。目前已开垦荒地0.73万hm2,新设移民村30个,移民2.38万人。但是随着开垦面积的扩大,移民安置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又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大面积开荒破坏地表结皮,天然植被大面积死亡,产生的粉尘、地表履土随风漂移,成为老灌区沙尘天气的主要尘源。二是土地开发引起流动沙丘迅速发展,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沙漠化程度骤增,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三是移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差和生活所迫,滥砍乱挖野生植被严重,破坏了移民区周边的生态植被。四是新开发土地利用率低,耕种速度慢,大面积被开发的土地出现新的弃耕,移民安置速度与土地开发速度严重失衡,加剧了灌区土地荒漠化。 三、预防和治理对策
(一)以法律为准绳,市场为导向,多方配合,规范项目区的工程用料行为,遏制滥挖乱采
冲积扇边缘存在的沙砾石带是冲积扇平原的自然特征,也是保持自然平衡的重要区间。西干灌区在项目建设中对冲积扇前沿,路旁道边和灌区河床上的滥挖乱采,在宏观上是破坏了自然和谐的基础,在微观上破坏了地表结皮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产生量大面广的粉尘源,对灌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应该进行综合治理。一是要严格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有机配合,建立依法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制,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建立全灌区共同保护自然资源的社会环境。二是对已开挖的大坑小穴进行全面平整,具备生长和灌水条件的地方种植旱生植物,对不具备生长条件的创造条件,促其自然修复。三是对目前仍在施工和移民零星工程的用料应统一规划,规定料场,委托专门的施工队伍进行生产,对被委托的施工单位收取地貌恢复押金和采沙管理费,对破坏的地貌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强土地开发区的管理,加大移民安置和农经开发力度,提高开发土地的种植率,推进新灌区健康稳步发展
土地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的破坏过程。土地开发使地表结皮遭到了破坏,野生植物被大面积掩埋致死,产生的粉尘浮土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等等。从天然荒漠变成绿洲是个漫长的周期,少则需要三、五年,多则需要十来年甚至更长。这个周期越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就越大。西干灌区的三个项目乡(镇)近五年共开垦荒地6500kd,而至目前仅种植2/3,其余面积暂时荒置,形成新的土地荒漠化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土地开发区要加强管理,加大移民安置和农经开发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种草植树,尽快达到田有人耕,地有民营的态势,提高开发土地的利用率,缩短建设周期,推动项目建设最终端的健康稳步发展,减少土地开发对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 扼制地下水开采,实现灌区生态用水多予少取
随着近几年疏勒河项目对西干灌区缺陷工程问题的处理,逐步解决了灌区有田没渠和支、斗渠破烂的问题,西干渠丰沛的水量可以保证灌区任何地段上的农田灌溉。可是由于眼前利益驱动,西干灌区内仍有434眼机井在抽取地下水灌溉,年提取量达到3765万m3,下游几个乡镇仍保留着十几座病危塘坝,维系着1.21万亩农田灌溉。大量提取地下水和塘坝蓄水,侵占了灌区自然生态用水的補给,是造成湿地消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主要原因。鉴于此,一是争取地下水的管理权限,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管理,采取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强行关闭灌溉机井,扼制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二是昌马水库要调整空库运行时间和排水强度,经常性的有20-30m3/s的流量通过昌马总干渠首下泄,经过冲击扇补充西干灌区的地下水,确保生态用水有足够的补给。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中国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部分可行性报告》,1992.6
[2] 施炯林.节水灌溉技术.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1):222-225
[3] 董哲仁.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学.水利水电技术,2003,(7):5
[4] 何宏谋.对黑河流域规划目标的商榷.水利水电技术,2003,(7):14-15
[5] 王 微.河流廊道与生态修服.水利水电技术,2003,(9):56
关键词: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一、疏勒河
疏勒河发源于疏勒南山北坡和陶勒南山南坡,经昌马峡出山,注入玉门、安西盆地,约长350km。昌马峡处集水面积1.34万km2,年径流量9.98亿m3,其中约1/3是融冰水补给。
昌马灌区是疏勒河流域三大灌区之一,而西干灌区又是昌马灌区最大的独立渠系灌区,现有灌溉面积1.6万hm2。由于该地区是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区域,自2000年新西干渠骨干工程建成以来,项目建设的大量工作转入了田间工程建设和农经综合开发,使灌区的工程设施进一步完善,灌区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统一,建设与管理脱节;对工程建设期的采料场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乱挖滥采严重,破坏地貌和生态植被,产生了区域大、面积广的新粉尘源;新垦荒地种植率低,移民力度小,新垦农田荒漠化程度加剧;老灌区地下水开采过度,新灌区开发缺乏保护性措施,造成草地、湿地面积减少。以上这些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和发展变化中的趋势,进而导致了西干灌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界限。因此,研究探讨该区域内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对引导本区域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灌区地理状况
昌马西干灌区位于昌马灌区西北部,玉门镇西侧,东以总干尾部、城河上游河道为界,北止312国道,西至乱山子以南与桥子盆地边缘接壤,南以昌马新西干渠为界。行政范围包括玉门市黄闸湾乡、柳河乡、六墩乡、国营饮马农场部分面积,安西县三道沟镇、河东乡、腰站子乡、布隆吉乡、新建的七墩滩乡、双塔乡及沙河乡。灌区东西长75km,南北宽45km,灌区面积7370km2。灌区内的地势东高西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古人为截引昌马冲积扇洪水灌溉和排疏洪水的需要,在西干灌区内开挖了十道沟,经过近几百年洪水的冲刷,灌区内形成了长短相近,宽窄不同的十几条沟壑,将昌马西干灌区分割成十几块大小不等的土壤版块,其土壤版块就组成了现在昌马灌区的灌溉区域。
昌马西干灌区位于昌马灌区西北部,属温带或暖温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9℃,降雨量36-63.4mm,蒸发量2500-3300mm。气候特点是: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年有效积温高,干旱,多东西风,冬季寒冷,是“无灌溉就无农业”的地区。
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修建西干渠产生洪水淤积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昌马西干渠由东向西布设,与昌马洪积扇由南向北的洪水走势呈垂直状态。为满足西干渠引水高程的需要,将原先低洼的行洪河道较以前明显提高,在西干渠24座行洪渡槽上游形成了总面积380hm2的低洼区,这些低洼区成为洪水携带泥沙的沉积区。特别是西干渠16 km-30km之间的4#、5#、7#、9#、10#、11#、12#渡槽的上游,成为泥沙的重点沉积区。这个渠段的下游恰好是土地、人口密集的老灌区。由于干旱、多风、洪水期短,植被稀少,沉积区的泥沙成为西干渠沿线沙尘天气的重要沙尘源,严重的影响了下游灌区人民生產、生活和西干渠工程的正常管理。
(二)西干渠的修建切断了地表和地下水源,减少地下水补给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昌马西干渠未修建以前,来自昌马总干渠道的洪水、余水,经过昌马冲积扇上游的河床,均匀的进入灌区,其分布区域广,面积大,渗漏多,对西干灌区的生态平衡有积极的作用。随着西干渠砼现浇高标准防渗渠道的修建和投入运行,一方面抬高了地面高程,把原来不同高程面上的水流集中到了西干渠下游低洼的行洪渡槽内,使戈壁来水在灌区内洪、余水面积减少了25%。另一方面西干渠上移了1-2km,并进行了高标准砼现浇防渗处理,渠道水利用率由旧西干土渠的60%提高到现在新西干的90%,节约用水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同时也切断了灌区生态耗水的补给源,加之地下水抽取严重,灌区内地下水埋深平均下降1-2m,使灌区内原有的沼泽地、湿地、草地面积减少,泉眼干涸、泉水溢出带下移、带幅变窄,荒漠化程度加剧,次生盐碱面积增大。以西干灌区的枯沟河为例,1995年以前枯沟河下游的东湖村、蘑菇村,在红旗村九组的分水点分引泉水进行灌溉,当时测得泉水流量为0.4-0.8m3/s。而如今该河沟进一步变窄,茂密的草丛消失,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甚至消失,上游露头泉水退减了近2KM,经2004年9月份测定,泉水量仅为0.02-0.05m3/s。
(三) 田间配套工程引起滥挖乱采沙石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昌马西干渠设计控制灌溉面积2.86万hm2,是昌马西干灌区主要灌溉渠道。下辖支干渠6条、支渠8条、斗渠2条,由于以上工程轮廓的存在,在西干灌区新建、改建、扩建支渠、斗渠工程247条,总长352km,这些工程大多采用砼衬砌和塑膜防渗,由于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料场规定,施工中就近就便取料严重,使目前冲积扇前沿,路边道旁和灌区河床上,被采挖的遍地坑穴、满目沧桑,弃沙废料乱堆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地表结皮,对灌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新开发土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极度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灌溉绿洲面积的变化上。随着疏勒河项目建设步伐的加快,项目建设由骨干工程建设转向大面积开荒和移民安置。西干灌区是疏勒河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重点区域,三个新开发的移民乡(镇)集中安排该区域内的七墩滩、双塔和七道沟。目前已开垦荒地0.73万hm2,新设移民村30个,移民2.38万人。但是随着开垦面积的扩大,移民安置数量的增加,随之而来又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大面积开荒破坏地表结皮,天然植被大面积死亡,产生的粉尘、地表履土随风漂移,成为老灌区沙尘天气的主要尘源。二是土地开发引起流动沙丘迅速发展,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沙漠化程度骤增,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三是移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差和生活所迫,滥砍乱挖野生植被严重,破坏了移民区周边的生态植被。四是新开发土地利用率低,耕种速度慢,大面积被开发的土地出现新的弃耕,移民安置速度与土地开发速度严重失衡,加剧了灌区土地荒漠化。 三、预防和治理对策
(一)以法律为准绳,市场为导向,多方配合,规范项目区的工程用料行为,遏制滥挖乱采
冲积扇边缘存在的沙砾石带是冲积扇平原的自然特征,也是保持自然平衡的重要区间。西干灌区在项目建设中对冲积扇前沿,路旁道边和灌区河床上的滥挖乱采,在宏观上是破坏了自然和谐的基础,在微观上破坏了地表结皮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产生量大面广的粉尘源,对灌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应该进行综合治理。一是要严格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有机配合,建立依法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制,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建立全灌区共同保护自然资源的社会环境。二是对已开挖的大坑小穴进行全面平整,具备生长和灌水条件的地方种植旱生植物,对不具备生长条件的创造条件,促其自然修复。三是对目前仍在施工和移民零星工程的用料应统一规划,规定料场,委托专门的施工队伍进行生产,对被委托的施工单位收取地貌恢复押金和采沙管理费,对破坏的地貌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强土地开发区的管理,加大移民安置和农经开发力度,提高开发土地的种植率,推进新灌区健康稳步发展
土地开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的破坏过程。土地开发使地表结皮遭到了破坏,野生植物被大面积掩埋致死,产生的粉尘浮土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等等。从天然荒漠变成绿洲是个漫长的周期,少则需要三、五年,多则需要十来年甚至更长。这个周期越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就越大。西干灌区的三个项目乡(镇)近五年共开垦荒地6500kd,而至目前仅种植2/3,其余面积暂时荒置,形成新的土地荒漠化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土地开发区要加强管理,加大移民安置和农经开发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种草植树,尽快达到田有人耕,地有民营的态势,提高开发土地的利用率,缩短建设周期,推动项目建设最终端的健康稳步发展,减少土地开发对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 扼制地下水开采,实现灌区生态用水多予少取
随着近几年疏勒河项目对西干灌区缺陷工程问题的处理,逐步解决了灌区有田没渠和支、斗渠破烂的问题,西干渠丰沛的水量可以保证灌区任何地段上的农田灌溉。可是由于眼前利益驱动,西干灌区内仍有434眼机井在抽取地下水灌溉,年提取量达到3765万m3,下游几个乡镇仍保留着十几座病危塘坝,维系着1.21万亩农田灌溉。大量提取地下水和塘坝蓄水,侵占了灌区自然生态用水的補给,是造成湿地消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主要原因。鉴于此,一是争取地下水的管理权限,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管理,采取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强行关闭灌溉机井,扼制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二是昌马水库要调整空库运行时间和排水强度,经常性的有20-30m3/s的流量通过昌马总干渠首下泄,经过冲击扇补充西干灌区的地下水,确保生态用水有足够的补给。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中国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部分可行性报告》,1992.6
[2] 施炯林.节水灌溉技术.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1):222-225
[3] 董哲仁.人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学.水利水电技术,2003,(7):5
[4] 何宏谋.对黑河流域规划目标的商榷.水利水电技术,2003,(7):14-15
[5] 王 微.河流廊道与生态修服.水利水电技术,20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