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并注重科学整合。新课改后的化学教材增设了这样一个环节——“科学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若能努力创设良好的化学情景,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化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将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化学 新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1 创建探究情境
1.1以用途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例如,对“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这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当今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这节课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课堂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以物质引入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以物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指导思想。例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从现在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手、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与一些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兴陶瓷来引进硅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不惊惊叹:不但我们平时喜欢用的手机,喜欢玩的电脑离不开硅元素,就连“神舟”系列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在表面产生高达数千摄氏度足以把航天器化作一团烈火的高温后还能平按返回地面也与硅元素有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1.3以猜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新接触的化学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猜想与假设。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例如,在进行“苯”内容的学习时,学生已经有了甲烷、乙烯的相关知识,知道只含有碳碳单键的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而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却可以,那苯的结构到底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苯分子的“凯库勒式”能代表它的真实结构吗?如何利用实验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们争相假设、思考、动手,基本都能找出正确实验方法。
2 创建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探究的化学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跨越到逻辑思维的训练,实践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相互统一。例如:在讲解“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非常具有观赏性的实验:用喷壶将溶有盐的甲醇直接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当盐的甲醇溶液喷向酒精灯火焰时,可产生壮观的彩色火球,实验效果非常好。又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在讲授“乙醇”知识时,做了CuO氧化乙醇的实验:取一支小试管,盛1 mL 乙醇,另取一根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表面呈黑色,立即插入试管中,可见铜丝由黑色变红,取出又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立即由红色变为黑色,再插入试管又变为红色,如此反复进行多次后,向试管中加入新制的Cu(OH)2 ,可见砖红色沉淀。颜色变化之美丽,实验过程之简洁,让学生惊叹不已。
3 创建讨论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讨论”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时,提出了以下问题:(1)石油和煤是哪些有机物的主要来源?(2)石油和煤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3)什么是煤的干馏?煤经过炼焦得到哪些主要产品?
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学生们很快找到了正确答案,讨论过程中充满自信,顺利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徐德立,优化方法.提高质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
[2] 陈修团,简介几种陶瓷.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6).
关键词 化学 新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1 创建探究情境
1.1以用途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化学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例如,对“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这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当今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这节课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接着介绍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电池。课堂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以物质引入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以物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指导思想。例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时,从现在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手、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与一些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新兴陶瓷来引进硅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不惊惊叹:不但我们平时喜欢用的手机,喜欢玩的电脑离不开硅元素,就连“神舟”系列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在表面产生高达数千摄氏度足以把航天器化作一团烈火的高温后还能平按返回地面也与硅元素有关,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1.3以猜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新接触的化学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猜想与假设。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大要素。例如,在进行“苯”内容的学习时,学生已经有了甲烷、乙烯的相关知识,知道只含有碳碳单键的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而含有碳碳双键的烯烃却可以,那苯的结构到底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苯分子的“凯库勒式”能代表它的真实结构吗?如何利用实验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们争相假设、思考、动手,基本都能找出正确实验方法。
2 创建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探究的化学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能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跨越到逻辑思维的训练,实践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相互统一。例如:在讲解“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非常具有观赏性的实验:用喷壶将溶有盐的甲醇直接喷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当盐的甲醇溶液喷向酒精灯火焰时,可产生壮观的彩色火球,实验效果非常好。又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在讲授“乙醇”知识时,做了CuO氧化乙醇的实验:取一支小试管,盛1 mL 乙醇,另取一根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表面呈黑色,立即插入试管中,可见铜丝由黑色变红,取出又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立即由红色变为黑色,再插入试管又变为红色,如此反复进行多次后,向试管中加入新制的Cu(OH)2 ,可见砖红色沉淀。颜色变化之美丽,实验过程之简洁,让学生惊叹不已。
3 创建讨论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讨论”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化学语言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时,提出了以下问题:(1)石油和煤是哪些有机物的主要来源?(2)石油和煤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3)什么是煤的干馏?煤经过炼焦得到哪些主要产品?
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学生们很快找到了正确答案,讨论过程中充满自信,顺利地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徐德立,优化方法.提高质量.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0).
[2] 陈修团,简介几种陶瓷.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