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有效管理,还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因为它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是,在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以及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指导,不同的年级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呢?这些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一、我们认为有效指导必须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告知的方式进行学习,它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它的实施流程可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分组、分工;拟写活动方案;聘请小组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阶段交流。
第三阶段:形成成果;展示成果;活动评价与反思
在活动的这三个阶段中教师、学生、小组指导教师或家长的分工可以用下列图来表示
此实施框架,以“研究”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牵”改变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研究”。
第一阶段(1-2周)
这个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在选题、分组方面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中,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阶段的3项任务:
1、确定活动的主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生活,帮助学生归类问题,提炼主题使学生确定研究的方向,明确活动任务,这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分组分工。在分组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據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主题组成研究小组;也可以相约几个好朋友确定某个主题,形成研究小组;或是教师指定某个学生作为小组长,让其他的学生自由选择小组等等,这些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分组开展活动有利于培训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分工有利于培训学生的责任心。
3、制定活动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要求不一样,中年级学生的方案可以简略,可以是条款式的;高年级学生的方案应该详细,具有一定的规划性。这部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第二阶段(3-5周)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思维活动状态,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阶段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将研究活动引向深入。本阶段的3项的任务
1、收集资料。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主题内容、活动方案开始要收集资料, 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拟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行动、做好调查记录等,指导学生展开对资料的收集。
2、整理资料。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如:留下有用的资料,统计调查问卷,整理照片、图片等资料,将有关资料按一定的顺序装订成册等。
3、阶段交流。这阶段的交流分小组内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每个小组内可以针对本组活动的需要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如:检测小组成员收集资料的情况,汇总各成员所收集的资料,总结前期的活动情况,计划下一步的活动,同时学会做好会议记录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可以由教师统一指导,让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第三阶段(2-3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就既要注重“过程”,也要兼顾“结果”,第三阶段是活动结果的形成、展示和评价阶段,结果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这些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这个阶段指导的策略是提升整个活动价值的关键。同时不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1、形成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将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或实物资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成果表达方式,并作相关问题的指导工作。成果形式主要分两类:一是文字的,如调查和考察报告、小论文、建议书;二是实物的,如实物模型、图片、小制作等。
2、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交流。总结交流的形式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在进行展示时应注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静态的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绘画作品、一件模型、一些体验日记或报纸等;动态的是: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个节目、演示操作过程或谈心得体会。(展示中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评价和反思。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要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少批评或不批评学生;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不过分强调活动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每个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活动效果给出一些反思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实施阶段,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1—6(现在许多学校在1-2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级的侧重点分别是:
1--2年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具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学习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活动范围定位在自己家中和学校内,如对自己、家人、朋友、身边环境的初步了解上,可以不分小组、也可以分。
三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拟写简单的活动方案,开始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初步知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开始走出校园,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作调查,活动的三个阶段清楚。重点在学生的分组分工、活动方案、调查、交流、总结等方面。从3年级开始,学生活动范围可以定在有条件的范围内活动,学生开始走出校门、家门进行收集资料(如果1-2年级未开设,3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活动范围可以只在自己家中和学校内)。
四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指导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活动方案,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初步具有收集整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步学习问卷调查的设计和统计等,开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作调查,能初步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成果。重点在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并能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方式,能写出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等。
五年级:学生应能独立完成选题和确定研究课题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关注自然问题,同时还应该开始关注人文问题。能很好地完成活动方案,在收集、整理资料方面能很好地独立完成,能自己组织活动交流,在成果的形成、展示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较好地完成研究报告、独立反思、评价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在研究报告的形成和反思、评价上。
六年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活动规划能力,对活动中每个环节中的计划、记录、设计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在选题上自然方面与人文方面的活动内容相结合,在收集、整理资料、交流、成果的展示应都能很好地完成,能综合应用其它学科知识,能完成小组工作总结和小课题研究报告,学生的反思有一定的深度。能针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价方面,能根据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设计评价内容等,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等。
一、我们认为有效指导必须熟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综合实践活动不以告知的方式进行学习,它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它的实施流程可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分组、分工;拟写活动方案;聘请小组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阶段交流。
第三阶段:形成成果;展示成果;活动评价与反思
在活动的这三个阶段中教师、学生、小组指导教师或家长的分工可以用下列图来表示
此实施框架,以“研究”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牵”改变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研究”。
第一阶段(1-2周)
这个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在选题、分组方面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中,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本阶段的3项任务:
1、确定活动的主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生活,帮助学生归类问题,提炼主题使学生确定研究的方向,明确活动任务,这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分组分工。在分组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據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主题组成研究小组;也可以相约几个好朋友确定某个主题,形成研究小组;或是教师指定某个学生作为小组长,让其他的学生自由选择小组等等,这些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分组开展活动有利于培训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分工有利于培训学生的责任心。
3、制定活动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要求不一样,中年级学生的方案可以简略,可以是条款式的;高年级学生的方案应该详细,具有一定的规划性。这部分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第二阶段(3-5周)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思维活动状态,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阶段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将研究活动引向深入。本阶段的3项的任务
1、收集资料。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主题内容、活动方案开始要收集资料, 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主题的内容拟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行动、做好调查记录等,指导学生展开对资料的收集。
2、整理资料。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如:留下有用的资料,统计调查问卷,整理照片、图片等资料,将有关资料按一定的顺序装订成册等。
3、阶段交流。这阶段的交流分小组内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每个小组内可以针对本组活动的需要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如:检测小组成员收集资料的情况,汇总各成员所收集的资料,总结前期的活动情况,计划下一步的活动,同时学会做好会议记录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可以由教师统一指导,让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第三阶段(2-3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就既要注重“过程”,也要兼顾“结果”,第三阶段是活动结果的形成、展示和评价阶段,结果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这些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这个阶段指导的策略是提升整个活动价值的关键。同时不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1、形成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将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或实物资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成果表达方式,并作相关问题的指导工作。成果形式主要分两类:一是文字的,如调查和考察报告、小论文、建议书;二是实物的,如实物模型、图片、小制作等。
2、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交流。总结交流的形式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在进行展示时应注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静态的是:小论文、调查报告、绘画作品、一件模型、一些体验日记或报纸等;动态的是: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个节目、演示操作过程或谈心得体会。(展示中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评价和反思。在评价中,教师对学生要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少批评或不批评学生;注重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不过分强调活动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每个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活动效果给出一些反思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实施阶段,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1—6(现在许多学校在1-2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年级的侧重点分别是:
1--2年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具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学习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活动范围定位在自己家中和学校内,如对自己、家人、朋友、身边环境的初步了解上,可以不分小组、也可以分。
三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拟写简单的活动方案,开始学习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初步知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开始走出校园,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作调查,活动的三个阶段清楚。重点在学生的分组分工、活动方案、调查、交流、总结等方面。从3年级开始,学生活动范围可以定在有条件的范围内活动,学生开始走出校门、家门进行收集资料(如果1-2年级未开设,3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活动范围可以只在自己家中和学校内)。
四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指导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活动方案,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初步具有收集整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步学习问卷调查的设计和统计等,开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作调查,能初步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成果。重点在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并能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示方式,能写出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等。
五年级:学生应能独立完成选题和确定研究课题的工作,指导学生不但关注自然问题,同时还应该开始关注人文问题。能很好地完成活动方案,在收集、整理资料方面能很好地独立完成,能自己组织活动交流,在成果的形成、展示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较好地完成研究报告、独立反思、评价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在研究报告的形成和反思、评价上。
六年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活动规划能力,对活动中每个环节中的计划、记录、设计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在选题上自然方面与人文方面的活动内容相结合,在收集、整理资料、交流、成果的展示应都能很好地完成,能综合应用其它学科知识,能完成小组工作总结和小课题研究报告,学生的反思有一定的深度。能针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价方面,能根据自己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设计评价内容等,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