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及社会发展趋势表明,教师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形成,艺术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而且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提问的研究,为学生更好的问创造条件,形成能力,使之终身受益无穷。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认为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思考价值,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
2.含糊不清。如一位老师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教者问:“借助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改成“线段图怎么画?”最后比较得出“借助于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是不是更好呢?
3.钻牛角尖。如“1加2等于几,为什么?”这个穷其究竟的“为什么”,小学生是无法回答的。这么问,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改问:“怎么想的?”学生不更好回答吗?
4.教学中,一些教师为减少麻烦,提问只问“尖子生”,板演只叫优等生。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
1.提问中的问题释义
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载体,其发生与发展最终是通过数学教师作用在学生身上,问题的理解概括为三个方面: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问题与问题解决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是有价值的。其一,对知识或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其二,对学生接受、巩固数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其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旧知到新知的知识迁移中进行提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它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出每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课堂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先制定一张调查表,让学生评出最喜欢什么样的提问,给老师做参考。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年级每个老师上课,大家互相听课,然后让学生评,老师们一起评,得出怎样的提问会产生成效。主张老师提的问题,在已有知识间铺路搭桥,使学生探路过桥时学会迁移,理解新知,在思维与主动参与中,迸发创新意识的火花。小学数学新知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迁移点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对铺垫材料的观察与积极思考中,“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3.以提问将课内知识延伸
学生学习不应以解决问题为终点,而应当去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这样才会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持续发展。教师在学生将问题解决之后,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改变问题难度,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导学生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
4.在各知识点上进行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提出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解决方法的问题。它和传统的提问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发散性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我们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离开教师也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在实践中还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教,教后同学为老师打星,师生互评,主张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
5.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6.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
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准备在预习、课内及针对具体题目的解决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针对具体题目的解决策略做法如下:读题后自我提问,进一步理解问题;在解答时自我提问,确定解题步骤;解题后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总之,我们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把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认为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思考价值,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
2.含糊不清。如一位老师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教者问:“借助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改成“线段图怎么画?”最后比较得出“借助于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是不是更好呢?
3.钻牛角尖。如“1加2等于几,为什么?”这个穷其究竟的“为什么”,小学生是无法回答的。这么问,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改问:“怎么想的?”学生不更好回答吗?
4.教学中,一些教师为减少麻烦,提问只问“尖子生”,板演只叫优等生。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研究
1.提问中的问题释义
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载体,其发生与发展最终是通过数学教师作用在学生身上,问题的理解概括为三个方面: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问题与问题解决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是有价值的。其一,对知识或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其二,对学生接受、巩固数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其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旧知到新知的知识迁移中进行提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它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出每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课堂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先制定一张调查表,让学生评出最喜欢什么样的提问,给老师做参考。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年级每个老师上课,大家互相听课,然后让学生评,老师们一起评,得出怎样的提问会产生成效。主张老师提的问题,在已有知识间铺路搭桥,使学生探路过桥时学会迁移,理解新知,在思维与主动参与中,迸发创新意识的火花。小学数学新知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迁移点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对铺垫材料的观察与积极思考中,“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3.以提问将课内知识延伸
学生学习不应以解决问题为终点,而应当去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这样才会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持续发展。教师在学生将问题解决之后,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改变问题难度,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导学生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
4.在各知识点上进行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提出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解决方法的问题。它和传统的提问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发散性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我们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离开教师也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在实践中还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教,教后同学为老师打星,师生互评,主张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
5.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6.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
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准备在预习、课内及针对具体题目的解决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针对具体题目的解决策略做法如下:读题后自我提问,进一步理解问题;在解答时自我提问,确定解题步骤;解题后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总之,我们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再把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