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分享。
1.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积极参与,共同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认识水平来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理解和掌握有所不同。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设计“统计某路口1分钟闪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辆目不暇接,从学生眼前闪过,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这时,就应当启发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让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伙伴。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分工:一部分学生统计摩托车、一部分学生统计小轿车,而写字慢的学生就画“正”字来表示车辆通过数,等等。许多办法都被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相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要“合作”就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认识体验就越强,其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广泛联系生活,避免生吞活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的含义。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
3.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发言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对学生那些错误的理解或判断,也应该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错。
3.2评价方式多元化,发挥学生评价作用。可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给学生思维发展留一点空间。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充分给学生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延时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提高。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4注重针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应该特别注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生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象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体验,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5.激发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实践。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1.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积极参与,共同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认识水平来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理解和掌握有所不同。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可设计“统计某路口1分钟闪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辆目不暇接,从学生眼前闪过,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这时,就应当启发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让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伙伴。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合作的力量。让学生分工:一部分学生统计摩托车、一部分学生统计小轿车,而写字慢的学生就画“正”字来表示车辆通过数,等等。许多办法都被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相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要“合作”就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认识体验就越强,其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广泛联系生活,避免生吞活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一课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空火柴盒,提出两个问题:(1)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2)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摆弄着手上的火柴盒,开始了测量、讨论,甚至争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的含义。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发现了火柴内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例题,自然是“水到渠成”。脱离实际,缺乏过程的学习,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更难有精彩的发现。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
3.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发言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对学生那些错误的理解或判断,也应该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错。
3.2评价方式多元化,发挥学生评价作用。可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给学生思维发展留一点空间。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应充分给学生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延时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提高。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4注重针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应该特别注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生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象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体验,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5.激发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实践。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