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推动下,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是作为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概念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学,缩短概念的形成过程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教师对概念的讲解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深,挖掘不够,只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要题目稍加变动,学生解题时错误重重。由于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孤立学习概念,概念教学与应用脱节
为了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多样,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和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精心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概念建立起来以后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时,由于“等腰三角形”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識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何朝昌.数形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效[J].考试周刊,2015(72).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小学;概念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误区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学,缩短概念的形成过程
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教师对概念的讲解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深,挖掘不够,只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要题目稍加变动,学生解题时错误重重。由于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孤立学习概念,概念教学与应用脱节
为了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概念和应用是分不开的,要想轻松解题,就必须掌握概念,要掌握概念,就必须多解题、多应用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多样,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和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精心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概念建立起来以后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认识”时,由于“等腰三角形”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識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何朝昌.数形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效[J].考试周刊,2015(7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