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以学生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一起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承也是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创新条件下的继承。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为此,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使全体学生得到身心协调的终身发展。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呢?
一、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以学生暂时取得好的卷面成绩为依据,而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离开中小学学校后,依然有潜力可挖。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全体学生的身心、品行、技能都能得到发展,使全体学生得到终身发展,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做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者。其实,学生各项技能是能够互补的,在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智育。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德育,而忽视其他教育,这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同时也阻碍着学生的协调发展。所以教师不仅要育人教书,而且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才;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应当激发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省的精神。一切知识只是手段,为生命发展服务,促进生命发展才是目的,才是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使每一个人发展成长,是教育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关系应是世界上不掺杂人情世故的纯洁关系。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平等心对待学生,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指身体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迎刃而解,可能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间彼此理解。这样不但问题得以解决,师生关系也更贴近。由于年龄差异导致师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所以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对症下药。教师如果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智地采取一些和缓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有很大帮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这个角度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以学生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一起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承也是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创新条件下的继承。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为此,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使全体学生得到身心协调的终身发展。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呢?
一、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才,我们造就的人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以学生暂时取得好的卷面成绩为依据,而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离开中小学学校后,依然有潜力可挖。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全体学生的身心、品行、技能都能得到发展,使全体学生得到终身发展,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做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者。其实,学生各项技能是能够互补的,在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智育。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德育,而忽视其他教育,这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同时也阻碍着学生的协调发展。所以教师不仅要育人教书,而且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才;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应当激发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省的精神。一切知识只是手段,为生命发展服务,促进生命发展才是目的,才是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使每一个人发展成长,是教育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关系应是世界上不掺杂人情世故的纯洁关系。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平等心对待学生,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指身体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如果教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迎刃而解,可能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间彼此理解。这样不但问题得以解决,师生关系也更贴近。由于年龄差异导致师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所以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对症下药。教师如果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智地采取一些和缓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有很大帮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这个角度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