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是否是国家意识推动的结果?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baishi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有多受欢迎?就拿播放量来说,我国四大视频网站的综合播放量已经超过10亿,其衍生效应更是大放异彩,带动了饮食、时尚、旅游甚至家居等细分行业。不只如此,2014年3月,王岐山在两会期间亦重点提及了《来自星星的你》,可以说,这是一股由全国观众、各界媒体和政治人物共同参与的韩剧潮流,这再次说明,包括影视、音乐、综艺在内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韩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有人提出疑问,韩流是不是国家意识的产物,是不是韩国政府出于意识形态考虑而大力推动的结果。是否真的如此?毫无疑问,韩剧可以构成、在现实层面也确实成为了一种软性国家实力,作为政府也十分乐见软实力的持续累积。然而,什么是软性国家主义(Soft Nationalism)?所谓软性,即是以大众文化为代表的软件的出口,它借助文化、价值观、生活理念等方式,而不是国家机器的直接力量,从侧面提升国家的自信感和认同感。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édéric Martel)在《论美国文化》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美国文化的这架飞机上,没有驾驶员”,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对韩流的解释。虽然韩流在客观上确实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韩国政府并没有用宣传的意识去主导文化,也没有以行政力量直接介入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政府力量在文化领域的弱化,恰恰是韩国文化产业能够保持活力、并源源不断输送优质产品的重要原因。
  好的文化产品:市场逻辑主导
  既往的很多研究,都将韩国文化产品的成功归因为“文化接近”(culture proximity)性,认为中日韩三国同属汉语言文化圈,其审美取向、文化传统较为相近,这导致了韩流的出现。然而,数据显示,近几年欧美对韩国大众文化的消费显著上扬,2012年韩国广电内容美国出口额为1256万美元,占总体的7%,但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252.7%。这说明,以东亚文化圈的相似性,来解释韩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是有失偏颇的。究其根本,韩流的出现源于足够优秀的产品,韩国文化企业懂得弱化意识形态,尊重市场的逻辑,用市场的力量征服不同受众,获取预期收益。
  1、 意识形态解禁为韩国文化产业营造了友好的母体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朴正熙政府强势介入文化领域,实行权威主义控制政策,过度强调民族身份和意识形态,将文化产业作为韩国政治和政府的宣传工具,扭曲了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金大中就任韩国总统后,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实行宽松的文化内容监管政策。换言之,韩国政府不再强势介入文化内容的生产,不再强制要求剧集或电影输出韩国价值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解禁为文化领域的自由资源配置、激活产业创造力提供了母体土壤,也带动了文化衍生行业的出现和发展。当我们感叹韩国影视行业与时尚界、旅游界、饮食界的无缝融合时,应该明白,这得益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培育。
  2、 大资本介入为韩流出现提供资金保证。
  文化立国方针确立以后,三星、现代、SK、CJ等财阀集团开始涉足文化产业,其旗下拥有数家影视娱乐公司。而且,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通商事业部将影视及相关行业列属于风险投资产业,风险投资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每一部韩剧背后都是这些大型娱乐集团和投资公司,产业链条完整,资金实力雄厚,这是韩剧制作精良的保证。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SBS制作方表示“剧中的楼阁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花了近10亿韩元布置的摄影棚”,由此可窥见韩国影视行业巨大的制作投入。
  3、 尊重市场的逻辑,以市场力量吸引受众。
  所谓市场逻辑,首先,表现为对市场反馈和受众需求的重视。韩剧在企划阶段一般只完成1/3的剧本,之后剧本创作和拍摄同步进行,这种体制使得制作团队在拍摄过程中,可以不断收集观众舆论,根据受众需求更改剧情走向。此外,韩国文化企业亦注重国外市场的可开发性,每部电视剧在筹拍阶段就会考虑到国外市场,韩国KBS电视台主管就曾坦言“我们在推动每部戏剧时,都将海外观众的喜好考虑进去,如果没有3成的海外收入就不拍”。其次,表现为组织机构的去官僚化,确立明确的专业分工,这样才能适用市场需求。以编剧机制为例,韩国有专门的机制培养选拔有潜力的编剧,编剧专注于剧本创作,通常主要编剧还会配有数名编剧助理。我国经常出现的“导演兼任编剧”现象,在分工明确的韩国影视领域极为罕见。
  文化产品与软实力融合:作为配角的政府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肯定的是,构成韩流的绝对主体,是生产制作文化产品的企业主体,而非政府力量。虽然文化产业发展不无提升韩国国家形象的衍生效应,但其本质上还是产业逻辑,即强调经济利益的获取,对利益的期冀,是大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制作方不断钻研市场需求的最大动因。既然如此,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的结合,政府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自韩流现象显露头角以来,其行为主体——SM、JYP等韩国大型演艺经济公司和制作公司,为了强化自身地位、寻求更全面的国家保护,便将自身生产的文化产品与国家主义联系起来,把自己包装成为传播韩国形象、提升韩国国际影响力的贡献者,这样便能够获得国家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比如,在文化企业的大力呼吁之下,韩国政府通过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支持、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来扶植文化产业,并在海外流通渠道拓展、全球基金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对韩国国内的政治人物和官僚而言,也期待韩流企业所铺陈的“产品与国家品牌相结合”变成现实,最终强化全球社会对韩国的积极认知。面对韩流企业的呼吁与需求,政府更大意义上扮演着迎合企业需求的角色,客观上为文化企业营造了有利的母体环境。
  换言之,韩国文化产品广受欢迎,韩流出现,不完全是市场主宰的结果,也并不完全独立于国家政策而存在。以韩国演艺经纪公司和制片公司主导的软性国家主义,是为其生存发展服务的战术,但其产生的社会效用,超过了原有的企划目的。政府在此过程中有贡献,也有主观性,但不是行为主体。是利益驱动下的实用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结合,促成了韩流与国家声誉的融合。(作者供图)
其他文献
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题中应有之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新闻媒体的分内之责,也是提升对外传播实效的利器。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故事加起来就是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就是理念、形象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和写照。在中国备受关注的舆论环境下,在媒体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如何让“故事”本身的力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更大效用,需要我们在传播理
期刊
全球本土化是当今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经营策略,也被国际传媒集团广为运用。中国媒体在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如何借鉴这一手法,通过开展全球本土化传播,提升传播实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国际传播领域,由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文化、传统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地传媒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同,人们使用媒体的习惯、接触媒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即全球本土化传播。  探索
期刊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各种移动应用程序(mobile application,简称App)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西藏这个我国对外传播的重点题材来说,利用App随时随地的特点,开发制作符合外宣“三贴近”原则、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媒体产品,不仅能打开涉藏对外传播的思路,也能有效拓展传统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和互联网内容以外的全新平台。  正是
期刊
“小青柠”、“那我们就摇一摇吧”、“啊胎气啊”、“就碍得赖”、“摆的一沓哎”、“那就不要韶赖”……当观众在微电影《南京201314》中看到这样的字幕,听到这样的对白时,怎么也不会认为这是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这部名称寓意着“南京爱你一生一世”和2013年南京亚洲青年运动会(简称“亚青会”)、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的城市微电影,以全新的理念、清新的方式,实现了赛事和城市的有
期刊
安德鲁·雅各布斯(Andrew Jacobs)是《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记者,作为汉语学习者,20世纪80年代他就来过中国。1998年安德鲁进入《纽约时报》工作,2008年被派驻北京。五年多来他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报道,一些报道也曾在国内引起争议,并引发他与读者的探讨。本文作者在对于《纽约时报》中国民族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研究中发现该报大量集中报道藏族和维吾尔族,2008年以后相关报道更明显增
期刊
目前,中日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互信等多种问题同时爆发,中日关系处于最严峻时期。如何做好对日传播,面临着非常挑战。记者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就对日传播问题,专访了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委员。  目前的中日关系是个阶段性的问题  《对外传播》:您在日本已经累计工作生活了26年,出任驻日大使之前还担任过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和驻韩国大使,您对亚洲问题,特别是日本问题很有发言权。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
期刊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陆续开办了中文国际频道、英语国际频道,以及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等覆盖全球的国际频道。中国电视走出国门,在国际电视传播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央要求我国电视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其引导国际舆论的力量。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电视节目海外落地,这是央视扩大海外影响,建立国际一流媒体不可或缺的一环。2009年,海外落地的工作纳入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  央
期刊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国际受众对中国相关信息的了解也越来越丰富、快速和便捷。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和品牌节目的开发还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还缺少像好莱坞、迪士尼那样具有强势文化植入性的媒体内容出现。若想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实效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要找到某种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和途径。媒体内容的设计既要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又要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以及
期刊
自奥巴马在2008年大选脱颖而出,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裔美国人总统以来,有关这位具有多元族裔背景,身世曲折而又实现美国梦的政治家的溢美之词就从未消失过。即使在应对国内外政经诸多困局挑战不甚给力的态势下,众多观察家依然力捧奥巴马为新生代美国政治家的成功典范,并视作在9·11以后,重塑美国积极正面国际形象最重要的政治传播符号。  但奥巴马及其形象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美国公众对其支持的屡创新低(最新
期刊
今天的传播环境给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可以有全球同步进行,这是传统媒体时代不可能想象之事。信息沟通与观念交流无处不在,且充满多样性和交互性。国际传播活动已经超出传统地缘政治边界,超越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格局。如何在这个全球化和新传媒技术推进的全球互动世界,进一步增加全球意识,增进各国相互理解对方的价值观、政策和活动?中国如何才能建构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