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对您说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_8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聚焦】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领导激励员工时,会说老A早已是享誉社会的名流、专家;妻子数落丈夫时会唠叨,说他不如阿Q有钱;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小K优秀。而北京市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将“生活不做攀比”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了出来。
   读了这个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指点迷津】
   品读这段材料,仔细揣摩其内涵,不难发现:文题提供的材料先用一组排比句,从社会、家庭等方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攀比”现象,然后从正面强调“生活不做攀比”。归纳整合此则材料时,若把握住最后一句的关键字眼“生活不做攀比”,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便可根据“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的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紧扣“攀比”这一关键词去定范围、定内容、定中心、定思路,进行各种个性化的解读:“攀比”是一个中性词,如果是攀比“穿着”一类外在的物质,那么“攀比”一词就体现了人的虚荣心,追求外在的奢华。而用在知识上,“攀比”这个词反而高尚得多,知识的攀比体现了一个人寻求知识的渴望和他对知识的无限探求和补充。构思时,你可以从正面角度切入对“攀比”进行正向回应,提出观点“攀比源自于贫乏”,然后运用三个分论点“攀比源于知识的贫乏”“攀比源于感恩的贫乏”“攀比源于精神的贫乏”论证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或者进行价值评价,挖掘其深刻内涵:“攀比”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横向比较,譬如事物与事物、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譬如自己和自己比,比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攀比是一种处世智慧。你也可以从反向角度切入,避开常规的思维模式,揭示攀比是一种进取,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超越的看法。“攀比”是为了不攀比,对“攀比”持一种从容的态度。运用求异思维,逆向立意,同样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攀比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也会让人失去兴趣和自信这原始的潜动力。
  ——题记
   妈妈,我想对您说,在成长的路上我有许多烦恼,而最让人头痛的烦恼,就是您经常拿我和别人攀比。
   镜头一:放学了,我拿着96分的好成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到家中,您就开始对我进行“审问”了:“这次数学考试考得怎么样呀?”我爽快地回答:“96分!”说着并把试卷拿给您。您一见试卷上记着一个鲜红的“96”分,脸色立即晴转阴,马上用您那独有的女高音开始拿我和别人比了:“你看你,邻居家的小孩这次考试拿了个100分,你呢?96分还那么满意,也不看看别人的成绩……”我听得不耐烦了,捂着耳朵跑到房间里去了。
   镜头二:去年我参加市育才杯作文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和我一起去的那个同学没获奖。这可把我乐坏了,我暗想:这次看您拿谁跟我比。可事情却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拿着奖状回到家,准备接受表扬时,您竟然拿别班同学和我比:“怎么才得一个三等奖?”我自己小声嘀咕着:“已经很不错了!比上次有进步就行了呗。”您的耳朵可真灵,又打开了女高音:“你不知道别班同学不是一等奖就是二等奖吗?自己拿了一个三等奖就以为很了不起吗……”我的眼睛湿润了,伤心地把自己关到了房间里。我哭了一阵子,心想:妈妈,难道您不能给我些夸奖和鼓励吗?为什么老拿别人和我比呢?难道您要让这个烦恼伴我终身吗?
    妈妈,我想对您说,我不喜欢您如此将我与别人攀比,因为这样攀比只会给我蒙上心灵的阴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说实在的,我有别人没有的缺点,也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如果别人的优点我全拥有了,那我岂不是圣人吗?
    妈妈,我想对您说,虽然我知道您这样做也是为我好,但这样的攀比却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在此,希望您能多多鼓励一下我,让我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希望。好吗?
    妈妈,我想对您说:“我不要这样的攀比!”
  
  【评点】
   这篇习作主要有两个亮点:一是挖掘材料内涵,准确突出主题。文章叙写了“妈妈”将“我”与别人攀比的两件事,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这样攀比只会给我蒙上心灵的阴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希望您能多多鼓励一下我,让我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希望。”这不仅与文题所供材料的观点一致,而且启示读者努力做好自己,让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就是进步,就是成长。可见文章所揭示的主题非常深刻。二是采用镜头剪接与题记的形式,新颖而亮人眼眸。用“镜头一”“镜头二”结构全文,可以不用任何过渡,也不显别扭,相反还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内在张力。另外,语言质朴恳切,字里行间表达了“我”对妈妈真挚的爱,以及希望妈妈理解的情感。                     冯汝汉
其他文献
小学四年级那年,为了让我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读书,爸爸帮我转学到了县城里的一所重点实验小学。带着一丝不舍和担忧,我迈进了新学校的大门。和原来的学校相比,这里很漂亮,各种设施都很齐全。高大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操场、柔软平整的草坪、四处飘香的食堂……让我觉得新奇,暂时抚平了我内心的不安,甚至还生出了一丝小小的期待。   随着一声清脆急促的上课铃声,我被班主任老师领进了教室。当我踏进教室的第一步起,就
期刊
时间:寒冬的一个早上。   地点:一片茫茫的荒原上。   人物: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   (画外音: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善良身边疾驰而过,是金钱的车,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善良:停车!停车!(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期刊
因为猴年的缘故,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今年格外抢眼,他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久前,六小龄童版孙悟空作为中国首个文学形象,进驻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在杜莎夫人蜡像馆近200年的历史上,中国神话人物进驻还是第一次。六小龄童说:“这不仅是对我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元素不断地在与西方文化交汇相融。这就是超越了政治、经济和种族的文化力量。”  如果说六小
期刊
去过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常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俩放在同一个
期刊
娄城三老翰墨展上,少长咸集,群贤毕至。   开幕式上,应众人之求,三老联袂挥毫献艺。赵老不假思索泼墨画出水上水下几许荷叶,中有荷花含苞待放,煞是喜人;钱老成竹在胸,只寥寥几笔,三两游鱼跃然纸上,一条条栩栩如生;孙老略一凝神,一株岸边杨柳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孙老画罢,回头对赵老、钱老的高足说:“来,添一笔,助助兴。”   不知是不敢在“班门”前弄斧,还是中国文人固有的君子之风,几位
期刊
攀比是学海上千帆竞发的船只,因为它,才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攀比是攀登生命高峰的一根绳索,因为它,才能奋然前行到达光辉的顶点;攀比是中学生奔赴考场的一阵阵嘹亮的号角,因为它,才能不断冲刺、超越,笑傲考场。   攀比是一种进取,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超越。   攀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它是面对前辈们的权威,敬而不畏,敢于向他们提出挑战,一比高下的豪情与气魄。明朝梅之焕看到
期刊
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帮助我度过了一个儿童神经外科医生的最初阶段。她叫内奥米,病危住进我们医院时只有4岁。她患了一种极为复杂的脑瘤,昏迷不醒。   这是25年前的事。第一次手术后,内奥米恢复了知觉,甚至在绷带还缠着她的头时,就表现出孩子充满活力的神态。我第一次和她交谈时,她缓缓地抬起自己的脚,以挑战者的口气说:“假如我能活到5岁,我要学会骑两轮车!”   在等待内奥米恢复体力、准备给她做第二
期刊
四周好安静呢。  我呆坐在床前,怀着崇高的敬意,仔细地聆听着手腕上时间流动的声音。  声波不停地在房间里回旋,然后,被我的耳朵捕捉到,不甘心地化作清脆而又富有节奏感的旋律,萦绕在我的心间。  也只有在这样绝对安静的时候,才能听到这样动听的乐曲吧。  我压抑住呼吸,不敢发出一点声响,害怕这易碎的玻璃杯会在我的轻轻触碰之下,化为一地的碎片。  然而,现实又常常那么不尽如人意。一阵杂乱无章的声音不请自来
期刊
退休女教师露泽娜·斯坦利是捷克的犹太人,二战期间,她的全部亲人都惨死在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只有她一个人死里逃生。她是幸存者。   一位名叫山下正男的日本男人,他的全家人都在数年前的阪神地震中死去,唯有他因碰巧出门才幸免于难。他也是幸存者。   然而他们是否真的幸存着?   1996年9月,人们在神户震后简易棚户屋区内发现山下正男的尸体时,他过世已近一年。据当地报纸报道,他是这样孤独死于
期刊
抑扬法,通俗地说,就是褒贬法。“抑”就是贬,批评的意思;“扬”就是褒,赞美的意思。抑扬法指的是在一篇文章中,褒与贬先后出现在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上,以此强化感情,造成文笔跌宕起伏,突出人物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抑扬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欲扬先抑,即为了肯定和褒扬某人或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   二是欲抑先扬,又叫抬高跌重法,本意在贬抑,却先以扬入手,竭力加以抬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