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周恩来称之为"国之魂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女士,始终关心和支持着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祖国统一是宋庆龄和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目标之一。1917年至1922年间,她和孙中山在广州与陆荣廷、陈炯明进行的斗争,其实质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的斗争;1949年,宋庆龄拒绝参加南京政府也是这个斗争的继续。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庆龄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充分彰显了她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前两岸关系积极发展的形势之下,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之际,笔者谨以此文来纪念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伟大女性。
一、羊城蒙难,力挺中山先生脱险,誓与叛军斗争到底
1917年6月初,孙中山和宋庆龄从韶关前线回到广州之后,陈炯明于14日先囚禁了廖仲恺,接着,密令所部于16日凌晨突然发动武装叛变,以四千人围攻总统府,并用大炮,机关枪一起轰击,欲置孙中山和宋庆龄于死地。
孙中山与宋庆龄处于十分危急之中,他表示要固守总统府,戳乱平逆,"如力不足,唯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宋庆龄临危不惧,再三要求孙中山先走,并恳切地对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她不顾孙中山的多次劝说,坚持要留下来吸引叛军的火力和注意力,好让中山先生安全撤离。孙中山在叛军向越秀楼前进时,在枪林弹雨中成功突围,到停泊在天宇码头附近的一艘军舰上避难。
宋庆龄在孙中山先生撤离险境后,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左右,当叛军冲入总统府时,才在两名卫士和一名副官的掩护下从正面突破火线,在"火烧到头发上"的险境中乘乱逃出。之后,她又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行程,冲破层层封锁,在17日晚转到黄埔军舰与孙中山会合。
在这次羊城蒙难和脱险过程中,宋庆龄并不是只处于防御、退守和被保护的地位,她勇敢、机智地参与了战斗的指挥,誓死于叛军战斗到底,维护国家的统一。据当时奉命坚守越秀楼的卫士回忆说:战斗打响前,宋庆龄把厨房里的白米、咸鱼都拿出来,让战士们饱餐一顿,然后大家配好武器,准备迎敌。叛军进攻时,卫士大队长姚观顺指挥作战一连打退了敌人的三十多次冲锋,将近天亮时,姚观顺受伤,宋庆龄就协助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率领士兵抵抗了一段时间,直到最后寡不敌众,只得撤退为止。
"患难见知己,危急见人心。"宋庆龄在这次事件中的英勇行动,充分表现了她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勇于自我牺牲而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品质,受到了革命同志和广大官兵的衷心的敬仰。何香凝后来回忆这段历程时指出:宋庆龄当时处处为孙中山先生着想--也可以说是为中国革命的前途着想,临难应变,如此大义凛然,真是令人感动!自从这件事之后,我对于孙夫人就格外地尊敬和爱护了。
二、拒绝国民党南京政府邀请,迎接全国黎明的到来
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正式成立,1948年1月1日,大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和基本的行动纲领,推举李济深为委员会主席,宋庆龄为名誉主席,届时与蒋介石所把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划清了界限。这就在政治上协助共产党扩大了反蒋的统一战线,为彻底摧毁蒋家王朝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
宋庆龄对蒋介石南京政府毫不妥协的抵制,对中国共产党的热情的支持,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坚持革命,坚决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爱憎分明的立场。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饮马长江,直逼金陵城下。蒋介石被迫"引退",李宗仁登上了"代总统"的宝座。李宗仁认为在美国的支持下,果真能与共产党抗衡,重温历史上"南北朝"旧梦。为此,他应该吸收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参加他的政府,以便能够在政治上筑起一道抵制解放军南下的防线。用李宗仁本人的话说:这些党派和人士"对我还友好,似乎不怀恶感。我如得到他们的支持,定能造成第三种力量,以制造反共之舆论,这样中共就不得不放弃把内战打到底的目的。"
宋庆龄是他们争取的第一个目标,于是国民党在社会上传播宋庆龄在国民政府中任职,企图给她施加舆论压力。宋庆龄对此立即进行了反击,1月10日发表了《中国福利基金会主席宋庆龄的声明》,指出关于她将在国民政府中任职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并声明她正在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救济工作。
然而,李宗仁仍不死心,在 1月22委派他的私人代表甘介侯手持他的亲笔信去上海拉拢宋庆龄,信的语气极其恭敬,说"蒋先生凌然引退,仁以基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不得不出而勉维现局。尤赖夫人初为领导,共策进行,俾和平得以早日实现,国家人民实深利赖,并乞即日命驾莅京,使获随时承教。"宋庆龄不为所动,稳如泰山,断然拒绝了李宗仁的邀请。李宗仁失望之至,叹惜道:"事实证明,所有这些都只是我的如意算盘而已,因为共产党的胜利已成为定局,民主人士也不愿意回到国民党冷冷清清的屋里来了。"其实并非李宗仁主观推测的那样,就宋庆龄来说:第一,她深知所谓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上台,依然没有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质,政府实权也仍然操纵在幕后的蒋介石手中;第二,宋庆龄一贯反对在国共两党之外搞"第三种力量",一贯支持共产党,相信共产党,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于共产党身上,反对内战,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不仅仅是在"共产党的胜利已成定局"的时候是这样,就是在三十年代共产党的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
宋庆龄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充分表现了她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的人格情操。她积极地号召和团结各个民主党派以及爱国人士坚持不懈地支持共产党的解放事业,坚决反对蒋介石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破坏祖国统一的罪恶行径。
三、全国解放后,积极号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由于美国的阻挠,大陆和台湾至今未能实现统一。中美建交后,阻力正在减小,宋庆龄虽年事已高,但仍不遗余力促进国共第三次合作,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她运用自己与美国及台湾的特殊关系,运用个人与台湾掌权者及有影响人物的亲属关系,从多方面进行了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工作,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出于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热忱,宋庆龄一开始就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55年,她访问印度提出"缔结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集体和平公约"的建议时,就表示中国愿就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和美国进行谈判。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解放军从当时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就和平统一祖国问题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建议,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当局之间举行谈判,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实现经济交流。宋庆龄以副委员长的身份表示完全赞成,并表达了自己主要的意见。
这年9月29日,她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发表的文章《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其中特别提到,"在举国欢庆祖国伟大节日的时刻,我不能不想念台湾的骨肉同胞。三十年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尚没有完成,哪一个中国人不应感到身有责任呢?"她表示热切期待台湾同胞能同大陆同胞一起,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共同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建国大业而做出贡献。
有几次宴客,宋庆龄用鸡蛋和豆腐制作可口的酸辣汤,在席间,她笑着说:"这是国共合作汤"(指鸡血是红色的,豆腐是白色的)。她一直期待着国共能够进行第三次合作,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欢聚,自己能与弟妹们团聚。
四、骨肉之情,再现宋庆龄渴望两岸统一之夙愿
1949年大陆解放时,宋庆龄的亲属好友大部分去了台湾、美国或其他一些地方。由于政治主张不同,他们似成敌对,但是骨肉之情并非泯灭,宋庆龄对海外亲人的思念更是深沉。她始终关注着亲人们的情况,从各方面努力建立和保持联系,期待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这是推动祖国统一的一股主要的力量。
前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郑铁如,解放后多次见到宋庆龄,据他回忆:每次孙夫人总要探问宋子安先生的近况,如果我说的笼统,孙夫人就会叫我回港后再设法了解的详细些,然后告诉她。宋庆龄曾经告诉郑铁如,她和这位弟弟是最要好的,在向郑铁如谈起宋子安时,她总是满怀深情。宋庆龄还好几次托郑铁如带给宋子安口信:"他的二姐非常想念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跟他再见一面,以叙姐弟之情。"因为当时中国和美国没有建交,宋庆龄不便去美国。令人可惜的是,宋子安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不便来大陆探望自己的亲姐姐。1969年,宋庆龄从一份外国杂志上看到宋子安逝世的消息时,伤心得顿时流下眼泪。她亲自拟了电报发出,以示哀悼。她说宋子安在弟辈中是最了解她的。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宋庆龄逐渐与海外亲属朋友取得了联系。她的儿媳陈淑英,孙女孙穗英、孙穗华等,由于长期的阻隔,对中国所发生的事了解很少,只能间接打听到宋庆龄的消息。她们很渴望了解这些情况,了解祖国取得了什么成绩,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不能和宋庆龄直接通信。宋庆龄知道她们的心情之后就主动每月给她们寄《中国建设》,她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地阅读每一份《中国建设》,感受伟大祖国的建设成就。
小孙女穗花开始不知道怎样给祖母写信,说"我像是圣经里的浪子回家,要请她原谅"。宋庆龄非常热情的回信,她说穗花离开家好像只不过是昨天的事。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海外亲属纷纷摆脱各种干扰,应宋庆龄之邀来祖国参观旅游,不管是近亲还是远亲,见过面的还是未见过面的,她都当作家里人一视同仁,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每当亲属中有婚丧嫁娶,她都不远万里有所表示。陈恕是宋庆龄的亲戚,宋庆龄与蒋介石南京政权决裂以后,陈恕的父亲陈行是国民党政府中的一员,任中央银行副总裁。但宋庆龄仍能团结他,成为他一生的朋友和非常尊敬的人。后来,宋庆龄把情谊转到陈行的后辈身上,对陈恕一家非常关心。陈恕的大儿子在美国边境不幸死于车祸,宋庆龄即去信安慰,对他们说:"最能克服悲痛的办法是工作,工作,再工作"。陈恕的二儿子结婚时,她又发去电报表示祝贺。当陈恕的大孙女出生之后,她不仅为他们高兴,还同时送去了漂亮的衣服作为礼物。陈恕全家人说:"我们真心实意地爱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宋庆龄如此真诚地对待海外亲属,足以排除任何政治偏见,化解历史积怨,使海外赤子纷纷回归祖国。在她生病和去世时,几乎所有的海外亲属都有所表示,不少人来到她身边看望和奔丧,实在不能前来的也送来了花圈,拍来了慰问电。除宋子安夫人及全家之外,还有:1981年5月22日,她唯一在世的弟弟宋子良先生得知姐姐病重后,从美国纽约来电慰问:"获悉你患病在身,不胜难过。为你的健康而祈祷"。宋子文虽已去世,但他的长女得知宋庆龄逝世后,仍在6月2日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拍来深情的电报,对宋庆龄的逝世"深感哀痛"。宋美龄虽然一直没有什么表示,但据接近她的人士透露,5月下旬,在她得知姐姐病危和去世的消息时,曾多次流泪,并为二姐向上帝祷告。足见她对二姐仍怀有深深的感情。
宋庆龄女士一生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她联络的这些亲属好友,在促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无疑是一支生力军。可以相信,在当前两岸关系积极发展的前景下,宋庆龄瞻望祖国和平统一的遗愿,在她的亲属和海峡两岸人民及广大华侨同胞的共同努力之下,将来一定会实现!宋庆龄在促进国家统一中的功绩将永载史册,遗爱会长留人间。
作者简介:侯磊 , 女,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读硕士。
一、羊城蒙难,力挺中山先生脱险,誓与叛军斗争到底
1917年6月初,孙中山和宋庆龄从韶关前线回到广州之后,陈炯明于14日先囚禁了廖仲恺,接着,密令所部于16日凌晨突然发动武装叛变,以四千人围攻总统府,并用大炮,机关枪一起轰击,欲置孙中山和宋庆龄于死地。
孙中山与宋庆龄处于十分危急之中,他表示要固守总统府,戳乱平逆,"如力不足,唯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宋庆龄临危不惧,再三要求孙中山先走,并恳切地对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她不顾孙中山的多次劝说,坚持要留下来吸引叛军的火力和注意力,好让中山先生安全撤离。孙中山在叛军向越秀楼前进时,在枪林弹雨中成功突围,到停泊在天宇码头附近的一艘军舰上避难。
宋庆龄在孙中山先生撤离险境后,一直坚持到早上八点左右,当叛军冲入总统府时,才在两名卫士和一名副官的掩护下从正面突破火线,在"火烧到头发上"的险境中乘乱逃出。之后,她又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行程,冲破层层封锁,在17日晚转到黄埔军舰与孙中山会合。
在这次羊城蒙难和脱险过程中,宋庆龄并不是只处于防御、退守和被保护的地位,她勇敢、机智地参与了战斗的指挥,誓死于叛军战斗到底,维护国家的统一。据当时奉命坚守越秀楼的卫士回忆说:战斗打响前,宋庆龄把厨房里的白米、咸鱼都拿出来,让战士们饱餐一顿,然后大家配好武器,准备迎敌。叛军进攻时,卫士大队长姚观顺指挥作战一连打退了敌人的三十多次冲锋,将近天亮时,姚观顺受伤,宋庆龄就协助警卫团团长陈可钰率领士兵抵抗了一段时间,直到最后寡不敌众,只得撤退为止。
"患难见知己,危急见人心。"宋庆龄在这次事件中的英勇行动,充分表现了她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勇于自我牺牲而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崇高品质,受到了革命同志和广大官兵的衷心的敬仰。何香凝后来回忆这段历程时指出:宋庆龄当时处处为孙中山先生着想--也可以说是为中国革命的前途着想,临难应变,如此大义凛然,真是令人感动!自从这件事之后,我对于孙夫人就格外地尊敬和爱护了。
二、拒绝国民党南京政府邀请,迎接全国黎明的到来
1947年11月12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正式成立,1948年1月1日,大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言和基本的行动纲领,推举李济深为委员会主席,宋庆龄为名誉主席,届时与蒋介石所把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彻底划清了界限。这就在政治上协助共产党扩大了反蒋的统一战线,为彻底摧毁蒋家王朝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
宋庆龄对蒋介石南京政府毫不妥协的抵制,对中国共产党的热情的支持,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坚持革命,坚决进步,维护国家统一,爱憎分明的立场。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饮马长江,直逼金陵城下。蒋介石被迫"引退",李宗仁登上了"代总统"的宝座。李宗仁认为在美国的支持下,果真能与共产党抗衡,重温历史上"南北朝"旧梦。为此,他应该吸收民主人士和社会贤达参加他的政府,以便能够在政治上筑起一道抵制解放军南下的防线。用李宗仁本人的话说:这些党派和人士"对我还友好,似乎不怀恶感。我如得到他们的支持,定能造成第三种力量,以制造反共之舆论,这样中共就不得不放弃把内战打到底的目的。"
宋庆龄是他们争取的第一个目标,于是国民党在社会上传播宋庆龄在国民政府中任职,企图给她施加舆论压力。宋庆龄对此立即进行了反击,1月10日发表了《中国福利基金会主席宋庆龄的声明》,指出关于她将在国民政府中任职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并声明她正在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救济工作。
然而,李宗仁仍不死心,在 1月22委派他的私人代表甘介侯手持他的亲笔信去上海拉拢宋庆龄,信的语气极其恭敬,说"蒋先生凌然引退,仁以基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不得不出而勉维现局。尤赖夫人初为领导,共策进行,俾和平得以早日实现,国家人民实深利赖,并乞即日命驾莅京,使获随时承教。"宋庆龄不为所动,稳如泰山,断然拒绝了李宗仁的邀请。李宗仁失望之至,叹惜道:"事实证明,所有这些都只是我的如意算盘而已,因为共产党的胜利已成为定局,民主人士也不愿意回到国民党冷冷清清的屋里来了。"其实并非李宗仁主观推测的那样,就宋庆龄来说:第一,她深知所谓蒋介石"引退",李宗仁上台,依然没有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质,政府实权也仍然操纵在幕后的蒋介石手中;第二,宋庆龄一贯反对在国共两党之外搞"第三种力量",一贯支持共产党,相信共产党,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于共产党身上,反对内战,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不仅仅是在"共产党的胜利已成定局"的时候是这样,就是在三十年代共产党的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
宋庆龄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充分表现了她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的人格情操。她积极地号召和团结各个民主党派以及爱国人士坚持不懈地支持共产党的解放事业,坚决反对蒋介石国民政府一党专政,破坏祖国统一的罪恶行径。
三、全国解放后,积极号召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由于美国的阻挠,大陆和台湾至今未能实现统一。中美建交后,阻力正在减小,宋庆龄虽年事已高,但仍不遗余力促进国共第三次合作,希望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她运用自己与美国及台湾的特殊关系,运用个人与台湾掌权者及有影响人物的亲属关系,从多方面进行了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工作,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出于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热忱,宋庆龄一开始就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55年,她访问印度提出"缔结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集体和平公约"的建议时,就表示中国愿就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和美国进行谈判。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解放军从当时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就和平统一祖国问题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建议,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当局之间举行谈判,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实现经济交流。宋庆龄以副委员长的身份表示完全赞成,并表达了自己主要的意见。
这年9月29日,她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发表的文章《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其中特别提到,"在举国欢庆祖国伟大节日的时刻,我不能不想念台湾的骨肉同胞。三十年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尚没有完成,哪一个中国人不应感到身有责任呢?"她表示热切期待台湾同胞能同大陆同胞一起,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共同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建国大业而做出贡献。
有几次宴客,宋庆龄用鸡蛋和豆腐制作可口的酸辣汤,在席间,她笑着说:"这是国共合作汤"(指鸡血是红色的,豆腐是白色的)。她一直期待着国共能够进行第三次合作,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欢聚,自己能与弟妹们团聚。
四、骨肉之情,再现宋庆龄渴望两岸统一之夙愿
1949年大陆解放时,宋庆龄的亲属好友大部分去了台湾、美国或其他一些地方。由于政治主张不同,他们似成敌对,但是骨肉之情并非泯灭,宋庆龄对海外亲人的思念更是深沉。她始终关注着亲人们的情况,从各方面努力建立和保持联系,期待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这是推动祖国统一的一股主要的力量。
前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经理、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郑铁如,解放后多次见到宋庆龄,据他回忆:每次孙夫人总要探问宋子安先生的近况,如果我说的笼统,孙夫人就会叫我回港后再设法了解的详细些,然后告诉她。宋庆龄曾经告诉郑铁如,她和这位弟弟是最要好的,在向郑铁如谈起宋子安时,她总是满怀深情。宋庆龄还好几次托郑铁如带给宋子安口信:"他的二姐非常想念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跟他再见一面,以叙姐弟之情。"因为当时中国和美国没有建交,宋庆龄不便去美国。令人可惜的是,宋子安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不便来大陆探望自己的亲姐姐。1969年,宋庆龄从一份外国杂志上看到宋子安逝世的消息时,伤心得顿时流下眼泪。她亲自拟了电报发出,以示哀悼。她说宋子安在弟辈中是最了解她的。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宋庆龄逐渐与海外亲属朋友取得了联系。她的儿媳陈淑英,孙女孙穗英、孙穗华等,由于长期的阻隔,对中国所发生的事了解很少,只能间接打听到宋庆龄的消息。她们很渴望了解这些情况,了解祖国取得了什么成绩,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不能和宋庆龄直接通信。宋庆龄知道她们的心情之后就主动每月给她们寄《中国建设》,她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地阅读每一份《中国建设》,感受伟大祖国的建设成就。
小孙女穗花开始不知道怎样给祖母写信,说"我像是圣经里的浪子回家,要请她原谅"。宋庆龄非常热情的回信,她说穗花离开家好像只不过是昨天的事。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海外亲属纷纷摆脱各种干扰,应宋庆龄之邀来祖国参观旅游,不管是近亲还是远亲,见过面的还是未见过面的,她都当作家里人一视同仁,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每当亲属中有婚丧嫁娶,她都不远万里有所表示。陈恕是宋庆龄的亲戚,宋庆龄与蒋介石南京政权决裂以后,陈恕的父亲陈行是国民党政府中的一员,任中央银行副总裁。但宋庆龄仍能团结他,成为他一生的朋友和非常尊敬的人。后来,宋庆龄把情谊转到陈行的后辈身上,对陈恕一家非常关心。陈恕的大儿子在美国边境不幸死于车祸,宋庆龄即去信安慰,对他们说:"最能克服悲痛的办法是工作,工作,再工作"。陈恕的二儿子结婚时,她又发去电报表示祝贺。当陈恕的大孙女出生之后,她不仅为他们高兴,还同时送去了漂亮的衣服作为礼物。陈恕全家人说:"我们真心实意地爱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宋庆龄如此真诚地对待海外亲属,足以排除任何政治偏见,化解历史积怨,使海外赤子纷纷回归祖国。在她生病和去世时,几乎所有的海外亲属都有所表示,不少人来到她身边看望和奔丧,实在不能前来的也送来了花圈,拍来了慰问电。除宋子安夫人及全家之外,还有:1981年5月22日,她唯一在世的弟弟宋子良先生得知姐姐病重后,从美国纽约来电慰问:"获悉你患病在身,不胜难过。为你的健康而祈祷"。宋子文虽已去世,但他的长女得知宋庆龄逝世后,仍在6月2日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拍来深情的电报,对宋庆龄的逝世"深感哀痛"。宋美龄虽然一直没有什么表示,但据接近她的人士透露,5月下旬,在她得知姐姐病危和去世的消息时,曾多次流泪,并为二姐向上帝祷告。足见她对二姐仍怀有深深的感情。
宋庆龄女士一生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她联络的这些亲属好友,在促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无疑是一支生力军。可以相信,在当前两岸关系积极发展的前景下,宋庆龄瞻望祖国和平统一的遗愿,在她的亲属和海峡两岸人民及广大华侨同胞的共同努力之下,将来一定会实现!宋庆龄在促进国家统一中的功绩将永载史册,遗爱会长留人间。
作者简介:侯磊 , 女,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