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荷花香满湖
读一首诗,犹如赴一场精神的华宴。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爱好、心境,皆不同,面对同一首诗,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理解。
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诗题的意思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六月,正是西湖荷花开得最旺的季节。一片片小雨伞似的荷叶紧密相依,把湖面撑得满满的。层层叠叠的荷叶,一直铺到天边。一朵朵鲜嫩粉红的荷花,点缀在重叠错落的荷叶之间,或举或藏,或开或闭,仿佛一个个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美得动人心魄。
这六月的西湖胜景,是其他季节所不曾拥有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整个荷塘光影重叠,交错生辉。你看那青绿的荷叶,愈发葱翠;你看那粉嫩的荷花,愈发娇艳。驻足湖边,荷香袅袅,醉人心扉。
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他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西湖在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六月的西湖,是最热的时节。林子方当时是直阁秘书,专门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也就是在最炙手可热的岗位上任职。后来,朝廷把林子方调到外地做知府。作为他的上级和好友,杨万里认为留在京城,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这是在其他地方做官所不能相比的。结果林子方愣是没听出好友的弦外之音,喜滋滋地赴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历史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
于有限的几行文字,给予读者无垠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诗歌的动人之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印象西湖雨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宋词“苏辛”;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首;他又是个著名的画家,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人抓住夏天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浓墨重彩,描绘出这样一幅清新活泼的“西湖骤雨图”。
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诗的前两句简直就是一幅云翻雨骤、夏雨初来的泼墨画:像打翻了的墨汁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跳动着纷纷蹦上船头。从“跳”和“入”这两个动词,我们仿佛看到乱雨入船的动态,仿佛听到雨点打在船头木板上那清脆的音响。
此外,诗人把“黑云”比作流动的墨汁;把“白色的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妙喻,一经读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种天才式的用词和比喻,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却又是别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只能感叹一句:“亏苏轼想得出!”
据说,苏轼一生既爱饮茶,又擅书法。在他看来,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所以把“黑云”比作“翻墨”,不仅写出了乌云滚滚的动态之美,还表达出诗人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暴雨骤停,境界大开的景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忽然而至的大风吹散了乌云,杭州搪门外西湖边的望湖楼下,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
骤雨来时的惊心动魄,雨过天晴后的恬静淡远,既是诗人对自然景致的客观描摹,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照。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历经坎坷,却豪情不减。
拂袖一笑,云淡风清。
【诗评】
“漫读古诗”栏目中选登的一首首古诗和着长辫子老师充满童趣而又感性的解读,是那样的悠远曼妙,仿佛绵绵春雨,无声地浸润着童心。让作为读者的我,也好像成了长大的儿童,被柔情似水的文字所感染,深深地沉浸在诗韵之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郭学萍老师正是用唯美温馨的文字带着同学们去体悟、去想象、去品味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慢慢引领他们步入诗的殿堂。
——周婷,特级教师、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校长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荷花香满湖
读一首诗,犹如赴一场精神的华宴。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爱好、心境,皆不同,面对同一首诗,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理解。
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诗题的意思是: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六月,正是西湖荷花开得最旺的季节。一片片小雨伞似的荷叶紧密相依,把湖面撑得满满的。层层叠叠的荷叶,一直铺到天边。一朵朵鲜嫩粉红的荷花,点缀在重叠错落的荷叶之间,或举或藏,或开或闭,仿佛一个个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美得动人心魄。
这六月的西湖胜景,是其他季节所不曾拥有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整个荷塘光影重叠,交错生辉。你看那青绿的荷叶,愈发葱翠;你看那粉嫩的荷花,愈发娇艳。驻足湖边,荷香袅袅,醉人心扉。
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他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西湖在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六月的西湖,是最热的时节。林子方当时是直阁秘书,专门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也就是在最炙手可热的岗位上任职。后来,朝廷把林子方调到外地做知府。作为他的上级和好友,杨万里认为留在京城,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这是在其他地方做官所不能相比的。结果林子方愣是没听出好友的弦外之音,喜滋滋地赴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历史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
于有限的几行文字,给予读者无垠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诗歌的动人之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印象西湖雨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宋诗“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宋词“苏辛”;他的书法,并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流派之首;他又是个著名的画家,开创了自成一统的湖州画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所作。原为组诗,共五首,这是其一。诗人抓住夏天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浓墨重彩,描绘出这样一幅清新活泼的“西湖骤雨图”。
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诗的前两句简直就是一幅云翻雨骤、夏雨初来的泼墨画:像打翻了的墨汁似的黑云还没有把山头遮满,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跳动着纷纷蹦上船头。从“跳”和“入”这两个动词,我们仿佛看到乱雨入船的动态,仿佛听到雨点打在船头木板上那清脆的音响。
此外,诗人把“黑云”比作流动的墨汁;把“白色的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妙喻,一经读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种天才式的用词和比喻,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却又是别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只能感叹一句:“亏苏轼想得出!”
据说,苏轼一生既爱饮茶,又擅书法。在他看来,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所以把“黑云”比作“翻墨”,不仅写出了乌云滚滚的动态之美,还表达出诗人对此景的喜爱之情。
诗的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暴雨骤停,境界大开的景象。“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忽然而至的大风吹散了乌云,杭州搪门外西湖边的望湖楼下,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
骤雨来时的惊心动魄,雨过天晴后的恬静淡远,既是诗人对自然景致的客观描摹,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照。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历经坎坷,却豪情不减。
拂袖一笑,云淡风清。
【诗评】
“漫读古诗”栏目中选登的一首首古诗和着长辫子老师充满童趣而又感性的解读,是那样的悠远曼妙,仿佛绵绵春雨,无声地浸润着童心。让作为读者的我,也好像成了长大的儿童,被柔情似水的文字所感染,深深地沉浸在诗韵之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郭学萍老师正是用唯美温馨的文字带着同学们去体悟、去想象、去品味古诗的画面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慢慢引领他们步入诗的殿堂。
——周婷,特级教师、南京市汉口路小学校长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