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已经举办了许多年,会上出现的“全家福”总是备受关注。来自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身穿会议举办国的民族特色服饰亮相,从面料和式样来看,都代表着当地的民族特色,无疑又给会议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在上一期的视窗中,我们介绍了印尼千年工艺制作而成的巴迪克以及越南奥黛,独具匠心的手艺不得不让人钦佩。在这一期,我们要走进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一探“菠萝”与“娘惹”的奇妙奥义。
菲律宾·菠萝纤维服
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环球航海时首次抵达菲律宾,这座富含生机的群岛逐渐被世人所见,直至1565年,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开始书写长达300多年对菲律宾的殖民史。
在当时,菲律宾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统治者为了远远地就能将其与西班牙人区分开,勒令本地男子只可穿一种透明的衬衫——巴隆衫,就连与西班牙人通婚后生下的混血儿,也必须穿巴隆衫。
殖民政府之所以选择将巴隆衫作为菲律宾男子常服,其原因有三。第一,巴隆衫是透明的,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穿着者是否携带有武器;第二,巴隆衫没有口袋,可以防止在富人家干活的仆人侍从进行偷窃;第三,巴隆衫的下摆较长,本地男子必须将其放到裤子外面,以区别权力阶层可以将衬衫系到裤子里面的装束,是地位等级低下的标识。
然而由于制作透明巴隆衫的进口丝线被牢牢地掌握在殖民政府手中,又不敢违抗殖民政府的规定,聪明的菲律宾人绝处逢生,对东南亚盛产的菠萝进行开发,结果得到了比丝线更纤细、光滑、闪亮的菠萝纤维。
300多年的殖民历史将巴隆衫融入了菲律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巴隆衫也因此成为了菲律宾男子的国服。由于菠萝纤维在制作上非常不易,耗费人工,因此成本也非常高。最终,当初仅为权宜之计的菠萝纤维竟成了制作最高规格和级别的巴隆衫原料。
制作菲律宾国服,需要经过抽丝、漂洗、晾晒、结线、纺线、绷线和织布七道工序。最为繁琐的便是第一道工序:抽丝。抽丝很有讲究,先用一片破碎的碗片刮菠萝叶,直至长长的绿丝显露出来。绿丝比较粗,不适合用来做国服,做其他服装倒是绰绰有余。随后将抽丝工具换成椰子壳,开始小心翼翼地刮第二层,这层抽出来的才是纤细的菠萝丝,才是真正做国服的材料。
一簇簇菠萝丝在历经各种锤炼之后,才能变身为国服巴隆衫。根据菲律宾旅游局的消息,这类纯手工制作的国服布料,当地专业的纺织工坊一天也就能织出1米,足见其珍贵程度。
菲律宾女子也有国服,叫特尔诺。被菲律宾 “铁蝴蝶”——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带火的一种圆领短袖连衣裙。特尔诺裙摆宽大、腰部细小,结合了许多西欧国家、尤其是是西班牙妇女服装的特点,并经过三四百年的沿革,成为菲律宾妇女的国服。由于它两袖挺直,两边高出肩膀稍许,宛如蝴蝶展翅,所以也叫“蝴蝶服”。 “铁蝴蝶”夫人便是穿着特尔诺对外展开外交活动,翩翩周旋于国际政坛中。
马来西亚·卡峇雅纱笼
峇峇与娘惹是早期移民华人与马来西亚人的爱情结晶,他们在东南亚的土地上不仅种下了根,还留下了颇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文化遗产,当中的娘惹服饰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分。如今,中国翻拍的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让娘惹传统服饰——卡峇雅纱笼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卡峇雅(Kebaya)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Abaya,是衣服的意思。相传当时的阿拉伯人顺着丝绸之路把Abaya带到爪哇岛,随着时間的推移逐渐演变为Kebaya。
与素净庄重的阿拉伯Abaya长袍相比,卡峇雅倒是多了几分鲜艳俏皮。卡峇雅多采用丝绸、棉布、半透明尼龙或以聚酯等作为布料,颜色也与阿拉伯长袍不同,多是鲜艳的热带色彩,充满了活力感。而娘惹们所穿的卡峇雅还采用了中国手绣和镂空绣法,在领口、前襟、袖口和下摆等位置镶绣出类似蕾丝的花纹,通常还配以祥龙吐珠、龙凤呈祥、鱼跃龙门、花开万千等中华元素。
与卡峇雅上衣搭配着穿的是纱笼。纱笼实际上是一块长方形花布,穿法全靠个人想象力。最常见的便是绕着腰间围两圈,做成半身直筒长裙,男女均通用。此外,纱笼在马来西亚还会被用作头巾,旧时的马来穆斯林要用纱笼把自己的脸部前前后后围起来,只露出双眼。有趣的是,纱笼也会被用作背带,小小的婴儿躺在纱笼背带里安然入睡。
饰珠鞋也是娘惹文化产物之一。娘惹们自小便要学习刺绣、串珠等手工艺,平日里要利用闲暇时间制作枕头套、床单被罩等物品,以备日后婚嫁之需,饰珠鞋也是嫁妆之一。
饰珠鞋的鞋面图案,是由极小的彩珠绣成,由于珠小量多,制作起来格外复杂,且耗费时长。准新娘们通常会多准备几双饰珠鞋,在婚礼当天作为贺礼送给公公婆婆和新郎,婆家也会向宾客炫耀儿媳妇的贤惠巧手。饰珠鞋便在这你来我往之间,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牵扯得更为牢固了。
在上一期的视窗中,我们介绍了印尼千年工艺制作而成的巴迪克以及越南奥黛,独具匠心的手艺不得不让人钦佩。在这一期,我们要走进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一探“菠萝”与“娘惹”的奇妙奥义。
菲律宾·菠萝纤维服
1521年,麦哲伦探险队环球航海时首次抵达菲律宾,这座富含生机的群岛逐渐被世人所见,直至1565年,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开始书写长达300多年对菲律宾的殖民史。
在当时,菲律宾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统治者为了远远地就能将其与西班牙人区分开,勒令本地男子只可穿一种透明的衬衫——巴隆衫,就连与西班牙人通婚后生下的混血儿,也必须穿巴隆衫。
殖民政府之所以选择将巴隆衫作为菲律宾男子常服,其原因有三。第一,巴隆衫是透明的,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穿着者是否携带有武器;第二,巴隆衫没有口袋,可以防止在富人家干活的仆人侍从进行偷窃;第三,巴隆衫的下摆较长,本地男子必须将其放到裤子外面,以区别权力阶层可以将衬衫系到裤子里面的装束,是地位等级低下的标识。
然而由于制作透明巴隆衫的进口丝线被牢牢地掌握在殖民政府手中,又不敢违抗殖民政府的规定,聪明的菲律宾人绝处逢生,对东南亚盛产的菠萝进行开发,结果得到了比丝线更纤细、光滑、闪亮的菠萝纤维。
300多年的殖民历史将巴隆衫融入了菲律宾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巴隆衫也因此成为了菲律宾男子的国服。由于菠萝纤维在制作上非常不易,耗费人工,因此成本也非常高。最终,当初仅为权宜之计的菠萝纤维竟成了制作最高规格和级别的巴隆衫原料。
制作菲律宾国服,需要经过抽丝、漂洗、晾晒、结线、纺线、绷线和织布七道工序。最为繁琐的便是第一道工序:抽丝。抽丝很有讲究,先用一片破碎的碗片刮菠萝叶,直至长长的绿丝显露出来。绿丝比较粗,不适合用来做国服,做其他服装倒是绰绰有余。随后将抽丝工具换成椰子壳,开始小心翼翼地刮第二层,这层抽出来的才是纤细的菠萝丝,才是真正做国服的材料。
一簇簇菠萝丝在历经各种锤炼之后,才能变身为国服巴隆衫。根据菲律宾旅游局的消息,这类纯手工制作的国服布料,当地专业的纺织工坊一天也就能织出1米,足见其珍贵程度。
菲律宾女子也有国服,叫特尔诺。被菲律宾 “铁蝴蝶”——前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带火的一种圆领短袖连衣裙。特尔诺裙摆宽大、腰部细小,结合了许多西欧国家、尤其是是西班牙妇女服装的特点,并经过三四百年的沿革,成为菲律宾妇女的国服。由于它两袖挺直,两边高出肩膀稍许,宛如蝴蝶展翅,所以也叫“蝴蝶服”。 “铁蝴蝶”夫人便是穿着特尔诺对外展开外交活动,翩翩周旋于国际政坛中。
马来西亚·卡峇雅纱笼
峇峇与娘惹是早期移民华人与马来西亚人的爱情结晶,他们在东南亚的土地上不仅种下了根,还留下了颇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文化遗产,当中的娘惹服饰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分。如今,中国翻拍的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让娘惹传统服饰——卡峇雅纱笼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卡峇雅(Kebaya)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Abaya,是衣服的意思。相传当时的阿拉伯人顺着丝绸之路把Abaya带到爪哇岛,随着时間的推移逐渐演变为Kebaya。
与素净庄重的阿拉伯Abaya长袍相比,卡峇雅倒是多了几分鲜艳俏皮。卡峇雅多采用丝绸、棉布、半透明尼龙或以聚酯等作为布料,颜色也与阿拉伯长袍不同,多是鲜艳的热带色彩,充满了活力感。而娘惹们所穿的卡峇雅还采用了中国手绣和镂空绣法,在领口、前襟、袖口和下摆等位置镶绣出类似蕾丝的花纹,通常还配以祥龙吐珠、龙凤呈祥、鱼跃龙门、花开万千等中华元素。
与卡峇雅上衣搭配着穿的是纱笼。纱笼实际上是一块长方形花布,穿法全靠个人想象力。最常见的便是绕着腰间围两圈,做成半身直筒长裙,男女均通用。此外,纱笼在马来西亚还会被用作头巾,旧时的马来穆斯林要用纱笼把自己的脸部前前后后围起来,只露出双眼。有趣的是,纱笼也会被用作背带,小小的婴儿躺在纱笼背带里安然入睡。
饰珠鞋也是娘惹文化产物之一。娘惹们自小便要学习刺绣、串珠等手工艺,平日里要利用闲暇时间制作枕头套、床单被罩等物品,以备日后婚嫁之需,饰珠鞋也是嫁妆之一。
饰珠鞋的鞋面图案,是由极小的彩珠绣成,由于珠小量多,制作起来格外复杂,且耗费时长。准新娘们通常会多准备几双饰珠鞋,在婚礼当天作为贺礼送给公公婆婆和新郎,婆家也会向宾客炫耀儿媳妇的贤惠巧手。饰珠鞋便在这你来我往之间,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牵扯得更为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