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但对于学生来说读容易,背不难,要理解可就难了。学生都怕理解古诗,怕背意思,也就成了怕学古诗,得找方法帮助学生把这条拦路虎治一下,帮助学生树立起理解古诗不难的信心。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几个教古诗的教学方法,觉得这方法对学生学古诗能起到有效帮助的作用。
一、故事引入法
例如讲《锄禾》这首古诗时,一年级的学生能理解什么,看图也能理解这诗是讲农民种田辛苦,要他们对照着诗一句一句讲每句诗是什么意思是不容易的。我讲这首诗时,先设计了一个背景,挂出了课文的挂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图意,再讲粮食是怎样来的,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浪费粮食,最后让学生读古诗,引导学生将诗句扩补为:农民在田里锄禾一直到正午了,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在脚下的泥土里,可谁知道盘中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学生再去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就不难了,难题也在不知不觉中变简便了,而且很容易地解决掉了。
二、设问质疑法
例如讲《春晓》这首古诗,先让学生看图听古诗朗读,老师解释“晓、觉、闻、啼”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诗,然后讨论下面问题:
(1)“春眠不觉晓”是睡得香还是睡得不好?是早上睡得好,还是晚上睡得好?
(2)“花落知多少”是知道花落了多少,还是不知道花落了多少?
这问题一出,课堂气氛可活跃了,学生纷纷发言,都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最后学生在议论中把整首诗的意思理解得透彻了,理解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扩充图意法
例如讲《所见》这首古诗时,由于现在农村已走向城市化了,牛很难见到了,更不用说是放牛的情景。这对于学生理解这首诗就成了一大障碍了,而诗中的牧童骑牛,捉蟬的情景更不好想象,诗虽然有插图,但由于画面限制,没有把每个画面画出来,学生很难把意思与图画一一连起来想象。因此,我就得先解释牧童,然后指图告诉学生放牛的小孩子们很熟悉他们放的牛的脾性,会把自己放的牛当作好朋友,而且牛会听从主人的摆弄,可以让小主人骑在身上,因此放牛娃喜欢骑在牛背上。放牛的孩子边走边唱歌,歌声在树木里回荡着,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不准牛再往前走,自己静静地听着蝉在哪里叫,轻轻地向蝉叫的方向走去。接着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自己看图,想想老师刚才说的图画。经过上面的扩补图意,学生边听边在脑中形成一个动的画面,图中的人、牛、蝉通过学生的想象也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牧童放牧的有趣图景了,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地看到了作者看到的有趣画面。这样重复两次,再让学生讲诗的意思就变得如说家常,简单了很多;再把诗句一句一句讲解一下,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诗的意思了。
四、押韵提示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请注意一句最后一字“高(gāo)”,二句最后一字“绦(tiāo)”,四句最后一字“刀(dāo)”一定要提示清楚,一、二、四句同一韵母“ao”,这就是押韵。同理,要求学生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很快找出“晓”、“鸟”、“少”,同一韵母“ao”。此押韵问题一经点破,学生很活跃,甚至有学生提出不一定是一、二、四句都要押韵,并且用杜牧的《山行》来反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一句最后一字“斜”,读“xié”,第二句最后一字“家”,读“jiā”,第四句最后一字“花”,读“huā”,结论:不一定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二、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也可以的。此问题太不同凡响了,记得当时全班哗然。我也被震住了!好在我平时是个乐学不倦的人,平静了几分钟后,我告诉学生:“你的问题好极了,对极了!”之后我强调:第二句最后一字和第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也是可以的,这个问题老师一会还要把它说得清清楚楚。现在先弄明白“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对底读“xié”,还是读“xiá”?《辞海》的注音是“xié旧读xiá”,那在杜牧那个时代,当然是已过去了一千多年的旧时代了,所以要读“xiá”,不能读“xié”。我还告诉学生,我们面对的是唐代古诗,要更好的理解读音。晚唐至今,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1200多年的历史,当然得照《辞海》“旧读xiá”一说了。再具体地说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用以规范和推广普通话之前根本没有“xié”这个读音的,就像“她”字在民国时期都还没有被认定一样。我们对古诗,应该保留其原本的韵味儿,以便理解和朗读。所以,杜牧《山行》中的“斜”字应该读“xiá”。
终于把这“不同凡响”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我让分组读,然后齐读,并强调今后一定得读“xiá”,可别忘了!
接下来我得解决“第二句最后一字和第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也是可以的”这个问题了,我得有佐证啊!我举了家喻户晓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例子,所押韵诗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之“天(tiān)”,“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chuān)”,都有一个共同的韵母“ān”,所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韵。
所以,古诗中的绝句要么是一、二、四句押韵,要么是二句、四句押韵。讲至此,我几乎惊出了冷汗:说实话,课前我没注意的,经学生提出,生成了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绿色资源,我这当老师的,真的要放下身子,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啊!
以上是我近些年教古诗所积累下来的方法,经实践验证是有效的,至于更多更好的方法,还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一、故事引入法
例如讲《锄禾》这首古诗时,一年级的学生能理解什么,看图也能理解这诗是讲农民种田辛苦,要他们对照着诗一句一句讲每句诗是什么意思是不容易的。我讲这首诗时,先设计了一个背景,挂出了课文的挂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图意,再讲粮食是怎样来的,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能浪费粮食,最后让学生读古诗,引导学生将诗句扩补为:农民在田里锄禾一直到正午了,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在脚下的泥土里,可谁知道盘中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学生再去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就不难了,难题也在不知不觉中变简便了,而且很容易地解决掉了。
二、设问质疑法
例如讲《春晓》这首古诗,先让学生看图听古诗朗读,老师解释“晓、觉、闻、啼”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诗,然后讨论下面问题:
(1)“春眠不觉晓”是睡得香还是睡得不好?是早上睡得好,还是晚上睡得好?
(2)“花落知多少”是知道花落了多少,还是不知道花落了多少?
这问题一出,课堂气氛可活跃了,学生纷纷发言,都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最后学生在议论中把整首诗的意思理解得透彻了,理解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扩充图意法
例如讲《所见》这首古诗时,由于现在农村已走向城市化了,牛很难见到了,更不用说是放牛的情景。这对于学生理解这首诗就成了一大障碍了,而诗中的牧童骑牛,捉蟬的情景更不好想象,诗虽然有插图,但由于画面限制,没有把每个画面画出来,学生很难把意思与图画一一连起来想象。因此,我就得先解释牧童,然后指图告诉学生放牛的小孩子们很熟悉他们放的牛的脾性,会把自己放的牛当作好朋友,而且牛会听从主人的摆弄,可以让小主人骑在身上,因此放牛娃喜欢骑在牛背上。放牛的孩子边走边唱歌,歌声在树木里回荡着,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不准牛再往前走,自己静静地听着蝉在哪里叫,轻轻地向蝉叫的方向走去。接着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自己看图,想想老师刚才说的图画。经过上面的扩补图意,学生边听边在脑中形成一个动的画面,图中的人、牛、蝉通过学生的想象也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牧童放牧的有趣图景了,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地看到了作者看到的有趣画面。这样重复两次,再让学生讲诗的意思就变得如说家常,简单了很多;再把诗句一句一句讲解一下,学生就完全掌握了诗的意思了。
四、押韵提示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请注意一句最后一字“高(gāo)”,二句最后一字“绦(tiāo)”,四句最后一字“刀(dāo)”一定要提示清楚,一、二、四句同一韵母“ao”,这就是押韵。同理,要求学生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很快找出“晓”、“鸟”、“少”,同一韵母“ao”。此押韵问题一经点破,学生很活跃,甚至有学生提出不一定是一、二、四句都要押韵,并且用杜牧的《山行》来反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一句最后一字“斜”,读“xié”,第二句最后一字“家”,读“jiā”,第四句最后一字“花”,读“huā”,结论:不一定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二、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也可以的。此问题太不同凡响了,记得当时全班哗然。我也被震住了!好在我平时是个乐学不倦的人,平静了几分钟后,我告诉学生:“你的问题好极了,对极了!”之后我强调:第二句最后一字和第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也是可以的,这个问题老师一会还要把它说得清清楚楚。现在先弄明白“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对底读“xié”,还是读“xiá”?《辞海》的注音是“xié旧读xiá”,那在杜牧那个时代,当然是已过去了一千多年的旧时代了,所以要读“xiá”,不能读“xié”。我还告诉学生,我们面对的是唐代古诗,要更好的理解读音。晚唐至今,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1200多年的历史,当然得照《辞海》“旧读xiá”一说了。再具体地说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用以规范和推广普通话之前根本没有“xié”这个读音的,就像“她”字在民国时期都还没有被认定一样。我们对古诗,应该保留其原本的韵味儿,以便理解和朗读。所以,杜牧《山行》中的“斜”字应该读“xiá”。
终于把这“不同凡响”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我让分组读,然后齐读,并强调今后一定得读“xiá”,可别忘了!
接下来我得解决“第二句最后一字和第四句最后一字同一韵母押韵也是可以的”这个问题了,我得有佐证啊!我举了家喻户晓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例子,所押韵诗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之“天(tiān)”,“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chuān)”,都有一个共同的韵母“ān”,所以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字押韵。
所以,古诗中的绝句要么是一、二、四句押韵,要么是二句、四句押韵。讲至此,我几乎惊出了冷汗:说实话,课前我没注意的,经学生提出,生成了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绿色资源,我这当老师的,真的要放下身子,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啊!
以上是我近些年教古诗所积累下来的方法,经实践验证是有效的,至于更多更好的方法,还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