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探了其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双导师制、实施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力求构建和完善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春华(1978-),女,山东淄博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朱志宇(1971-),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25080004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015-02
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在我国,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虽然不同,[1]但在培养模式上却高度“雷同”,使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偏于“学术化”。因此,构建和完善适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是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分析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需建立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进行全面且合理分析的基础上。
1.从国家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我国在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生招考,研究生招生数量较少,且主要是学术研究型,主要是满足当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和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学术研究型人才需求相对减少。因此,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2.从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企业除了需要创新型高级研究人员,更需要大量能进行生产、管理、经营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应用型高级创新人才的储备。[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是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迫切需求而设置的。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3.从学校角度来分析
我国具备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校类型主要有“985工程”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211工程”高校(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目标)和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和类型合理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拓展多种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作为一种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学校也可提高其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筹得可观的科研经费。
4.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分析
随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和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普遍面临找工作难的社会问题。其实,中国的研究生并不过剩,关键的问题在于太过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学术研究型的占了大部分,专业应用型的较少,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单一化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完善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2010年开始,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针对企业当前的普遍问题和技术难题来开设;以职业需求为目标,让教育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结合;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课程设置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性研究的需求;选修课程的设置也应以技术研发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分为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环节。在课程教学中:(1)教学内容要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突出理论的应用方法。(2)可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增强应用型课程的授课效果,例如课堂讨论、实验室验证、现场操作等方法。(3)为更贴近市场,可聘请企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和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从专业的角度介绍当前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其次,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二个阶段,一般是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企事业单位针对某一技术、项目进行展开实际工作,该阶段的实践结果是考核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2.提倡实施双导师制,塑造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导师职能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提倡实行学术导师与技术导师结合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即有较强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聘请企事业有关职业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是两位导师的密切协作,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两位导师的全程指导,保证论文的顺利进行。
由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也不同,导师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师应在研究生入学时,根据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学习期间在注重其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团队合作、敢于创新、诚信可靠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的提高,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实施新型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为主,这与目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要求课程与科研并重不一样。因此,要建立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来保证其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要求达到与否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学分、导师评价、专利、学术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评审等,企业实践评价也将作为其达标与否的主要考核标准;学位论文是质量评价的重要形式,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成果体现。(1)论文选题应体现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可以对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作要求,但不一定要在形式类型上作要求,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3)对适应研究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论文的评审可采用“学术专家+技术专家”模式。[4]
4.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研究生培养模式
鉴于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和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应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另外,在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渴求和科研能力有限的状况下,也期望与作为知识创造主体的高校合作。因此,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对于高校和企业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江苏科技大学是以船舶、国防和蚕业为特色的学校,特别是与船舶相关专业的基础扎实、技术雄厚,与船舶企业合作密切。结合我校的特色和地方经济的需要,我校自2009年开始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聘请技术过硬且责任心强的专家,以保证研究生在工作站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在学校第一阶段的学习时,校内导师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打下该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工作站学习的第二个阶段,由校外导师对其技术实践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应用学校学习的理论完成一项具体的项目工作。这种两段式、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可使研究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全面指导。
三、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满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其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在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双导师制、实施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必然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8-30.
[2]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6-139.
[3]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1):43-44.
[4]邓朝晖,凌长明.构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 29(2):82-85.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春华(1978-),女,山东淄博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朱志宇(1971-),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25080004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2-0015-02
为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在我国,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虽然不同,[1]但在培养模式上却高度“雷同”,使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偏于“学术化”。因此,构建和完善适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是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分析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需建立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进行全面且合理分析的基础上。
1.从国家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我国在1978年开始恢复研究生招考,研究生招生数量较少,且主要是学术研究型,主要是满足当时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和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学术研究型人才需求相对减少。因此,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2.从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根据有关调查,企业除了需要创新型高级研究人员,更需要大量能进行生产、管理、经营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应用型高级创新人才的储备。[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是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迫切需求而设置的。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3.从学校角度来分析
我国具备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校类型主要有“985工程”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211工程”高校(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目标)和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和类型合理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拓展多种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作为一种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学校也可提高其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筹得可观的科研经费。
4.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分析
随着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和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普遍面临找工作难的社会问题。其实,中国的研究生并不过剩,关键的问题在于太过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学术研究型的占了大部分,专业应用型的较少,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单一化的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完善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模式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2010年开始,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1.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针对企业当前的普遍问题和技术难题来开设;以职业需求为目标,让教育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结合;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课程设置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性研究的需求;选修课程的设置也应以技术研发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分为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环节。在课程教学中:(1)教学内容要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突出理论的应用方法。(2)可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增强应用型课程的授课效果,例如课堂讨论、实验室验证、现场操作等方法。(3)为更贴近市场,可聘请企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和管理者开设专题讲座,从专业的角度介绍当前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其次,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第二个阶段,一般是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企事业单位针对某一技术、项目进行展开实际工作,该阶段的实践结果是考核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2.提倡实施双导师制,塑造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导师职能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提倡实行学术导师与技术导师结合的校内外“双导师制”,即有较强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聘请企事业有关职业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研究生。双导师制顺利实施的关键是两位导师的密切协作,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两位导师的全程指导,保证论文的顺利进行。
由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也不同,导师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师应在研究生入学时,根据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学习期间在注重其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团队合作、敢于创新、诚信可靠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的提高,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实施新型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为主,这与目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要求课程与科研并重不一样。因此,要建立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来保证其培养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要求达到与否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学分、导师评价、专利、学术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评审等,企业实践评价也将作为其达标与否的主要考核标准;学位论文是质量评价的重要形式,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成果体现。(1)论文选题应体现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可以对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作要求,但不一定要在形式类型上作要求,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3)对适应研究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论文的评审可采用“学术专家+技术专家”模式。[4]
4.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研究生培养模式
鉴于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和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应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另外,在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渴求和科研能力有限的状况下,也期望与作为知识创造主体的高校合作。因此,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成立研究生工作站,对于高校和企业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江苏科技大学是以船舶、国防和蚕业为特色的学校,特别是与船舶相关专业的基础扎实、技术雄厚,与船舶企业合作密切。结合我校的特色和地方经济的需要,我校自2009年开始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聘请技术过硬且责任心强的专家,以保证研究生在工作站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在学校第一阶段的学习时,校内导师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打下该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工作站学习的第二个阶段,由校外导师对其技术实践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应用学校学习的理论完成一项具体的项目工作。这种两段式、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可使研究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全面指导。
三、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满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其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在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包括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双导师制、实施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必然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亚平,姚勇波,郭亚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28-30.
[2]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6-139.
[3]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1):43-44.
[4]邓朝晖,凌长明.构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 29(2):82-85.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