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高考政治科考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的第一层次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即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是很多学生学习中的软肋。不少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后给学生强调提升此能力的重要性,殊不知,“磨刀”之功应在平时,能力的提升绝不可以追求考前“临阵磨刀”的表面风光。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
一、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归纳主旨、分清层次、概括要点,并让他们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时间一长,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再看到一段材料时,学生脑海中自然会形成这样的思路:主旨是什么?层次有哪些?层次之间有何联系?和已学知识有何联系?……同时,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辅文材料,它们是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中材料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
在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实践探究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渗透对该能力的要求,如果仅在考试前强化,学生就会 “找不到感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作业形式,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提高特别奏效。比如,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和生活、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因此笔者会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和社会,选取一个视角,学生自己提供材料联系理论进行分析,谈谈感悟;或者笔者提供比较典型的热点或生活材料,让学生标注材料的重要信息,并联想相关理论。
三、提供有效方法,提升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境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图表等多种形式)往往是重要的信息源,解题时学生必须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问题的要点、情境的关键、解题的条件、思考的提示等,对这些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教会学生磨好以下几把“刀”。
第一把“刀”——联系国际、国内热点,提取有效信息
政治学科具有抽象性、思想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热点的联系比较紧密。历年的高考政治命题都力求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现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因此,联系社会热点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因此,在政治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即在形式上把握那些影响较大,出现在主流新闻媒体上,并且与课本所学知识有必然联系的社会热点;在内容上要把握那些能体现人类追求,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具有长久社会效应的重点内容;在分析热点问题时,要做到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热点问题,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提出见解,充分讨论,通过“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使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把“刀” ——抓材料的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
所谓材料的关键词句,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领悟起决定作用的词句。抓住了材料的关键词句也就抓住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才能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呢?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时间。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时间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关注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中心的语句。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们往往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我们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和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第三把“刀” ——审读设问,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题设置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某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审读设问、带着设问回读材料往往会让我们能更准确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审读设问时,一定要明确设问的限制性条件:材料的限制、知识的限制、主体限制、逻辑限制(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然后带着问题提供的方向细读材料,从而能更准确地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我们平时强化学生的“磨刀”意识,完善学生的“磨刀”方法,提供给学生“磨刀”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刀”提高“砍柴”的效率。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归纳主旨、分清层次、概括要点,并让他们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时间一长,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再看到一段材料时,学生脑海中自然会形成这样的思路:主旨是什么?层次有哪些?层次之间有何联系?和已学知识有何联系?……同时,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辅文材料,它们是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中材料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材料,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
在备课、上课、作业、考试、实践探究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渗透对该能力的要求,如果仅在考试前强化,学生就会 “找不到感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作业形式,学生不仅喜欢,而且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提高特别奏效。比如,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就是和生活、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因此笔者会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和社会,选取一个视角,学生自己提供材料联系理论进行分析,谈谈感悟;或者笔者提供比较典型的热点或生活材料,让学生标注材料的重要信息,并联想相关理论。
三、提供有效方法,提升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境资料(包括文字、图像、图表等多种形式)往往是重要的信息源,解题时学生必须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出问题的要点、情境的关键、解题的条件、思考的提示等,对这些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笔者认为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教会学生磨好以下几把“刀”。
第一把“刀”——联系国际、国内热点,提取有效信息
政治学科具有抽象性、思想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热点的联系比较紧密。历年的高考政治命题都力求积极反映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考查考生对党和政府现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因此,联系社会热点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因此,在政治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即在形式上把握那些影响较大,出现在主流新闻媒体上,并且与课本所学知识有必然联系的社会热点;在内容上要把握那些能体现人类追求,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具有长久社会效应的重点内容;在分析热点问题时,要做到教材知识与热点问题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热点问题,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提出见解,充分讨论,通过“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使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把“刀” ——抓材料的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
所谓材料的关键词句,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领悟起决定作用的词句。抓住了材料的关键词句也就抓住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如何才能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呢?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时间。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时间则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关注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其二是总结性语句,即点明材料中心的语句。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它们往往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我们就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和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第三把“刀” ——审读设问,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题设置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问题是从某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审读设问、带着设问回读材料往往会让我们能更准确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审读设问时,一定要明确设问的限制性条件:材料的限制、知识的限制、主体限制、逻辑限制(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然后带着问题提供的方向细读材料,从而能更准确地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我们平时强化学生的“磨刀”意识,完善学生的“磨刀”方法,提供给学生“磨刀”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刀”提高“砍柴”的效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