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1.1 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初中学习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涯的第一个转折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数学这门特殊的学科,其综合性和实用性较之小学所学数学知识有明显增强的特点。这就要求中学生不仅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指导实践,能够善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诸多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实现我们的教育与生活实践不脱节,又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并由此提升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因而,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更是新时代对中学生素质的要求。
  1.2 是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广泛性的需要
  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对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应用作了精辟的阐释,“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都涉及到数学的领域。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科技本质上就是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依靠于数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解决相应领域中的难题。中学生离不开数学:应用数学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数学是基础学科,中学生随时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无处不在。而我们也要承认,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良莠不齐,所以造成了很多的中学生数学基础差,应用能力弱,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帮助其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职教数学教学观
  中学数学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升学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培养合格中学生为目标,打破应试型模式。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都要围绕以人才为导向进行调整,坚持面向现代教育、面向学生的办学理念。教师除了教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更需要教学生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专业知识和各种生活、生产所需的能力,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加强应用数学教学,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2.2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教师努力从中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新知识背景材料,给学生分析现实问题、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全过程。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3 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提高数学的感性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实际操作,就是在应用数学。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学生从中获取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2.4 数学教学内容尽量与专业课的学习衔接
  数学教材以服务为宗旨,满足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应用能力提升的基本需求。数学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的切入点,精心设置教案和教学方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学科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会以专业的角度看数学,知道数学真的有用。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等差数列的应用》教学时,设计例题:某企业有一张带息商业汇票,面值一万元,票面年利率为8%,按单利计算。问题(1)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各年年末的终值分别是多少元?(2)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各年年末的终值数据排成一数列,有什么特点。(3)从以上五个数据的规律,你能知道第n年年末的终值是多少元吗?通过此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巩固了等差数列的知识,又掌握了一些关于财务方面的基本常识学习。由此,数学的服务功能得以体现,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2.5 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应用性能力的评价
  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对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给予评价,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应用性能力评价的内容:1、熟练地运用计算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
  数学建模(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所学或生活实际编写应用题并给出不同解法。(2)应用题解答。从学生自编和教师改编或自编的题中选题,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重视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积极倡导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
期刊
【摘要】 针对学生“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埋怨,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在于新鲜的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在教学中我投学生所好,采用故事情境教学法。  【关键词】 故事 激趣 思想品德课 以情明理  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中一常见现象:开学初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思想品德》课本,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埋怨便不绝于耳,从这种反差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在
期刊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已势在必行。多媒体技术可以文、图、声、像并茂 ,能将许多不能或不易做的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得以完成。它对于优化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起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1.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弥补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期刊
我们的聋哑学生不同于普通的孩子,他们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聋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在传授知识中渗透德育  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聋校语文教材中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况且许多德育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
期刊
新课标明确地把“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提出。并描述了小学生数感的主要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小学生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是用数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桥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
期刊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成为教师创新教学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具体案例,主要介绍了有效拓展的五种方法,同时提出了拓展时的几个注意点,使拓展真正做到为阅读教学服务,体现有效性。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有效拓展 方法  〖HJ1.5mm〗  新《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
期刊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在搞花样翻新,脱离课本越来越远。轻诵读,重分析,重题海战术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分析和题海训练之中去。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急功近利,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一点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词的抄写和默写上,学生很难真正品味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学生很难直接,完整地感受课
期刊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所学的日常用语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地渗透。《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期刊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就课堂而言,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多媒体只是被当作了哗众取宠的一种道具,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1.精心设计时机,诱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个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很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为着自身的专业长进,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师面对课改的挑战与学科内容的发展,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进行反思性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反思性教学的特征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