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北平的冬天》记述的煤黑子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实秋(1903—1987)是我国著名散文家。其文字以精致、简炼、淡雅、隽永为人们称道与喜爱。早上起来,翻阅其《雅舍小品》,在《北平的冬天》这篇散文中(又见《梁实秋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就有反映旧社会“煤黑子”生活与劳作的记述,真实动人,颇可一读。
  所谓煤黑子大致有三种:一是煤窑挖煤的矿工;二是卖煤的小贩儿;三是指北方摇煤球的工人。梁实秋写的就是第三种,即到各家各户摇煤球的工人。
  散文一开始就从北平冬天的寒冷写起。作者寫道:“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说起冬天,不寒而栗”,“南方来的朋友”“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由此,北平一过中秋,就要“忙着过冬的准备”,“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而生火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球。而且“摇煤球是一件大事”,这样,摇煤球的工人,即“煤黑子”就成了这篇散文主要记述的对象。
  作者详细介绍了摇煤球的劳动流程:
  一是,摇煤球的煤黑子,驱赶着“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
  二是,“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把“煤末子摊在地上”,“倒好水,加上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然后又摊在地上,“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
  三是,待“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
  四是,“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就像摇元宵一样”,“一筛一筛地摇”,“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
  五是,“等到(煤球)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而且“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紧来收拾”,“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
  作者对这一过程的回忆与描写,形象生动,仿佛把人们带到梁实秋小时候北平冬天的情境之中。同时,也使读者了解到,北平的煤黑子已成为固定的职业,雇用煤黑子摇煤球是北平家家户户入冬前都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而且特意说明,“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
  不仅如此,作者对煤黑子劳作的辛苦与生活的艰难,寄予深深的同情。在作者笔下,煤黑子“头上包块布”,在劳动中,“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下来”。“煤黑子实在很苦”,“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地回家”。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辛苦,给市民带来了温暖与幸福。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但是作者还指出,对于煤黑子,“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唱着歌谣嘲笑他”。作者不仅进一步点明了煤黑子社会地位低下、受人嘲笑的事实,还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为之鸣不平。
  (2019年9月14日)
其他文献
这辈子我最引以为荣的是找了个好男人。  我今年六十,工作退休。  我是矿二代,生在七家塬矿区,长在七家塬煤矿,高中毕业后在七家塬煤矿工贸公司参加了工作。上班后刚好公司缺名会计,经理就安排我顶了缺,进了公司财务科。  财务科在多数人眼里是个光鲜的好地方,用大人们的话说就是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旱涝保收。但是这些都是外人眼中的事儿,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会计要月初出计划,月底算报表,每天还有流水账,一个
期刊
在山东新汶矿区活跃着一个煤矿工人自己的书法组织——黑子书法艺术研究社。书社成立于1998年冬,他们效仿先贤,定期雅集,探讨艺术。成员以书会友,畅谈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交流学习和创作的心得体会,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声气相求,同心同行。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学习、实践和坚守,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黑子书社的八名成员中,两人是中国书协会员,六人是中国煤矿书协、省书协会员,韩勇还当选为中国
期刊
一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侯福贵就没清闲过,尤其是春节前这段时间,更是忙得不得了。作为河西矿的工会主席,侯福贵要慰问职工、组织文体活动。跟他一块儿忙的的,还有几名工会干部。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侯福贵匆匆走进办公室,先倒了杯温开水,吃下止疼药。这几天,总觉得胃有点儿疼。早上有一阵子更是疼得厉害。本来早该去医院了,但是实在走不开。家里有药侯福贵不敢吃,老婆徐桂红看到了又得啰唆。他每天都很早去办公室,徐
期刊
一部小说,最扣动人心的地方,往往是呈现于生命交织里的真实情感,而最牵动人心的情感又当属生离死别,偏偏这种生离死别,在煤矿区域又尤为明显。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的那样:“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煤矿文学则是承载这一特殊区域与行业人员别离的艺术形式。其中,无论是爱恨离别还是生死诀别,有些娓娓道来会让读者感同身受,有些余音袅袅则让故事引人沉思,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来不是情
期刊
这些天,郭家亮下了班就往东边的半山坡上跑。半山坡是矿工的临时居住区,那儿横七竖八盖满了油毡房。郭家亮向工友学习,几个月前,也利用空闲时间捡来废弃的砖頭和木料,在半山上盖了两间油毡房。房子里卧室和客厅是分开的,有向龙头沟家属楼看齐的意思,也有缩小城乡差距的意思。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尽管矿上的家属楼盖在山沟里,但楼上住的是吃商品粮的人,吃商品粮的人就是城里人。他已经给卧房支好了床,添置了家具和铺盖,屋檐
期刊
读了朱百强的中篇小说《一生只唱一首歌》(载《阳光》2018年第6期),被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所震撼,忽然感到好久没有读过这样美的小说了。  小说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矿工张平安因爱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与同样爱唱歌的矿工女儿徐俪结婚。之后张平安因矿难死亡,徐俪一个人带着儿子张念平长大,并一直坚守矿区、坚守爱情的故事。  读过小说,我似乎还能感觉到那把火在心头燃烧,主人公张平安和徐俪就站在我眼前。那
期刊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激发人们的思想情怀。  《在希望的田野上》(原載《阳光》2013年第6期)这篇作品展示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党的“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大批有志青年来这里施展才华,为新农村建设奉献青春。作品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清风,洗濯着人们的五脏六腑,又像一幅山水画,定格
期刊
一  桃花沟的遍野桃花早已凋谢,丝毫看不出初春的灼灼其华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丛丛深绿浅黄的枝叶以及零零星星结在上面的小桃果。  马矿服务公司开办的桃花沟煤矿,位于桃花沟村东一里地外的一条深沟中,各种机械设备、车辆早已将这条沟像揉面团一样团弄成矿山需要的各种形状,偶尔有一两丛奄奄一息的桃树孤零零地悬在半崖上,树身上挂满了污黑的煤尘,冷眼观察着这条沟里喧嚣一时的繁华。  这个夏天,天气热得有些出奇,桃花
期刊
中秋节,风轻轻地一动,便染了秋的颜彩,似曾相识的阳光落在地上,洒了一地的金黄。秋天像一个清纯幽静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还带着微微的笑意和微微的凉。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的中秋,就像青春的岁月,在生命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是与成长联系在一起的。异地工作成家后,中秋,成了我一抹淡淡的乡愁。是的,游子不管身在何方,有一个地方,始终在心上,念念不忘;有一条路,让你魂牵梦萦,永不厌倦。那条路,就是通往家
期刊
一  “国柱,让你来你就来,有啥啰唆的……啥?你再说一遍……混蛋……行行行,我给你开双倍的工资……”国庆一边打电话一边着急忙慌地从医院出来,司机小王已经把车开到医院大门前。  “回三号井!又出事了。”国庆焦急地对小王说道。  “嗯。”小王一踩油门,轿车风驰电掣地向三号井奔去。  国庆闭着双眼,仰躺在车后排座位靠背上。这后排座靠背是小王特意去汽车修配厂为国庆改装过的,和主副驾座的靠背一样能立起能放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