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围绕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际,从整体感知、深入体验与智慧创生三个角度来对音乐课堂中的多感官体验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感官;体验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通过调动学习者的多感官体验可以使其更好地接纳和吸收新知,尤其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调动学生的多方感官能够有效增强其对于音乐的感知、体验与学习效果,并在合作探究中萌发创作意识,实现审美教育课程欣赏、创造、表现与想象等能力目标的同步落实。
一、整体感知
1、视听结合
以视频影像与音响效果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情绪,在直观地视觉与听觉冲击下形成第一印象。教师可以利用片段或信息不明显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去猜猜看播放的乐曲是什么类型,或者也可以直接猜一猜曲目的名字,出自哪里等等。
2、身体律动
二次欣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身体声势来附和乐曲的节奏,辨别出其中的旋律和节拍强弱,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带动课堂氛围,也可以使学生先打好节奏基础,为之后的歌唱或合唱做准备。教师在该环节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舞蹈或简单的动作,也可以允许学生轻声哼唱伴随身体律动来加深感知体验。总的来说,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营造和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发挥课堂导入环节价值。在体验欣赏环节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音乐要素,从而循序渐进地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打拍子和找节奏的过程中也会充分发挥感官体验的作用,学生可以得到速度或欢快,或缓慢,节奏或轻快,或沉稳的答案。在配合节拍和节奏的身体律动中学生也逐渐感受到了自己对乐曲的捕捉,逐渐学会如何去欣赏乐曲,把握节奏。比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可以为乐曲增加活泼欢快的情绪等等。
3、联觉体验
在简单的律动欣赏过后,教师需要对乐曲作品的旋律走向,结构特点,创作背景,思想情感等内容做出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去更加直观地体会、把握乐曲创作者以及演奏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变化。例如,在“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这一句中,该句在整首歌中属于下行趋势,即表达的是对青春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和失落之情,所以创作者在乐曲中的这一句上选择了下行趋势,与歌词整体所表达的意境相符。所谓联觉体验,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音乐要素和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绪,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歌唱,还需要联动听赏、想象、创作等过程,以融合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考和重新诠释,尤其是对其中情感的处理。
二、深层次内化
1、视听强化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仍需要坚持使用视听结合的基本教学结构来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例如,在《牧歌》中,此曲为一首蒙古长调民歌,由两个乐句构成,曲调悠长,节奏舒展,气势宏大。仅通过初步的听赏就可以感受出其在创作时被赋予的浓重情感色彩,虽然歌词只有简单的四句,但却不乏深意。起初,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蒙古族舞蹈的视频来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并从中学到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为接下来的乐曲赏析做铺垫。
2、深度体验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以分析总结的方式来为学生引出蒙古长调以及其演唱方式及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在听赏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去联想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蕴含的情感。该环节旨在以听觉配合大脑来与乐曲中的情感产生呼应,为更好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做铺垫。通过听觉体验,学生不难感受到乐曲背后除了蕴含有创作者对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還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方式,是专属于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豁达。但通过了解背景之后,却发现这其实是草原被大火烧尽之后,牧民们眼望着这悲惨景象,对之前在美好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是一个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接下来的情感赏析中便能够感受到乐曲中除了赞美与热爱,其实更多的是对于草原的不舍,情感基调由喜悦变为失落。
在基本赏析环节之后,需要进入到对乐曲曲调的学习中。教师仍可以通过听觉与动感的结合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蒙古长调,在黑板上画谱,让学生上来尝试添上旋律线,从而使之学会如何去观察和分析乐曲在旋律走向、节奏节拍以及乐句构成等多方面上的特征。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该音乐作品形式和内容的认识,可以是语言总结,也可以是演唱。比如该曲中第一段有两句歌词,可以说其所描绘出的画面与旋律结合的天衣无缝,旋律上行,蓝天白云;旋律下行,草原羊群。对此教师就可以用手势画线的方式来让学生分辨并学会这种旋律的表现特征。而在揣摩和把握演唱特点的环节中,还通过边唱边做手势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加入的倚音,从而引出蒙古长调在演唱时会用到的特殊演唱技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编第二句的倚音,最后在介绍《牧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表演形式来结束本课教学,课下留一个小的作业,让学生再去欣赏一下无伴奏的纯人声合唱,感受另一种不同的表现效果。
综上所述,多感官体验式的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实用,能够有效改变其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状态,通过与协同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探究来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以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虽然多感官体验一直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但也因此教师要确保每个设计环节以及环节内的教学目标广度和数量要有所把控,以求达到精简有效,以防华而不实,强调实践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使体验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
参考文献:
[1]吴琼.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智慧,2018(26):127.
[2]曾轶.初中音乐课感官体验设计初探[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63-64.
[3]马自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运用体验性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17(01):201-207.
(作者单位: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仁学校)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感官;体验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通过调动学习者的多感官体验可以使其更好地接纳和吸收新知,尤其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调动学生的多方感官能够有效增强其对于音乐的感知、体验与学习效果,并在合作探究中萌发创作意识,实现审美教育课程欣赏、创造、表现与想象等能力目标的同步落实。
一、整体感知
1、视听结合
以视频影像与音响效果相结合的方式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情绪,在直观地视觉与听觉冲击下形成第一印象。教师可以利用片段或信息不明显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去猜猜看播放的乐曲是什么类型,或者也可以直接猜一猜曲目的名字,出自哪里等等。
2、身体律动
二次欣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身体声势来附和乐曲的节奏,辨别出其中的旋律和节拍强弱,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带动课堂氛围,也可以使学生先打好节奏基础,为之后的歌唱或合唱做准备。教师在该环节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舞蹈或简单的动作,也可以允许学生轻声哼唱伴随身体律动来加深感知体验。总的来说,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营造和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发挥课堂导入环节价值。在体验欣赏环节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音乐要素,从而循序渐进地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打拍子和找节奏的过程中也会充分发挥感官体验的作用,学生可以得到速度或欢快,或缓慢,节奏或轻快,或沉稳的答案。在配合节拍和节奏的身体律动中学生也逐渐感受到了自己对乐曲的捕捉,逐渐学会如何去欣赏乐曲,把握节奏。比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可以为乐曲增加活泼欢快的情绪等等。
3、联觉体验
在简单的律动欣赏过后,教师需要对乐曲作品的旋律走向,结构特点,创作背景,思想情感等内容做出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去更加直观地体会、把握乐曲创作者以及演奏者当时的心境与情感变化。例如,在“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这一句中,该句在整首歌中属于下行趋势,即表达的是对青春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惋惜和失落之情,所以创作者在乐曲中的这一句上选择了下行趋势,与歌词整体所表达的意境相符。所谓联觉体验,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音乐要素和语言来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绪,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歌唱,还需要联动听赏、想象、创作等过程,以融合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考和重新诠释,尤其是对其中情感的处理。
二、深层次内化
1、视听强化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仍需要坚持使用视听结合的基本教学结构来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例如,在《牧歌》中,此曲为一首蒙古长调民歌,由两个乐句构成,曲调悠长,节奏舒展,气势宏大。仅通过初步的听赏就可以感受出其在创作时被赋予的浓重情感色彩,虽然歌词只有简单的四句,但却不乏深意。起初,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蒙古族舞蹈的视频来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并从中学到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为接下来的乐曲赏析做铺垫。
2、深度体验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以分析总结的方式来为学生引出蒙古长调以及其演唱方式及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在听赏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去联想作品中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蕴含的情感。该环节旨在以听觉配合大脑来与乐曲中的情感产生呼应,为更好地介绍作品创作背景做铺垫。通过听觉体验,学生不难感受到乐曲背后除了蕴含有创作者对蒙古大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還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真挚的表达方式,是专属于蒙古族人民的豪放与豁达。但通过了解背景之后,却发现这其实是草原被大火烧尽之后,牧民们眼望着这悲惨景象,对之前在美好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是一个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接下来的情感赏析中便能够感受到乐曲中除了赞美与热爱,其实更多的是对于草原的不舍,情感基调由喜悦变为失落。
在基本赏析环节之后,需要进入到对乐曲曲调的学习中。教师仍可以通过听觉与动感的结合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蒙古长调,在黑板上画谱,让学生上来尝试添上旋律线,从而使之学会如何去观察和分析乐曲在旋律走向、节奏节拍以及乐句构成等多方面上的特征。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该音乐作品形式和内容的认识,可以是语言总结,也可以是演唱。比如该曲中第一段有两句歌词,可以说其所描绘出的画面与旋律结合的天衣无缝,旋律上行,蓝天白云;旋律下行,草原羊群。对此教师就可以用手势画线的方式来让学生分辨并学会这种旋律的表现特征。而在揣摩和把握演唱特点的环节中,还通过边唱边做手势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加入的倚音,从而引出蒙古长调在演唱时会用到的特殊演唱技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编第二句的倚音,最后在介绍《牧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表演形式来结束本课教学,课下留一个小的作业,让学生再去欣赏一下无伴奏的纯人声合唱,感受另一种不同的表现效果。
综上所述,多感官体验式的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较为实用,能够有效改变其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状态,通过与协同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探究来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以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虽然多感官体验一直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但也因此教师要确保每个设计环节以及环节内的教学目标广度和数量要有所把控,以求达到精简有效,以防华而不实,强调实践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使体验的活动更具有目的性。
参考文献:
[1]吴琼.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智慧,2018(26):127.
[2]曾轶.初中音乐课感官体验设计初探[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63-64.
[3]马自强.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运用体验性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5,17(01):201-207.
(作者单位: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仁学校)